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和人道,是一回事儿吗?

全民太极


天道和人道,都是规律的意思,或者叫真理。天道是大自然的规律,人道是人性的规律。以最著名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为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基于中国人抗击大自然,跟大自然斗争来说的。比如开荒种地。过渡的开荒种地,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导致各种自然灾害。在老子的眼里,自然灾害就是大自然对人类过渡破坏的惩罚,“损有余”。开荒少,大自然生态环境好,就会给人们以回报,比如绿色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大自然回馈的,叫“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针对人性来说的。在社会活动中,人们总是剥夺弱小者的收获,供奉给强大者。比如存款,存的越多,利息越多;比如企业,股权越大,分红越多。甚至貌似公平的人头税,比如每人缴纳10000块钱的税,对富人来说是九牛一毛,对穷人来说可能就揭不开锅了。这本身就是有利于富人,甚至让富人更富的。以炒股为例。小股民只能是跟风、投机;大庄家,则是通过操控股票的涨跌,实现获利。前者是赌几率,搏运气,后者是正常工作,常规操作。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学习老子的天道人道。身处穷弱,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努力、奋斗是第一位的。身处富贵,要有大局观,看天下、看万民,不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多做善事,必有回报。少做恶事,小心遭雷劈。


总之,老祖宗留下的,无论精华还是糟粕,解读的时候都应该“说人话”。相反,用名词解释名词,用概念解释概念,把文言文解读的比天书还难懂的。都是扯淡。


沧桑短笛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暗夜公子


天道即人道!!本是一码事!!


虎啸金钟


天道和人道,理论上本该是一致的。这里的天道,指的是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因为道生万物,万物与道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万物法道,目标是一致的,应遵循的法则也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人类有欲念、有妄想,有执着,因此,人道往往背离天道,因而造成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间产生了差别,这个差别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损有余而补充不足的,以保持世界的基本平衡。而人类社会私欲主导下的法则却是减损不足的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这样,人道就远离了天道,远到一定点位的时候,会造成人类社会的灾难,鼠年一系列天灾人祸,美国流感、冠形病毒、澳大利亚大火、东非蝗虫、西班牙暴雪等等,看似天灾,其背后都有着人的因素。

我们平时所说的人道主义,因为加了“主义”一词后缀,通常被赋予了某种倾向性的思想,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者体制的区分标准,比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或发起的带有某种意义的运动,比如女权运动等,这种倾向性意味着人为地干涉,或带有强制性,或带有倡导性,总之,是一种人为因素,比如倡导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就是一种倡导和引领。但是也正因为是人为的倡导,所以常常会被“智巧者”投机钻营者所把持和利用。

只有当这种人类的悲悯和慈爱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自愿的行动的时候,这种人道才是符合天道的自然而然,因此老子说“天道”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三宝”的含义。

这里面的慈,指的是君主对百姓要像母亲对待婴儿般的慈爱;这里的俭是指有节制,既然爱民如子,则人之物亦为我之物,宽人即等于宽己;这里的“先”即是争,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欲天下人争名夺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没后天下之乐而乐”即有此意。因为老子的思想是无为、不争,故有慈爱、节制,不争之三宝之说。

因此,能像水那样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人道,才是“几于道”的人道。若不能像水那样“善利万物”,那么,这样的“人道”就不是真正的人道,就是远离天道的,早晚会遭到自然天道的惩罚。


问道黄老


天道和人道不是一回事。天道又称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称常道或恒道。天道的特点是自然按照常规运行轨迹永恒不变与人没有什么关系,就象日月的运行一样表面看起来它似乎没有路线但依然分分秒秒按照自然的法则自动运行。这样与人无关的自然规律就称天道。由于它稳定不变故称常道,今人又称自然科学。上古时期的易经、八卦、干支、太极、六十四卦等都是关于常道的研究,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关于常道的科学研究。非常道又称人文之道,今人称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角度,如何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长治久安、有利于和平共处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原理。老子在道德经中命其为德,又称其为人之道、长生久使之道。为什么称非常道呢?因为人类社会不像日月之运行那样有固定的轨迹。人的行为准则是按照利益关系或劳资关系,约定关系、等系列社会关系简称"德"来进行的。因为约定关系即德的形式比较隐密,变换莫测、实在复杂多变,故而老子称其为"非常道 "。为了对非常道进行规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做了大量的比喻、示范,目标很明确,就是教道君子、圣人等如何以道治国、以德处世。最终目的是达到"天下定" (世界人民安定团结)和"长生久使"(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老子误解太多,把一门伟大的学问误解成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消极出世实在太不应该!一一详请参见张昵施《太上真言译点》。


