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家抄家后,贾宝玉出家,贾政王夫人的晚年谁来赡养?

君笺雅侃红楼



根据高鹗续本,贾家后继有人,福泽将会延绵。

贾家抄家后,贾宝玉出家。出家情节在高鹗续本一百一十九回,题目便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在这一回宝玉科考前留下谶语:“兰哥还有大出息,大嫂子还要带凤冠穿霞帔呢!”

然后宝玉和贾兰参加完考试,宝玉失踪,其实就是出家去了。科考公布结果,宝玉中了举人第七名,贾兰一百三十名。

皇上一一披阅试卷,见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皇上就传旨询问,两个姓贾的是金陵人氏,是否贾妃一族。

当知道确是元春家人时,皇上甚是悯恤,命有司将贾赦犯罪情由查案呈奏。最后皇帝免了贾赦的罪,贾珍不但免了罪,仍袭了宁国三等世职。荣国世职仍是贾政袭了,等到服丧期满,仍升工部郎中。所抄家产,也全部赏还。

贾兰高中,前途无量;贾政复官,继续在任;财产返还,家道中兴。这样看来贾政、王夫人晚年的赡养就不是问题了。

只是不知道曹公是不是这样想的?


好风读书


贾宝玉出家之后,能够赡养贾政于王夫人的人也只有贾环了。贾环作为次子一直都没有被众人看好,可是这一次却是他崭露头角和挑大梁的时候了。

第一,贾赦早有预言贾环会是贾府的继承人



贾环虽然也是贾政的孩子,可是因为庶出的缘故,他一直都被边缘化,所有的关注都不在他的身上。但是贾赦在一次元宵节的家庭聚会上,为了赌气不夸宝玉反而夸了贾环。

贾赦看过之后,赞不绝口,并且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咋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曹公写《红楼梦》总喜欢“草蛇灰线、脉伏千里”,每个人物一些奇怪举动、特别的话语都是在为后文的发展做铺垫。无巧不成书,贾赦说的这句话正好说到了点子上,贾宝玉出家,那么荣国府就由贾环来继承。

王夫人作为贾环的嫡母,即便赵姨娘是他的生母他也只能够叫王夫人母亲,既然如此他也就必须要赡养王夫人。

第二,宝玉对女孩子们关心满满,却少有家族责任感



宝玉是一个对女孩子充满关心的人,但是他却少有家族责任感,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管家和继承家族事业,黛玉闲暇时都知道贾家“出去的多,进来的少”需要探春的好好管理,可是宝玉却只知道“少了任何人的,都不会缺了他和黛玉的”,此时宝玉的认知和思维都还处在一个比较幼稚的阶段。

宝玉虽然一直都是贾政和王夫人重点培养的接班人,但是因为宝玉的心一直都不在仕途经济学问上,如果没有经历黛玉去世、抄家落败等种种事情,那宝玉还可以做他的糊涂少爷继承家族事业,支撑荣国府的兴亡,但是当这些事情接踵而至的时候,宝玉整个人都崩溃了。

宝玉看透世事之后是有所顿悟,可是他想到的不是重振贾家,他想到的是了却尘缘,皈依佛门。他这样性格注定了他承担不起贾家的重任,王夫人和贾政的未来也不能够依靠他。

贾环虽然从来都没有被人认可过,但是其实他真的没有太差,有宝玉的光芒在前,很少有人可以看到他的存在。

贾政命坐吃茶,向环兰二人道:“宝玉读书不如你两个,论题联和诗这种聪明,你们皆不及他.今日此去,未免强你们做诗,宝玉须听便助他们两个。”

贾政的话也道出贾环的学习确实也不错。贾环和宝玉受着同样的教养,宝玉对经济学问是厌恶和反感的,可是贾环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他只是不认真学习罢了。到了一定年纪,贾环也会知道看中科举的重要,不说高官厚禄,但是养家糊口、自己更生应该不成问题。

第三,时光催人老,事实让人成长,贾环在这个时刻必须承担起家庭重担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成长往往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当贾府家破人亡的时候,宝玉出家、探春远嫁,贾家再也没有可以管家的人,这个时候贾环便是最后继承人,这个时候他夜还是个孩子,但是他不得不学会成长,这个家需要他的长大,重振贾府的重担需要他扛起来。

红楼一梦,乐在其中!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为你带来有趣的红楼故事!


小说红楼


红楼梦中贾家抄家后,贾宝玉出家,贾政王夫人的晚年谁来赡养?

