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手下有那么多武将还有诸葛亮这个智囊,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呢?

活到老学到老123


除了在人才方面,历史也没有给刘备统一全国的时机,虽然作为汉室后裔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经过东汉末年的朝政混乱,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名头除了可以自抬身价之外,并不会带来多少的好处,甚至会在某些人的心里面,产生厌恶心理,让刘备不能够延揽到真正的人才。从这一点上,刘备的蜀汉政权有种想要逆天改命的味道,而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开历史的倒车并不会有很好的下场。刘备所建立的蜀汉也是三国中最先灭亡的。

除了人才和天时方面,在地理位置上,刘备也不具备任何的优势。想一下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虽然历经战乱,但是只要稍微安定下来,就必然走上快速复兴的道路,这也是曹魏为什么能够在三国这场斗地主的游戏当中,一直处于主动态势的原因。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可以拥有最富饶的土地,最有生产力经验的人力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优势,而这一点,刘备并不具有,当时的益州和汉中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落后,又加上连年战争,蜀国的实力根本不允许由它去统一全国,即便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辅佐也无济于事。

因此,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方面,都没有看出来刘备有任何的优势,他又怎么能够去统一全国呢?大家说是么?


花间雨屋说历史


刘备手下有那么多武将指关羽、张飞、马超、严颜、黄忠、马超、魏延等名将吧。至于诸葛亮这个智囊,地球人都知道他超级厉害,这个从草庐中请出的人很快为刘备挣到三分天下,但是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有外因更有内因。

第一、内部原因。自从刘备当上汉中王后,关羽父子被杀、黄忠病死、法正去世、夷陵之战损兵折将,使蜀国的人才、国力迅速减弱。刘备死后他儿子刘禅继位,诸葛亮为完成大业,出师北伐,临走时上奏一表,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丞相亲征,对内政出现的问题十分忧虑;同时也反映刘禅不仅不是打天下的主,就是守业还不能让人放心,可想而知,这智囊当的有多辛苦。人才凋敝、国力减弱、内政又出现问题,比方一个人得了重症,心肺将要烂掉,又不接受治疗,能好吗?

第二、外部原因。曹魏是人才济济,特别是曹魏兵多将强地广,曹丕也是虎子,不负父亲所望,修内政,搞防御,称帝位,取代汉,国力增强,雄据三国之首。东吴有长江天险做屏障,夷陵之战的胜利方,国力、人才也没有损失、内务虽然有点问题但相比较蜀国优势还是比较大的。还有一点,就是三方的博弈,任何两方的结盟都会加大一方的失败,更何况是无招架之力的蜀国?

个人愚见。


葱葱那年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刘备有诸葛亮这个顶级谋臣,还有五虎上将,个个英勇,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呢?


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抱着不偏不倚的态度,既不能过分吹捧,也不能纯粹贬低,需要实事求是,正视历史。不能人云亦云,更不必矫枉过正。


我们看一个国家或者说一方势力的强弱,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来比较,那么蜀汉在三国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第一、政治。


曹操有皇帝在手,所有政策、命令都师出有名,占有天然的优势,这也是魏国招揽人才最多的原因。毕竟汉朝时期人才基本出自世家,而世家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世家子弟的选择。

蜀国这方面唯一的依仗就是刘备皇室之后的身份,而吴国在这方面最吃亏,斗嘴的时候比较没有底气,不过吴国有一个优势,就是在江东已经经营了三世,根深蒂固,战斗方式也不是主流的陆战,因此有偏安一隅的资本。

第二、经济。这个不用说都知道,曹操最强,孙吴次之,刘备最弱。



大汉十三州,曹操独占九州,孙吴有扬州、交州和荆州的一部分,而刘备只有益州一州和荆州的一部分,这还是蜀汉巅峰的状态。从地理位置来看更是相差甚远,古代交通所限,经济发达地区都在中原一带,益州还有很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因此蜀国不管是地盘,还是人口基数、粮食产出、商业发展均不能和曹魏相比。

第三、军事。


单从将领来说,蜀汉前期是占优的,这可以从各人战绩看出来,但是蜀汉最大的问题出在人才断层上,老一辈倒下后新生力量没有跟上,后期就一个魏延还莫名其妙反了,这里先不讨论是谁的问题。

