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兵馬俑坑中有許多土牆?大有作用!

秦始皇是中國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王,統一度量衡、實行郡縣制度及中央集權,修築了長城、馳道、靈渠等重大工程,但由於施政過於急躁,導致秦朝迅速滅亡,而後人發現他的陵墓時,出土大量的兵馬俑,但不少人也困惑,為何秦俑間都會有土堆?其實大有用處。

為何秦兵馬俑坑中有許多土牆?大有作用!

​媒體報道,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西陽村,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是大陸目前保存完整且規模最大的皇帝陵寢,總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在1987年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奇景也吸引許多遊客到此觀看。

而兵馬俑被挖掘出來後,不少人也發現,兩排兵馬俑間就有一座土堆,其實土堆是夯土牆,也就是所謂的承重牆,主要用以承載棚頂的橫木避免塌陷,兵馬俑坑坐西朝東,為土木結構建築,因此一開始建造時,會先挖深約5公尺的坑,底部再鋪滿青磚。每隔3公尺處建造東西向的夯土牆。

待夯土牆建成後,於牆兩側依次排列木質立樁加固,之後把橫木搭建於夯土牆及木質立樁上,形成密集的棚木,再覆蓋一層青膏泥,用此隔絕水分滲入,最終在上面蓋葦蓆、黃土構成棚頂,等兵馬俑放入坑中後,用立木封住通道並夯實,達到封閉效果。

坑內夯土牆保護兵馬俑,即使經過兩千多年,秦俑仍能保持站立,而裡面包含8千多種兵種與兵器,放入不同的坑道中,有助於區分兵種,看起來也較整齊,而夯土牆的材料就地取材,在當時也能節省人力,可說是古時非常了不起的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