贾政王夫人的子女名单如下:

贾珠、贾元春、贾宝玉。

贾珠死的早,流行贾兰和李纨。

贾元春嫁给皇帝做皇妃,后死亡。

贾宝玉中举后,出家。

基本上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贾政,王夫人的亲生子女死的死,走的走。

王夫人的娘家也遭遇不测,所以娘家也是靠不住的。

按照清朝的情况可能被发配边疆,在军中干事吧,如果身体不好,走不到边疆的话就有可能不命呜呼了吧。

至于另外两条线索贾兰和贾环也不靠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四大家族也都没落了。

回答的不好请见谅,感谢大家浏览。


博而化易


如果按高顎续书,贾政袭爵,贾宝玉和贾兰双双中举。日后兰桂齐芳。那么贾政的官可以做到死,他死后,让宝玉袭爵,还是让贾兰袭爵,就看贾政怎么给皇帝上本题奏,皇帝如何下旨了。



既然贾政有爵位,那么贾政不用子孙奉养,家里的仆人就可以伺候他们夫妻。

宝玉出家为僧后,爵位应该是贾兰袭。贾环是庶子,不能袭爵。



贾府被抄家后,贾政夫妻如何,没有找到暗示。只看到贾兰和李纨的结局。我们分析一下吧。假设贾政夫妻得以保全,那么他们会和宝玉夫妻,赵姨娘,贾环,周姨娘,李纨,贾兰生活在一起。那时候贾政是一家之主,他应该想方设法挣钱养家。

贾宝玉出家后,贾政和王夫人有儿子贾环,孙子贾兰。宝玉在的时候由宝玉宝钗管家 宝玉出家以后,这个家应该由嫡孙贾兰掌管。贾政和王夫人丧失劳动能力后,应该由贾兰赡养。



贾兰是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孙。他是贾源一脉的继承人,他必须赡养爷爷奶奶。这是伦理道道规范要求的。

至于贾政夫妻是否活到贾兰中进士,加官进爵,不得而知。估计宝玉出家不久,贾政夫妻先后死亡。所以贾兰中兴贾府后,只有李纨披上凤冠霞帔,享受尊荣。


润杨阆苑


这个问题很沉重。

秦可卿死后曾经托梦给王熙凤,几乎是明艳贾家一定会败落的。

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但是即使是贾家败落,也是有办法保证贾家人的生活。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就是多置办祭祀产业。即使是抄家,祭祀产业不没收,还是有进项的。

但是一来凤姐忘了,二来凤姐估计也是权限不够。

这个办法凤姐并没有实施下来。

也就是说贾府败落之后,就没有进项了。

贾政夫妇虽然表面上没有干啥大坏事,似乎是没罪的。

但是光收留甄家东西这一件也就喝一壶了。

可知,贾府被抄后,贾政夫妇或者流放或者发卖,即便最好的结果贬为庶民,然而变故既生,气急悲愤,又年事渐高。也是过不长的。

何况还有个擅长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贾雨村呢!

因此只怕凶多吉少,不得善终了。


春秋随话


贾家抄家后,贾宝玉出家,儿子就剩下贾环了,应该是跟贾环一起生活。这就应了农村的一句俗语:指地不收田,不指打百石。众人最看不上的是贾环,最后也只有贾环是他们的依靠。

贾府抄家时,贾兰尚小,和母亲过着破袄寒的艰难生活。贾兰又要求学,不能挣钱,消费也较高,没能力瞻祖父母。等到紫袍长,恐怕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贾政夫妇是等不了的。还有就是作者在李纨判词里,说李纨不积阴骘。

由此判断,抄家后,贾政王夫人应该是跟了环吧?


乐观ww


关于贾政夫妇最后的结局,“红学家”们至今也没有给出个合理的解答。我们只能从前八十回中寻找一些线索。但是仔细一翻,还真是几乎没有,因为其他的人或者都有判词和预兆,而贾政夫妇却是一点线索也没有,于是,我们只能从书外来找了。

首先大的结局是已经定了的,那就是最后必定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式的全悲剧。

前八十回中元春和诸位小姐们做的灯谜就让贾政感到十分郁闷,那元春做的是什么?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贾政对这个谜底是爆竹的灯谜十分惊惧,自忖爆竹乃一响而散之物, 再加上其他做的也都是不详的征兆,所以一直闷闷不乐。由此可见,贾政其实一直都在皇帝面前战战兢兢,有一次皇帝召见,全家都紧张不已。这在当时的贾家十分的奇怪,要知道元春已经封了贵妃,妻舅王子腾也已经官至极品,按道理更应该是“横着走”的时候,为什么贾政却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呢?

其实从书中我们也可见端倪,元春虽然封了贵妃,但是并没有子嗣。而作为皇帝的岳父,竟然还只是个五品的官,而元春的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更是让人生疑。

榴花的多子的象征,难道元春怀过孕?那为何又没有生下来呢?

难道皇帝一直在防备着贾家?我们不得而知,我不是红学家,我只能如此猜测。

而如果《红楼梦》的作者原型的确就是江宁织造曹家的话,我们就可以断定,皇帝的确是对曹家早已下了决心的。并且对书中王子腾家的原型,曹家的舅家苏州织造李煦家先行开了刀。

当时曹家和李家都是康熙的眼线和家臣,极尽宠溺,为了接待康熙南巡两家都亏空了巨额公款。但是这两家可能都和太子有染,所以雍正一是为了整顿吏治,二是为了打击党争。曹、李两家都惨遭抄家。李煦不但被抄了家,还被流放,最后惨死在流放的途中。

同样,曹家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旦获罪,书中的贾政夫妇做为荣府的主要负责人,肯定难逃下狱治罪的命运。脂砚斋就透露过“狱神庙”这一章节,连贾宝玉这样无辜的人都被关进了牢中,贾政夫妇还想全身而退?还说什么晚年谁来抚养?