音形世界


“天人合一是指天人本来合一,本来是一个梦境,而不是说天和人去合起来,那是到西汉提倡“天人感应”时才搞错了,这个时候提倡的天人合一,与我们先秦讲的天人本来合一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天人本来不二,到西汉变成天人合一了,一合好像有个天地客观存在了,再有个人去合,有两样东西去合,不是的!在我们先秦文化里,天人是一。这地方是一点都不能搞错的,搞错这一点就全都不对了。”

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先来学习一下

天、地、人三轮形成过程:

天地人本是一体,

因为妄动,

硬的部分称为地,

软的部分称为天,

不硬不软的部分称为人

天轮是先转,假设我们是顺时针转,天地人都是顺时针转。因为先有天轮。所以天轮一定是先按这个顺序发生---太阳、少阳、阳明,先假设我们从这儿开始,先发生了太阳,再发生了少阳,最后发生阳明。地轮肯定是先从太阴再到少阴再到厥阴。但是因为天轮先发生先有,地轮是后有的,这是咱们从创世的最初的开始,一定不可能先有地,一定是先有天的。

所以天轮转到什么时候地轮起呢?是天轮转到了阳明的这个位置的时候,地轮始生。地轮是后有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天轮转,从太阳、少阳转到阳明的时候,天轮转到这儿阳明起的时候,地轮的太阴刚生,太初之阴刚生,紧跟着它就会发生少壮之阴,再发生绝阴,然后这个地轮就已经完全生成了,地球感就完全生成了,地球感完全生成的时候跟天轮是同步的。它们俩转速是一样,只是地感后出。

所以这就必然带有一个什么关系?就是地轮延后于天轮两个相位。太初之阳从这发生的时候,经过一个相位,两个相位才发生太初之阴的这个事,也就是说“天轮”转了2/3圈之后“地轮”才始动形成。我们古人已经发现这个规律,就是我们加入这个梦境的时候,是以这个身体的方式来表现你的存在,你就必然得带着这梦境里天地轮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就是你的一个身体同时按这三个相位来说必须得是太阴和阳明在一个相位上,天生就是这个规律,太阳少阴必须是在一个相位里,然后少阳和厥阴也必定在一个相位里。这就是人轮,人是天地轮的阴阳共生态。

咱们古代阴阳哪来?它只是个词儿,就是一个代表高频,一个代表低频,就是代表振动态,就是你这个神识的共振态,神和神之间的共振态的这个“气”分为低频和高频的气和中间的频率的气。那么低频的“气”就称为“天”,就称为阳;高频的就称为地,它有形,低频的就无形,高频的就有形。人是介于有形无形之间,或者介于坚硬和柔软的形之间,就这个意思。

这个“形”是什么?就是这一种感觉,形不是存在,就是感觉很硬的就称为地了;感觉很软的就称为天。阴是什么玩意?阴除了作为名词,还可以是个动词。动词意思是什么?变硬为阴。阳是什么?也是动词,变软为阳。所谓气变硬变软,其实就是你内在的感觉是硬和软,所以阳化气,阴成形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里边讲的阴就是感觉变硬了,就叫成形,成形就是变硬。中医里边讲的阳,或者说咱们古代传统里边讲的阳是个动词,气的感觉变软了,这个动作叫阳。到后来,把这个动词规划成名词了,反正就相对说它永远是软的,它就叫阳态,相对说它永远是硬的,它这就叫做阴态。这两个词来源大概知道了?它开始原始意思是个动词,不是个名词,名词是我们借这个动词给它重新命名的。

再来回顾一下,所有的人轮里,人身体的所有的经脉、气血的感觉,都是从气的感觉再细化分出来的,气只是一种感觉,它并不是一个存在,更不是物质,是我们误认为它是物质的。因为这感觉里边有虚一点,有实一点的,虚一点的感觉我们就把它命名为天或者阳,实一点的感觉就命名为地类、阴类的东西。

