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董仲舒怎麼看人性的善與惡?

關於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在戰國時期討論得比較激烈,參與這個問題研究的學者也比較多。總的來說,無非就是這三種意見。孟子認為是善的,荀子認為是惡的,墨子認為人生下來是白紙一張,沒有所謂的善,也沒有所謂的惡;告子也認為,人性是不分善惡的,就跟水不分東西是一樣的。

人性的善惡,關係到如何對待他人?如何治理國家?如何教化百姓?等等。人性問題是諸多問題的“元問題”。經過戰國時期的討論,到了西漢董仲舒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他說:性,是“生之自然之資”,單指“質”,質是沒有善惡可言的,因此絕不能說性是善的,或者性是惡的。董仲舒推翻了孟子、荀子的理論。

看看古人董仲舒怎麼看人性的善與惡?

看看古人董仲舒怎麼看人性的善與惡?

孟子主張性善論的主要依據是:1、人的本質是相同的。2、人都具有善端,所謂“善端”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認為這些“心”是與生俱來的。3、人都具有良知良能,所謂“良知”,就是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東西,所謂“良能”就是不需要學習就具備的能力。孟子還舉例子說,一個人對自己家人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不是專門教育出來的,而是天生就知道。

正因為孟子認為,人天生具有“善端”,所以他斷定,人的本質一定是善的。那麼人都是善的,為什麼還會作惡呢?孟子解釋道:1、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就像水一樣,有的順流而下,有的激盪而起,水的狀態是由地理環境所導致的。2、因為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因為外界的壞境,導致個人“才、情、性”不能發揮出來,乾脆就放棄本性吧,愛怎麼著就怎麼著。3、因為“養”錯了,孟子自誇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該“養”什麼。人的身體是有大小之分,貴賤之別的,耳目之欲是小,心官是大,養小就成小人了,養大才能成大人。因此孟子主張“養心”。

看看古人董仲舒怎麼看人性的善與惡?

看看古人董仲舒怎麼看人性的善與惡?

告子是第一個反對孟子的,他的觀點很墨子是一樣的。墨子也贊成後天壞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說:“染於黃則黃,染於蒼則蒼”。蒼,是青色。社會就是大染缸,人生下來是“素絲”,素,是本色。人性本來是沒有顏色的,至於“善”或者“惡”,這得看染缸裡面的顏料是什麼顏色。告子說,人性好比是湍急的水流,或者是往東,或者是往西,這是取決於環境的。

荀子反對以上所有觀點,他的論證邏輯跟孟子是一樣的。一切後天的東西,都是“偽”的。偽,是人為的意思。人的後天行為無法論證先天之性,究竟是善?還是惡?如果說孟子發現了“善端”,那麼荀子看到的是“惡端”。孟子說如果“率性而為”,人一定都會向善。荀子說如果“順情而為”,人都會去作惡。雖然二人觀點是相反的,但是運用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並且都犯了同一個邏輯錯誤。無論是“率性”,還是“順情”,性情之中本身具有後天的東西,不是天生的。也就是說,從“發端”來反推人性,是靠不住的。這個結論是人為的,而不是自然的,這就是荀子說的那個“偽”。

看看古人董仲舒怎麼看人性的善與惡?

看看古人董仲舒怎麼看人性的善與惡?

董仲舒有心思終結這個話題,他認為“性”具有可以為善的“質”,但不可以說性就是善的,因為“性”同樣具有可以為惡的“質”。孟子和荀子討論的都是“端”的問題,墨子和告子討論的才是“質”的問題。但是董仲舒並不認可墨子和告子的見解,他打破舊說,發明出一種新觀點。

王充說:“董仲舒覽孟、荀之書,作情性之說曰:天之大經,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性生於陽,情生於陰。”由此可見,董仲舒不單是繼承了前人學說,而且融合了陰陽思想,進行了創造性地發揮。董仲舒認為,陰是人性中的惡,陽是人性中的善。那些持性善論的人,只能看見陽而看不到陰。那些持性惡論的人,只能看到陰而看不到陽。只看一端不能說是“知”,董仲舒同時批評了孟、荀兩派。

看看古人董仲舒怎麼看人性的善與惡?

看看古人董仲舒怎麼看人性的善與惡?

儒家向來是重教化的,無論是性善論的孟子,還是性惡論的荀子,乃至善惡二元論的董仲舒。他們都非常重視教育,尤其重視政府對百姓的教化。區別在於,認知不同,所行教的方式手段不同。孔孟之流以“善誘”為主,要人發現天性,率性而為。荀韓之流以“防惡”為主,要杜絕人作惡犯罪的可能性。一個是鼓勵作善事,一個防止作惡事。在後世融合成了“法骨儒表”的新學問。

董仲舒提倡開辦太學,用“考問”的辦法來篩選人才,實際上是“面試”。用“貢舉”的辦法來舉薦賢才,實際上是“開介紹信”。在董仲舒提出方法之前,漢武帝的“舉孝廉,策賢良”政策已經開始推行了。各郡國每年向中央推舉一名孝子,一名廉潔的幹吏。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到京師公府根據科目學藝不同而分別考試,考試通過之後就可以當官了。在中央可以一直幹到尚書、侍御史、侍中、中郎將等官;在地方可以幹到太守、刺史。當時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對漢代政治影響很大。董仲舒本身也是“策賢良”出身,他對西漢的人才選拔制度沒什麼貢獻。對後世影響巨大的莫過於: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雖然漢武帝沒聽進去,但是漢元帝是這麼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