最可能的结局就是和李煦一样被流放,或生或死只能看命了。至于“兰桂齐芳”,那是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扯淡,若真是这样,贾政夫妇还能安度晚年,又何来“白茫茫落的个大地真干净”一说?


TK强哥读书


《红楼梦》所体现的研究价值主要在于已知和未知,并非延伸和遐想。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曾和好多红学专家交流过,对于《红楼梦》的相关解说,千万不能脱离文本,也不能超越小说反映的背景,其中出现的一些已知事件和存在疑问的部分,或者说不确定的事。都需要详细查阅原著,找到作品中的一些暗语,前后逻辑,以及作品的局部构思和整体映射,仔细推敲,详细斟酌,找到契合点,结合实际和作者的个人人生经历,去分析一个人和一个事件,或者去给疑问一个合理的解说,这才是红学研究的价值。

好多人在问,如果林黛玉嫁给了北静王会过的辛福吗?如果秦可卿不要死,会怎么样?如果贾宝玉去当官会不会是个好官?如果……很多很多的假设和延伸。

《红楼梦》已经是一个定局,是一部悲剧,如果让贾政安度晚年,子孙满堂,官复原职,那就背离了创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超出了文学著作已有的价值和释放的思想。我本人觉得以上的话题可以去想一下,每个人可能都会不一样。

但是要明白一个问题,贾家衰亡并不是皇帝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任何辉煌都会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贾府也一样,人决定着贾府的未来和命脉,抄家已经是网开一面,流放更是皇恩浩荡,如果说牵扯更多,全族受牵连,还有谁会想到贾政夫妻的未来呢?

本人学识有限,对小编提出的这些问题只能如此回答,希望能够对喜欢红楼梦的人有所启示,忠实于文本去研读,远离遐想和妄猜,如果感觉自己真有那个实力,那就写个《红楼梦》续集让世人瞧瞧吧!


黑白文章泽渊诗


《红楼梦》前80回未提到贾政、王夫人结局。

如果按百二十回本,贾政依旧作官,贾宝玉和贾兰同榜中举,更有"兰桂齐芳",自是三世同堂,芴满床,老夫妇俩不缺人奉养。

但这绝不是曹公本意,书上开始就己经说了,只落得白芒芒大地一片真干净。草蛇灰线没有这两人的线索,脂评也沒有,那只能按清代的法律来追查一下了。

贾府被抄家较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贾赦强买石呆子扇子逼死人命,及王熙凤包搅词讼致人死亡,而二房的大罪则是替被抄家的甄家掩藏财物,这是由王夫人经手的。按清朝法律,似乎掩藏财物罪更重些。

清朝抄家有三种情况,一是借国库银子不还,二是掩藏家财者,三是谋逆叛国者。第三种是男人斩首,女人发卖。第一种借债不还者纯抄家,而贾家是第二种,除了替罪臣掩藏财产之外,还有逼死人命、放高利贷等。

这种情况的处理首先是抄沒全部财产,第二是家主和涉案人员流放至宁古塔,其中贾赦、贾政、贾珍都在其中。

在古代的漫漫发配路上,吃不饱,挨打受骂,到了发配地苦寒,还要干活,贾赦、贾政是50多的人了,养尊处优惯了,在发配地就死亡了。

为甄家掩藏财物是王夫人经手的,给家里惹来若大祸事,甚至贾宝玉都关进了狱神庙,王熙凤也被休了,王夫人身体本来就不甚好,在如此大变故下,难免自责,得了病没有钱治,也就去世了。

老夫妻俩都不在了,所以后面也就沒有关于需要宝玉奉养的问题。否则宝玉再不孝,也不敢弃父母于不顾。

贾环奉养赵姨娘至终。


旁观者岚


这个问题不存在,秦可卿死的时候托梦给王熙凤让她置办产业以免贾家落败后无法祭祀祖先,但是王熙凤没有理会,同样贾元春死时托梦给贾政夫妇让他们辞官回乡,但是贾政夫妇也没有理会,这样他们就无法脱罪了,他们的罪行是明摆着的,帮助犯官隐藏财产,另外包揽诉讼,放高利贷,逼死人命等虽说都是贾琏夫妇做的但他们都是贾政的管家,所以贾政夫妇都被抓起来问罪了,至于是死罪还是流放就不知道了,关键是当初贾宝玉还得罪了忠顺亲王,贾政并没有带子请罪求得原谅,后来元春死了贾政的靠山没有了,亲王不会放过他们一家。所以后来贾宝玉沦落成为了乞丐,本来不至于此,可是贾宝玉一无所能,只能给人打更为生,要是他父母在的话,并不是他如何赡养他父母的问题,而是他父母怎么拉扯他的问题。纵观贾宝玉的一生真的非常令人失望,前面有两首西江月形容他一点错也没有,于国于家无望,最后被袭人领回家养着他们,就是一个废人,最后出家可能也是实在没脸白吃白喝让原来的丫鬟养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