阴、阳本来是动词不是名词,阴的意思是变硬叫做阴,变得更实在的这种感觉,变实在了就是阴,那么感觉变得不太实在了,这叫阳。所以阴和阳背后指的是这个气,气是一种感觉。这千万搞清楚了,还有三阴三阳的顺序也别搞错了,因为这个是我们上古的文字就是这个规矩,千万别搞颠倒了。

又讲了先生天轮的感觉,后生地轮的感觉,我们以人轮的方式加进这个梦境的时候,这个人轮里必然加进天地两轮的合并,所以人轮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重叠的,就是太阴和阳明就只能重合在一起,因为这是我们这道(人道)众生一个梦境的共同规律,太阳和少阴就只能在一起了,少阳和厥阴就在一起(见上页图,天轮、地轮、人轮)。

所以中医里叫做阳化气阴成形,阴是成形了,成实质感觉了,阳就是化气,化气就是感觉变软了。

这个地方是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咱们先天的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这几个过程千万别丢了,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这一段你是可以亲自通过修道回到虚无,无极。然后再妄动一下出来,化现这个梦境万象以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只是感觉,根本就不是存在。

所以我们讲的气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由神来的,神是什么?就是一种无明妄动。神一灭就回到虚无了,就什么都消失了,全消失了。然后无明一动,稍微一动,神一动就有他波的神与你的神相共振,这就是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所以说神机根于外的时候,气就立了。就是什么呢?自波和他波合上了,共振了,你加入一个梦境了,这气感就立了。这气感一立,这一气感就化三清,天、地、人,是你的梦境里边同时存在的,这是一个整体感觉,你知道吧?一个很长的波段,这个波段里面,所谓那种感觉比较硬一点的波段,就把它称为阴或称为地,把软的那个波段称为天,然后中间软硬居中的就称为人了,人的感觉。所以实际上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桌子就是你自己,这天也就是你自己,你看到的太阳就是你的一部分,你看到的地就是你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讲天人合一的道理,天人合一不是说先有天有地,人再跟天地合,不是的,是指天、地、人本来是一个东西,它就是你这一个气的整体感觉。

天人合一是指天人本来合一,本来是一个梦境,而不是说天和人去合起来,那是到西汉提倡“天人感应”时才搞错了,这个时候提倡的天人合一,与我们先秦讲的天人本来合一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天人本来不二,到西汉变成天人合一了,一合好像有个天地客观存在了,再有个人去合,有两样东西去合,不是的!在我们先秦文化里,天人是一。这地方是一点都不能搞错的,搞错这一点就全都不对了。

在《内经》里边已经很少有唯心世界观这样字眼了,上面提到的“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只在《素问》里留下有这样一句,代表上古根本世界观的文字记录。

为什么在《内经》里没有讲述形而上部分的文字呢?那是因为,黄帝那个时代,大家就是这种世界观,根本用不着再说。他知道世界上没有物,全是心的感觉,所以就不需要解释这个唯心无物的世界观。因此今天我们看不懂,不是《内经》是形而下,而是现在人不懂那时候的世界观了,一上来看气、看阴阳、看成物质,这就惨了,看成客观的存在就惨了,就看不懂《黄帝内经》了。

但是这些上古的形而上的东西在哪儿存着呢?在道家里边,而道家和《内经》的医家在先秦是一家,不分的。是因为到了西周时期,由于有一些代表性人物已经不能全部融通黄帝时代的上古传承了,圣王的官学溃散之后,出现了诸子百家,从那时候开始,把上古的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变成了百家争鸣,各说各话了,分开了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医家…等等。我们在这里想做的,就是归源。

所以我们以前上古是唯心世界观,不是唯物世界观,知道没有客观的东西存在,气这个东西永远是主观的感觉,就是你的气、你的天、你的地,这永远是主观的感受。但是这里边再分的话,就说好像你这里的天,你能掌握的成分少,你的地能掌握的成分少,因为这是其他的心在乱动的共识,所以你这一个神是逆不了天地的,因为你只是一颗心,外面有八万四千无量颗心,你逆不了这么多心的妄动,你也就逆不了天地,所以你必须得合时序,合五运六气(天有五运,地有六气),你不得不服从它。就是说你一个神拧不过全体的众生神的动。所以这才是《内经》的起点,它就要从这个不得不去合时序来说的。合时序、合阴阳,合这个梦中规律,所以《内经》从气开始的根本原因从这儿来。