关键后期人才缺乏,主要原因出在刘备基础太差,起步太晚,当然前面也有说到,曹操在招揽人才上有天然优势,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野生的招不到,自身培养也没跟上。

总之,一个势力成功或者衰亡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某个原因,一定是各方面综合的结果。


那么有人会问了,既然你说蜀国这么差,是不是说明刘备诸葛亮一干人等能力不行?恰恰相反,刘备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正是这一代人努力拼搏的结果。刘备起步比曹操、孙权差的太多,但却能凭借一股韧劲,用个人魅力团结一帮愿意为其奋斗的文臣武将,风雨飘摇,矢志不渝,筚路褴褛,最终开创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因此,说蜀汉这一代人耀眼璀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读古今社会


你这是陷入了英雄史观的矛盾之中,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他们总是把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帝王将相的意志、品格、才能决定的。也就是在他的脑海里,历史上占绝大多数的百姓和将士都是浮云一般的人物,仿佛这些人都不存在过。他们忽略这些人,所以导致他们看三国史只会看到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和一些重要的谋臣武将,其他人都看不到。于是看待历史的时候就陷入了历史盲区,感觉只要集齐几个重要的武将和谋臣就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随后就出现一系列的重要问题诸如此类问题:

曹操这么英明神武加这么多的谋臣武将,为什么不能够统一天下?

刘备有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还是不过曹操?

这些问题就陷入了英雄史观。按照他们的逻辑,最好是找一间密室,这几个人一起打一架,谁打赢了,就应该统一天下。或者更有甚者,来一场历史斗兽:两个名将每个人佩五百刀斧手,谁能够赢?当然他们也说是十万大军,百万大军。说白了和罗马人去罗马斗兽场看角斗士相互砍杀的事情没有任何区别。

这样是不能够理解历史的本质的。就像很多人不能够理解政治一样。

回到问题的本身。蜀汉政权的名将有没有呢?有,主要代表就是关羽张飞,现在看很多人都说他两的缺点,但是在关羽和张飞同时期的人却不这么看:

曹魏谋士兼大臣程昱对于刘关张三人的评价:

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

曹魏谋士郭嘉对于关羽张飞的评价:

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

再比如著名谋士曹魏的刘晔的评价:

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

可见在当时的三国名人眼中,关羽和张飞都是豪杰勇将,诸葛亮就不必说是当时公认的顶级奇才。

但是蜀汉政权的建立并不是刘备和诸葛亮加几个武将就能够创建的,这是一大批支持刘备的人共同建立的,里面的成分极其复杂,但是这里面的大多数主要就是荆州的士人和益州的士人这两个集团,在他们之下还有一大批一直被压抑的益州本土士人。

这里就要谈到东汉的社会结构了,我也是简略的谈一下,东汉社会的最底层并不是向我们现在一样都全部是农民,他们的底下全部是大大小小的宗族,包含一部分自耕农,但是势力最大还是宗族,而一个宗族又分为好几等,按照中国古代宗法,他是分各个部分的,这些人构成了社会的主要力量,我们经常提到的概念,豪族,士族。实际上豪族就是地方上比较强大的宗族,而士族又是豪族中的最为强大者,而东汉末年的那些名士大多数出自豪族和士族,比如荀彧,司马懿,也只有这样强大的家族才有钱和精力供应他们读书,研究儒家经典,进而到朝廷当官。他们的家族都是地方上有名的士族,这些士族在地方上是有自己的宗族和庄园,同时还拥有自己的部曲,也就是卫兵。也就是他们才是地方上的主宰,这也是在三国时期会经常看到的现象为什么曹操,孙权,刘备总是要礼贤下士,去拉拢士族,没有这些人的出兵,出钱,向国家纳税一个政权很维持下去,这种宗族现象在中国一直要等到唐宋时期,这些豪族才逐渐退下历史舞台。

