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與醜的博弈,塑造豐滿人物的終極利器

你家院裡有棵小樹,樹幹光溜溜,早瞧慣了,可是有一天它忽然變得七扭八彎,愈看愈彆扭。但日子一久,你就看順眼了,彷彿它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如果某一天,它忽然重新變直,你又會覺得說不出多麼不舒服。它單調、乏味、簡易,像根棍子! 其實,它不過恢復最初的模樣,你何以又彆扭起來?

上面的這段話來自短篇小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有幸在西瓜視頻上看到了短片《 》,非常喜歡,然後上網搜到了短片的同名小說。這篇小說的作者是馮驥才,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而這篇小說被人稱之為1982年短篇小說的一件“絕活”。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與醜的博弈,塑造豐滿人物的終極利器

矮丈夫給高女人撐傘

這篇小說講述了一個高女人和矮男人結婚後被周圍人看不習慣(包含嫉妒),於是被眾人進行批判和改造的悲劇愛情故事。

風格作家馮驥才通過寥寥數語勾勒出了人性的至美與至醜,而美與醜正是文學家、哲學家、美學家用幾千年來討論的、經久不衰的共同命題。

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曾說過:“美和醜因相互對照而顯著。”;德國的蘇瓦爾也曾說過說:“醜是美的背景,用來增強美的光輝。”

本文將結合短片,從寫作的角度,利用藝術作品中美與醜的關係分析這篇小說,探索寫作技巧。

人物美與醜的對比:女裁縫與高女人

在中國美學史上,莊子第一個談到了醜的問題,揭示出醜中之美,認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體上的醜陋,所以醜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強烈的精神之美。在藝術作品中利用好“醜”與“美”的關係,可以創作出真正的優質作品。

這篇小說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就是如此,非常的小眾且具有吸引力,女主又高又瘦,男主又矮又圓,兩個人都奇醜無比。文中是這樣描述的:

她比他高十七釐米。 她身高一米七五,在女人們中間算做鶴立雞群了;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上大學時綽號“武大郎”。他和她的耳垂兒一般齊,看上去卻好像差兩頭!

差異如此之大的人為什麼在一起呢?讀到這裡你是否也好奇了起來?當你開始好奇,作者的目標就達到了——你開始融入了文章中另一主體“團結大樓裡的居民”的視角。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與醜的博弈,塑造豐滿人物的終極利器

高女人和矮丈夫的甜蜜日常

長得高的人往往和長得高的人玩,好看的人往往會與好看的人交朋友,人們約定俗稱的這樣想。因此團結大樓裡的人也特別好奇,為什麼兩個差距這麼大的人在一起了呢?

狄斯累利說過:“習慣沒有法律那樣明智,可它們往往更盛行。”人們習慣於依據習慣辦事,而不去考慮事情真正的對與錯。團結大樓的群眾們一邊好奇著,一邊肆無忌憚的用順口溜調侃這對夫婦,干涉他們的愛情。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與醜的博弈,塑造豐滿人物的終極利器

鄰居們排著隊,準備改造高女人和矮丈夫

其中,女裁縫尤為突出。女裁縫是團結大樓裡的一員,她特別的喜歡刺探別人的家事和隱私,所以想盡辦法瞭解高女人嫁給矮丈夫的真相。一開始女裁縫以為高女人嫁給矮男人是因為矮男人有生理問題,然而高女人卻用事實打了她的臉——她懷孕了。

而後女裁縫去高女人家收費用,結果在門外聽到有盤子碎裂的聲音,她覺得他們在家裡一定不和諧,她興奮壞了,趕緊敲門,結果打開門發現高女人一家都笑臉盈盈的,是她自己想多了。

因為當時的時代因素,愛八卦的女裁縫成為了居委會代表,之後她瞭解到了“真相”,為什麼高女人要嫁給不起眼的矮男人,因為矮男人是工程師,他每月的工資有一百八十多,遠遠地超過了大家!那個高女人就是個“見錢眼開、命裡有福的窮娘兒們”!

一個看起來無辜高女人是轉化為了見錢眼開的窮娘們,一個愛八卦的女裁縫,成為了街道的正義使者。這是文章中第一次,“美”轉化成了“醜”,“醜”轉換成了“美”。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與醜的博弈,塑造豐滿人物的終極利器

高女人和矮丈夫

環境美與醜的對比:變革前和變革後

福禍相依,沒有人能勘破命運的天書。一九六六年,大環境發生了逆轉,一場變革突然降臨了。矮男人被抄家,關進了牛棚,一家人都受到了連累,被團結大樓的居民們批鬥。

女裁縫此刻升官成了治保主任,每天組織批鬥活動。在批鬥大會上,人們問不出什麼實質性的關於矮男人的破壞性的惡性行為,氣氛低迷,這時女裁縫衝上臺大聲質問:

“你說,你為什麼要嫁給她?” 這句突如其來的問話使研究所的人一怔。不知道這位治保主任的問話與他們所關心的事有什麼奇妙的聯繫。

高女人也怔住了。她也不知道裁縫老婆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這問題不是這個世界所關心的。她抬起幾個月來被折磨得如同一張皺巴巴枯葉的瘦臉,臉上滿是詫異神情。

“好啊! 你不敢回答,我替你說吧! 你是不是圖這傢伙有錢,才嫁給他的? 沒錢,誰要這麼個矮子!”