因为对你来说,你刚入这个梦境的时候,你梦境里的天地众生已经有了,所以你改不了大家。当然圣者可不可以改?可以改,他的神识极其强大,可以用胜作意义力下石头雨,可以改天换日。大禹就可以做到,包括我们上古的三皇五帝都可以做到,大禹治九州的时候,你看大禹有赶山鞭,有移海铲,那就是神通。他是掌握这个神的作用了,他就可以把山直接给挪开,把大家共识里的梦中影像改变了。包括我们现在有些人也可以做到,比如让这一杯水变一个味道,这都是在神上下一点功夫,但今天人不懂道理了。我们只好被动的加进这个梦,所以我们现在的医学是从这儿往下去讲的。





臻经典


老子讲的“道”是大道。

大道包含天道、地道、人道。注意:是包含这三道,但不是大道分为这三道。

天道是指太阳系整个系统,以及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太阳系的影响。

地道就是指地球本身。

人道包含很多分支,比如:

孔子代表人道中的“礼”道;

孙武代表人道中的“战争之道”;

鲁班代表人道中的“建筑之道”;

李时珍、华佗、孙思邈等代表人道中的“医道”;

……等等

“道德经”就是老子试图用“人道”、“天道”、“地道”来解释“大道”所做的最大努力。其最后还是不得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大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杨桓548


天道和人道,是一回事儿吗?

我近期正在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刚好有一些粗浅的感悟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天道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人道是人生处世遵循的规律,人道应该符合天道

一部《道德经》通篇都在论述天道和人道,并且往往是以天道过渡到人道。但是,老子反复强调天道,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说明人道。

老子认为天道就是效法自然,以虚空、宁静、柔弱、无为为根本境界,要求人道效法天道,遵循不争、不言、无欲、无为。

(二)天道同人道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天道向后、人道向前

《道德经》是老子关于天地万物本源问题的根本思考,他认为宇宙产生的本源就是道,天地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这是基于古人认识问题的能力限制,老子只能想到任何东西都是通过生殖系统出生的。

所以,老子的思想就是:天道就是返朴归真,越往后追溯越接近道。而人道却是反之而行的,因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欲望和行为却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老子也命名道的另一个属性就叫做“反”,他极力倡导人道要效法天道,也就是要放弃私欲,一心向道。在老子的思想里,最高的人道境界竟然是返回那个“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

(三)老子的思想是“不仁”,而孔子讲“仁爱”,后者更接地气

现在回到问题的开始,您说到“我感觉儒学偏人道,讲究世俗间的礼仪。道家偏天道,讲究天人合一”,我赞同您的看法。

老子的天道,说到底是用无生命、无感情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类社会,并要求能动的社会去效法无意识的大自然,这一点作为修身养性的比喻是可以的,但作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宝典就很难被后人采纳了。老子写《道德经》根本上说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策略的,所以又被称为“王者师之作”。但是,却因为他的思想过于玄妙,而且多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多要求人放弃私欲和享乐,这一点,不仅那些习惯了色声香味的王侯不接受,恐怕连一般的平民老百姓也无法认可。

相比之下,孔子的思想就比较“接地气”,他弘扬以人为本,崇尚仁爱精神,承认人的私欲和享受。孔子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宗旨,崇尚等级观念和礼仪风尚,引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富贵和报答,这就更符合人道精神,同人道是相向而行的。所以,两千多年来,孔子的的思想广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也在普通大众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


馆阁秀才


道家思想主张人道应遵循天道,德高望重的圣人可以做到统一,但在实际社会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多。

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释就是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 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因此老子在通过社会普遍的“损不足以奉有馀”和天道的“损有馀而补不足”劝说人们去按照天道去行事。


辰然诗话


天道:是指天的神权,人道:便是人的行事法则,人神不可触犯的规矩“天道 与“人道”相对。原为天地的主人,“天”的观念与中国远古宗教相联,为主宰一切人神。“天道”即为最高主宰之神”看过武庚纪的伙伴们都知道,纣王断然拒绝玄差送来的“天”之神谕,将之投入火炬里烧毁,公然发布反抗神族之宣言。神族之主“天”为此勃然大怒,带领神族的天间六部与周国军队来讨伐商国。我理解的故事是由商王反抗神权,不再做神的奴隶,改变了一切,如今人类才获得自由!而有了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