再回到刘备的益州本土,如果看益州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外来征服者不断征服益州的过程,刘备之前的刘焉,刘璋父子依靠的是东州士来控制益州,压制益州本土士人。而刘备集团作为外来者也一样,他也是一个流亡集团,刘备带来了荆州士人,这些荆州的士人抛弃家乡荆州和刘备进入益州,他们就算是精神高尚,为了复兴大汉,可是他们也要吃饭呀,这饭从哪里来,那就只能从本土益州人的身上拿呗。你说本土的益州人爽吗?为什么出现谯周这样益州本土士人天天在蜀汉政权鼓吹蜀汉亡国论,在他们心里巴不得蜀汉早点玩完。

我们现在来看蜀汉的北伐为什么要持续下去?如果诸葛亮不北伐,以北伐为号召团结荆州士人和益州士人,那么迟早这两派人就干起来,益州牧刘璋的灭亡就是前车之鉴,但是诸葛亮去世以后,北伐就日益低迷,益州本土人就会不断发出自己的呼声,最后的结果我们在历史上已经看到刘禅不战而降。当然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将蜀汉政权给益州化,消灭荆州士人,完全取用益州士人,但是这样的结果历史上同时期东吴就是这么干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结果那就是本土的士族开始不断威胁皇权,东吴被西晋一战而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战,那是因为东吴的士族已经不在乎了东吴的皇帝了,换成了西晋王朝,这群江东的士族老爷还是老爷,这也是一条注定的灭亡的道路。

有人这没有办法吗?有办法,那就是不断北伐意图攻打曹魏来扩大地盘,同时凝聚荆州和益州两派人。

但是我们知道蜀汉的北伐是失败的,为什么?这就谈到了一个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地理,人口决定了兵员的多少,经济决定了军事的后勤,地理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因素。诸葛亮的三次大规模北伐全部失利,其中两次是因为军粮没有供应上,这一方面是蜀汉地处群山之间,这些山岭一方面组织敌人的进攻,可是一方面也加重了己方的后勤困难,而实际上的原因是蜀汉的人口和经济不足以对付当时的曹魏,需要和孙吴配合,但是孙吴并不给力,但是诸葛亮一直在等待机会,那就是曹魏有变,但是诸葛亮等待一生,曹魏都没有变乱,但是诸葛亮去世以后,曹魏居然连续大乱,淮南三叛一举掀开曹魏激烈的内部矛盾,但是此时蜀汉和孙吴对于北伐都不愿意,只有诸葛亮看重的姜维看到了机会,但是蜀汉政权在刘禅却不允许姜维北伐,益州的本土士人开始大规模活动,北伐日益低迷化,这才是最大的悲剧,诸葛亮有条件没有机会,姜维有条件没有机会。那蜀汉的灭亡就早注定,在姜维小规模北伐时,蜀汉实际上已经坐等灭亡了。


人者仁义也


刘备没有统一三国的原因很简单,首先,刘备的起点太低了。纵观历史,开国皇帝一般都有些背景,起码是经过几代人的积累。而刘备没有曹操孙权的底蕴深厚,能成为三国之一,靠的就是诸葛亮,赵云,关羽这一代人的拼搏,要是没有这么多武将和诸葛亮这个智囊,可能刘备连蜀汉都建立不了。

其次,刘备手下有谋士大将,曹操和孙权手下的武将、谋士也不少啊。《三国演义》以蜀汉的视角进行撰写,可能大家对蜀汉的武将比较熟悉,但我们要知道,这些武将并不是所向无敌,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对手。所以刘备在部下的实力方面并没有那么大的优势。

最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整个三国的进程,没有统一三国其实并不是刘备的错。刘备从桃园结义到建立蜀汉,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完全称得上乱世崛起的典范。对于东吴和曹魏这两个根深蒂固的势力,当时的蜀汉还没有实力对抗。

有人说,蜀汉的地理位置不好,导致最终蜀汉灭亡。事实是蜀地是刘备当时唯一有希望打下来的地方,去占领中原,江东绝没有可能。

如果非要给蜀汉没能统一三国找一个理由的话,笔者认为是曹操的错。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提到了一统中原的前提——“天下有变”。笔者大胆猜测,诸葛亮预测的“天下之变”是不是“曹操篡汉”呢?

