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就业”助脱贫提速

客家新闻网 曹珍梅 特约记者黄扬扬

日前,记者走进全南县江禾田园综合体,智能温控大棚里的小黄瓜、西红柿等高山蔬菜长势喜人,昔日穷山沟而今成了“聚宝盆”。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以“乡镇有产业、村村有基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益”为目标,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就业”全覆盖。

“产业”+“就业”助脱贫提速

图为农技专家来到田间地头为贫困户传授韭菜种植技术。(资料图)

“两业”融合有基础

“以前一到冬天就没活干了,现在天天都没得闲,种的韭菜一茬接一茬。”在全南金龙镇水口村韭菜种植基地,贫困户徐秋凤刚刚收完一茬韭菜。她告诉记者,现在种蔬菜比过去省心多了,采用联产联销模式后不但有技术指导,还有公司进行统一收购,农户不用再愁销路。

为提高产业扶贫覆盖度,确保扶贫扶到“根”上,全南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扶持江禾田园、香韵花卉、厚朴公司、现代牧业等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推进种植、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把贫困户链接到扶贫产业中,实现产业扶贫对贫困户、贫困村100%覆盖。

该县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了10万亩高山蔬菜、10万亩芳香花木、14万亩林下经济等扶贫主导产业,着力建设了一批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入社、承包基地等方式,让贫困群众聚集在主导产业链上,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针对产业发展“零要素”贫困户,该县还按照统贷统还入股分红的方式,让贫困群众兜底产业分红。

“产业”+“就业”助脱贫提速

图为贫困户在全南县江禾田园综合体务工。(资料图)

“两业”融合有门路

时下正值贝贝南瓜采摘季节,走进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村华行农业蔬菜基地,只见满园的蔬菜成畦成行,菜农们移栽、采摘,忙得不亦乐乎。“以前种地每亩年收入不到2000元,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务工年收入是种地的十倍。”该村贫困户陈荣清是由农民变身“上班族”的典型,他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全南县把就业扶贫与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该县瞄准当地特色的农业资源禀赋,打造就业扶贫产业基地,并将就业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农业“工厂”,组织贫困户参与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获取报酬。同时,围绕基地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吸纳贫困户在基地常年务工,让贫困户多元化增收。目前,该县建立蔬菜、灵芝、油茶等产业扶贫基地109个,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人均日工资可达80—120元。

同时,为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该县大力推广“扶贫车间”就业扶贫模式,实现贫困户、企业和政府“三赢”的局面。鼓励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立足产业优势,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就业扶贫基地;采用“企业+扶贫车间(生产线)+贫困户”的模式,引导企业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特点的就业岗位。该县目前已设立就业扶贫车间27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29人,预计贫困户平均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

“产业”+“就业”助脱贫提速

图为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务工。(资料图)

“两业”融合有保障

“我以前种的菜苗经常出现烂根现象,多亏镇里的技术人员教我们怎么防治,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在南迳镇马古塘供港蔬菜基地,贫困户李冬兰开心地说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把贫困劳动力稳定在基地就业,全南县在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本领。该县整合扶贫、林业、农粮、就业等部门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下乡活动,到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培训、“一对一”的技术指导,让贫困户掌握一门脱贫致富的好技能。摸准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在各乡镇健全致贫原因为“缺技术”的贫困劳动力数据台帐,加强与培训机构对接联系,对因“缺技术”而致贫的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切实扶到“点”上。

“对就业扶贫产业基地来说,技能培训解决了用工难问题,对贫困户而言,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了实用技能。”全南县就业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县已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1300余次,促使贫困户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为贫困群众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提供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