【文军扶贫·与你同行——记者蹲点】万山:抓好产业发展 巩固脱贫成效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万山把产业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引导农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规范化、机制化、科学化水平,催生产业发展动力,确保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手不要用力的乱掰,掰乱了就卖不出去了,你们在砍的过程中也要小心,因为刀比较锋利,不要伤到手了。”在茶店街道梅花村烂泥山大棚蔬菜基地里,街道蔬菜办工作人员正在和村民们一起采摘花菜,一朵朵新鲜饱满的花菜即将被送到铜仁市的超市及蔬菜批发市场,进入市民的餐桌。

【文军扶贫·与你同行——记者蹲点】万山:抓好产业发展 巩固脱贫成效

街道蔬菜办工作人员正在和村民们一起采摘花菜

“为了把这个产业更加地做好做实,我们茶店街道搭建了一家平台公司,把这个花菜的管理问题、销售问题全部发放给平台公司进行管理,基地每亩大约栽植2000株,每株大概在两斤左右,也就是一亩产值在4000斤左右。”茶店街道蔬菜办工作人员桂承东介绍道。

【文军扶贫·与你同行——记者蹲点】万山:抓好产业发展 巩固脱贫成效

茶店街道蔬菜办工作人员桂承东(左一)在打包花菜

早在2017年,茶店街道就发展起大棚蔬菜花菜基地,覆盖白岩、梅花、大元三个村,目前已占地200亩。从最初产业的选择、选址、技术等相关过程都经过层层把关,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到实处,产业发展真正取得实效。“茶店街道蔬菜办的全体成员全程参与,中间每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我们都进行及时解决,抓细抓实,扎扎实实促脱贫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让每一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桂承东说道。

【文军扶贫·与你同行——记者蹲点】万山:抓好产业发展 巩固脱贫成效

茶店街道花菜基地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脱贫工作才后劲十足。年近六旬的村民刘仙桃已经是花菜基地的老员工了,从2017年大棚建设之初便开始进棚务工,能够居家就业两不误,这样的好机会让她乐在其中,干劲十足。“在大棚这里干活,也还可以回家去做一点家务活,70块钱一天,反正零用钱也够了,像我们这种年纪出去也难找事情做了,还是在家里好。”白岩村村民刘仙桃满意地说道。

【文军扶贫·与你同行——记者蹲点】万山:抓好产业发展 巩固脱贫成效

产业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技术等“硬件配置”,如何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花在刀刃上,产业落地后续发展有保障,管理机制也成为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万山区通过对产业项目进行跟踪监管、建立问责机制、健全科学管理等措施确保财政资金不流失、产业项目不闲置。

“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结合各乡镇(街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择优选择产业项目的发展,对产业规模进行布局和规划,层层把关,层层落实,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建设进度、项目效益分配等进行动态监管,确保产业能够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万山区扶贫办特色产业办副主任杨跃如是说。

真扶贫,扶真贫。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性举措,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才能真正巩固脱贫成效,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区融媒体中心 杨雪东 宋安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