的确,如果曹操没有抵挡住皇位的诱惑,执意登基篡汉,中原必然大乱,蜀汉的机会也来了。可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忠于东汉的重臣熬退休,最后把篡汉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儿子。

而曹丕篡汉的时候,北方已经基本平定,东汉这些后起之秀和领兵的将领都是曹家的人,整个过程相对特别平静。

这就导致蜀汉失去了入主中原的机会,甚至并没有做出关于统一三国的计划,和曹魏和孙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被越拉越大。


杠精读史


《三国演义》里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后来刘备两人都得到了,还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猛将,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呢?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曹魏太强。

刘备和曹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刘备虽然自称汉室后裔,由于家道中落,实际与平民百姓无异,28岁布衣去投军,从基层做起,关羽、张飞追随左右,历经无数次失败,“茫茫如丧家之犬”。后来时来运转,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出山相助,在诸葛亮的竭力帮助下,才占有荆州、益州三分天下有其一。

曹操由于是宦官之后,起步就是骑都尉,后来经过十多年的东征西逃,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淡平中国北方,拥有青、幽、并、冀、徐、兖、豫、司、雍、凉共十州。

汉末, 天下共有十三州,魏有十州;刘备只得益州一个州(关羽失荆州)。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人口各方面,刘备的实力都与曹操相差甚远,不是同一个级别。

二,盟友不友。

比起强大的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弱小的弱者为了求存,避免被各个击破,结盟是上上之策。所以三国时,吴、蜀结成同盟。

但刘备势力日渐壮大时,最先坐不住的不是曹操,而是孙权,孙权虽然和刘备结盟了,但孙权内心实不希望刘备做强做大,当心自己被超越。

当蜀将关羽在樊城打的曹操心惊胆战,欲迁都以避其锋时。孙权暗地里与曹操同盟,在关羽背后捅刀子,致使关羽兵败身亡,荆州丢失,蜀汉实力锐减。

正因为孙权背盟,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倾国之兵伐吴,才爆发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不管谁胜谁负,受益最大的都是曹魏,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刘备在夷陵惨败,蜀汉再遭重创,正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蜀国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

三,后继无人。

夷陵之战中,蜀汉的新生代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如马良、冯习、张南等,加上之前死了的关羽、张飞,庞统,法正。蜀国的战斗力大不如前,逝去的人才得不到补充,是蜀国的悲哀,也是国运不济的表现。一个欣欣向荣的政权,必定是人才济济,且江山代有人才出。你看诸葛亮北伐,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了,正因为人才匮乏,才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先锋”的无奈。

有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刘备即使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绝世猛将。诸葛亮、庞统、法正等顶尖谋士,又能如何?想灭魏国,不被魏国所灭已是万幸。何况统一三国,做梦去吧。

也有人说,汉室气数已尽,天命难违。司马徽在孔明出山时,曾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段辉时


刘备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呢?

最主要的一个因素,还是在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把很多人的客观思维混淆了、带偏了。

罗贯中活着可能也没想到,他的作品于后世家喻户晓,高堂街巷都知,成了一个限象级文化。

书中战争描写波澜壮阔,情节交错引人入胜。多少读者带入情绪,以为真史,为刘备未能统一汉室扼腕,为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长叹。而忘记了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就有虚实、有提炼、有夸张等等文笔手法的加持。

三国势力当时客观的实际呢,蜀汉最小。

东汉末年天下有十三州和一司,十三州分别为凉州、雍州、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一司为洛阳附近,称为司隶。

曹操势力独占司隶,并占天下九州半,十州分别为凉州、雍州、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还有荆州的一半。

东吴势力占有两州半,扬州、交州和荆州的一部分。

刘备实力占有一州多一点点,一州就是益州,还有荆州的一点点。

别看孙刘的州属占地不小,实际很多是荒芜贫脊之地,人口不多。孙权的实际地盘在近长江一带。刘备的地盘更多的是未开化之地。而曹操的地盘,自商周以来,就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人口多人才亦多,河南中原一带已有华夏一称。

明白了这点,我们再读小说的时候,就能客现理性的看待书里面对刘蜀的倾向、夸张。反到是应感慨刘备的创业不易,他起步平台比曹操、孙权都差的远,大半生东投西奔,漂泠江湖,然最终抢得天下三分之一。这其中之苦,非是志坚意强之人难为。刘备绝非小说中描写的柔善文君形象,实则是一条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硬汉,且一生戎马。这种励志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