大會突然熱鬧了起來,會開的如何,全看開會的氣氛是什麼樣的,這場大會在一個個的質問中圓滿的結束了。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與醜的博弈,塑造豐滿人物的終極利器

短片中改造矮丈夫,給他戴假髮、穿高跟鞋、打針,之後造成了矮丈夫行走不便(隱喻矮丈夫受到迫害)

矮男人改造回來,瘦了不少,憔悴了許多,回到家裡後發現他過去的家現在住的是女裁縫一家,高女人搬到了破舊的小屋裡,矮男人沒說什麼,高女人也沒說什麼,兩個人繼續過平淡的小日子。

文章中是這樣描寫兩人相見的場面的:

兩人互相看了一忽兒,趕緊掉過頭去,高女人扭身跑進屋去,半天沒出來;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頭劈木柴,直把兩大筐木塊都劈成細木條。彷彿他倆再面對片刻就要爆發出什麼強烈而受不了的事情來。

無論是作者的筆觸還是文中人物的情感都是剋制的,而一切都在剋制中得到了昇華,讓讀者的內心激盪不休。這種剋制的描寫就像是國畫中的“留白”,讓人慾語還休,回味無窮。

高女人面臨著矮男人這樣遭遇,選擇了不離不棄。高女人的形象進一步豐滿,高女人儘管形象上變醜了,但是心靈的美卻呈現了出來,高女人的形象實現了逆轉——由“醜”變“美”。

然而好景不長高女人生病了,不久後高女人去世了。作者更狠的在上面加了一層戲劇色彩,高女人死了之後,矮男人恢復了名譽,矮男人不用再吃苦了。女裁縫失去了手中的權力,矮男人由“醜”變“美”成為了小區中的優質對象。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與醜的博弈,塑造豐滿人物的終極利器

高女人受不了矮丈夫被改造,去世了

情節美與醜的對比:矮男人變高了,但他還是那個矮男人

這篇小說在情節上一直以團結大樓群眾對高女人和矮男人的看法為線索,隨著情節的發展,人們的看法一直在變,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 第一階段:看到兩人結婚,人們質疑並嘲笑;
  • 第二階段:發現矮男人有錢,人們鄙視並厭惡;
  • 第三階段:批鬥大會結束後,人們莫名心虛了;
  • 第四階段:矮男人回來後,人們對兩人興趣減少了;
  • 第五階段:看到兩人依舊相濡以沫,人們主動友善打招呼;
  • 第六階段:高女人去世後,人們終於領悟了他們的感情。

矮男人得到平反後,女裁縫信心十足的帶著自己漂亮侄女的照片來找矮男人相親,想讓他娶自己的侄女。然而女裁縫卻受到了冷遇,當她見到矮男人牆上掛著的結婚照後,她再也不好意思拿出侄女的照片了。矮男人的形象在這裡得到了昇華,即使高女人不在了,他也對高女人保持著忠貞不渝。文章的結尾是這樣描述的:

逢到下雨天氣,矮男人打傘去上班時,可能由於習慣,仍舊半舉著傘。這時,人們有種奇妙的感覺,覺得那傘下好像有長長一大塊空間,空空的,世界上任什麼東西也填補不上。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與醜的博弈,塑造豐滿人物的終極利器

矮丈夫看起來向世界妥協了,但依舊倔強的為逝去的妻子撐著傘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劇本對小說進行了改編。短片在壓縮小說情節的同時,對小說進行了昇華。小說的基調是悲傷的,短片的基調是喜劇性質的,短片用喜劇去表達了悲劇。

同時,在小說中國家大環境的改變讓矮男人重返了自由,而短片在最悲傷的一刻選擇用環境繼續壓制矮男人,矮男人在結局裡還受著居民們的監視。

最後矮男人順從的改變了自己的形象,但是矮男人只是改變了他的外貌,不變的讓人無奈的令人無法改變的是他的生活態度,是他打傘時依舊高舉的手。

短片的這一改動讓短片從小說中脫胎,單獨的成為了一件優質的、不可複製的藝術品。

結語:藝術作品中如何利用“美”與“醜”的關係

藝術作品中既要描寫美,也要描寫醜。《歌劇魅影》中的魅影是醜陋邪惡的,但他對克麗絲汀的愛卻有著極為偏執的美;《巴黎聖母院》中的克羅德副主教儀表堂堂卻作惡連連,五官不全的加莫西多卻善良忠貞願意為了愛而犧牲;《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女裁縫的作為從頭到尾都是“醜”,醜的令人匪夷所思卻沒有報應,正人君子的選擇從頭到尾都是“美”,美的坦坦蕩蕩卻遭人迫害。

“美”與“醜”的互換引發了文中的懸念,“美”與“醜”的博弈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兩者越是鬥爭,越是互換,人物越是豐滿立體,這是我們在寫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所以如果想要描寫“美”,另闢蹊徑,從“醜”下手,將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總結寫作時需要思考的小TIP:

  1. 寫作前思考,你要寫的人物是美的,還是醜的?
  2. 描寫的人物之間有鮮明的對比嗎?
  3. 你描寫的人物可以由醜變美嗎?人物的形象有逐漸豐滿的跡象嗎?
  4. 美與醜之間的衝突點是什麼?
  5. 人物的美醜可以互換嗎?可以二次互換嗎?可以再反轉回來嗎?
  6. 情節里美中有沒有包含醜,醜中有沒有蘊含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