说到谋有孔明武有五虎,都是小说增色之笔。古代战争,终不是靠双方斗将决定胜负的。斗将都是后来唐宋话本为吸‘流量’而不断演化的。关羽确是猛,襄樊之战不也让徐晃打的零散了吗。

倘使古人有以曹魏为正统写出三国的,完全也可以写得曹魏诸将神勇异常,孙刘只是图谋割据的军阀。只不过这种角度是出不了书的,历代帝王,是不会让一位‘挟天子’打天下的人为正角的。他们眼里只会推崇对忠君理念的宣传,刘备复汉、关羽忠义、诸葛亮尽瘁,都符合了当时社会上层的需求,也符合了一直左右封建社会发展的儒家思想。

现今社会高度发展,人们的认知和思维不断得到提升,观察思考古今世象,多以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去展开思维,一度也出现了肯定曹操雄才,质疑刘备虚仁的言论。客观发声,各抒己见,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娇枉过正、自无见析人云亦云,也不宜提倡。

我是爱看古书爱瞎侃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在董卓入京的那一刻,汉室开始了倒计时的历程,在天下纷乱,群雄逐鹿之时,刘备靠着起步时的刘关张到最后的西蜀政权,他靠的可不仅仅是运气,他帐下的武将与谋士帮助他成为了三国之一,那为什么他不能一统三国,反而第一个被灭掉了?

首先,他的武将与谋士凋零较快

就说他的两位结义兄弟,关羽被东吴所杀,张飞被自己的人下手了解了,曾经的五虎将缺失的较严重,谋士方面,徐庶说是被曹操诓骗过去的,可是他老娘死后为什么徐庶不回刘备这?是回不来?不见得!再有庞统,在落凤坡中流矢而亡,再有法正也是早早而亡了,似乎在刘备这边总是得不到好,这些都是基于演义里面的人物分析,与正史肯定有出入,但是却在说明一点,那就是刘备阵营的人才梯队缺失是断崖式的,以至于后来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其次,地理位置没有优势

东吴人家靠着长江天堑,曹魏靠着强大的北方地盘,西蜀有什么呢?是不是要说他刘备的地理位置好像也不是很弱,但是不要忘了,他刘备夷陵之战几乎打完了他所有的运气,以至于在白帝城托孤时是那么的不甘,诸葛亮丞相自然秉持北伐的夙愿,连年的北伐西蜀还有什么家底可言?要人才缺少人才,要家底没家底,要君臣一心,也没有,这样的西蜀想把东吴和曹魏收拾了,是不是想太多了?其实还有地盘的因素,他西蜀满打满算也就三个州,荆州最后还是被人家东吴强要回去了,对于起步就晚的刘备而言,能挤入三分天下的朋友圈,已经是比较牛的成绩了。


农夫说历史


这个问题不是太敢回答,看了一些大家的回答,很精彩,也从历史及当时现况做了很多客观的分析。

诸葛亮作为谋士在三国谋士中的排名有待商榷(以前分析过,我们过分夸大了诸葛亮的计谋);

其次,刘备或者说是蜀国有多少武将呢?这个数量跟吴魏相比又是如何?

还有一个问题,感觉比较有意思。

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基本被传为美谈,但要注意,在企业或是国家管理中,这样的关系并不恰当,因为某些关系的紧密,就意味着另一些人无从插入。

说到底,我们现在还是只能知道“刘关张”,最多加一个张飞,其他人呢?

马超的故事大家一定知道了,他一直被排斥在刘关张之外。

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初期无论是宣传还是凝聚人心都有很大的好处,但到了国家管理时,这种“兄弟伙”的模式必然暴漏出各项短板。


之乎者也说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天时地利加人和,统一三国这是巨大的成功,我们平时所谓的成功是打到一定的目标,可能不需要这么多因素,但是如此巨大的成功则三点缺一不可,平时流传一句话,说没那种命,确实,刘备就是没那种命,各种综合因素导致。谁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