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古宋人曾经的夜生活,刘家茶馆听评书、李三伯爷的烤黄粑

宜宾古宋人曾经的夜生活,刘家茶馆听评书、李三伯爷的烤黄粑

古宋从前没有电灯,
古宋人照样过夜生活(丁启仁)


现代社会,白天繁华,晚上又是另一番景象。白天辛苦工作,晚上夜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看那舞厅歌厅歌声悠扬,电子游戏厅视频闪亮,街道上排挡小吃摊两旁夹道,人头攒动甚是热闹。


宜宾古宋人曾经的夜生活,刘家茶馆听评书、李三伯爷的烤黄粑

一九五四年的冬天,古宋县的县城中城镇的大街才安装了稀稀拉拉的几根电灯杆子,五六十米的距离才有了一盏昏暗的路灯。老百姓们家里点的是煤油灯和桐油灯,穷苦人家基本上就不点灯了。那时候很少有钟表,大家听到政府放的二炮声(即二更天放铁炮),就上床休息了。特别是在冬天,一般人家都是“早早关门早早睡,免得旁人说是非”。


古宋县中城镇在没有用上电灯以前,一到晚上,到处都是瞎灯熄火的,特别是在阴历月初月底那几天,人们称为月黑头。那个时候的人们最喜欢月亮和满天的星星了,看到它们都感到特别的亲切,有的时候花很多时间去看它们。在没有月亮星星的情况下,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黑洞洞的,犹如进入没有灯光的溶洞。


有一次老丁约上一个小伙伴,在一个月黑头的晚上,放大胆子走了一回古宋通城,从东门口往西门上走,城里头有几家开着门店,桥头上刘汉升老先生的糕点铺灯光最亮,他是使用的气灯,在灯下面的油壶中有一个打气的气枪,气打得越足灯就越亮。往前走,偶尔看到几家小店在卖东西,那一盏如豆的亮油壶灯也是一闪一闪的,使人感到温馨。


过了十字口,要走过一二十家的距离才有一家门店开着。走到西门上,出了城门洞,几乎是漆黑一片,好像走在荒郊野外一样,远处有一似有似无的亮火虫(萤火虫),走近一看,是一盏煤油灯放在一个簸箕上面的小板凳上,簸箕里放着用草纸包成尖尖包的炒炒豆(炒黄豆),旁边坐着一个婆婆还在继续包她的炒炒豆,一分钱一包,又香又脆,是小伙伴们的最爱。


只有东门口才是最热闹的地方,有在门店的屋当中吊着气灯的,有吊着马灯的,铺店之间互相映照,灯火辉煌。靠城里的刘家茶馆,靠城外的罗朝贵老先生家的茶馆,每家的十几张桌子都坐满了茶客。有的在听评书,有的在天南海北的摆龙门阵扯把子、冲壳子。几家酒店人声鼎沸,划拳打码,吼得个不亦乐乎。


宜宾古宋人曾经的夜生活,刘家茶馆听评书、李三伯爷的烤黄粑

街口上,街边上,那就是小摊贩们的小摊摊了,一溜大排挡,大家都点着煤油灯或者亮油壶,卖各种小吃的都有:担担面、抄手水饺、豆浆油条、油炸糍粑、烤红苕、麻辣鸡肉······惟独没有看到火锅串串。东南西北方向的小贩们在晚上的时间都准时集中到东门口来了。


后街头李三伯爷的烤黄粑,那才香甜,他在铁屉提下面放上几块烧红的钢炭(木炭),钢炭上面放炉挢,炉挢上涂上一点猪油或菜油,再把切成片片的黄粑放在上面拷,炉挢上发出滋滋的响声,散发出香味,咬上一口觉得又甜又香还有点烫舌头。


李三伯爷还时不时喊几嗓子,“黄粑宵夜!黄粑宵夜!黄粑宵夜啊!……”,十字口黄三孃,“炒米糖开水!炒米糖开水!……”,也叫得响亮。后街头李苕圆的锅盔棒棒打得有板有眼的,把赶面棒拿在手里在案板上颠倒敲两下,发出“打!打!”两声,然后把擀成面皮的面团举过头顶向案板上一搭,发出啪的一声。连起来就成了“打!打!啪!……打!打!啪!……”从老远听到这个声音,人们就知道李苕圆今晚上的生意不错。李苕圆本来是做苕圆出名的,人们都不喊他大名,就喊他李苕圆了。


那个时候,到了夜里,有的人不想过早地睡觉,就都集中在古宋东门口的几家茶馆里、酒店里、排挡里,吃宵夜聊天,有的边喝茶边听评书,有的喜欢喝酒聊天,有的喜欢划拳打码。这就是以前古宋人的夜生活。


宜宾古宋人曾经的夜生活,刘家茶馆听评书、李三伯爷的烤黄粑

老丁的自由是:


从前晚上没电灯,人们照样夜生活。

大家齐聚东门口,茶馆里头听评书。

黄粑宵夜叫的响,苕圆锅盔棒棒敲。

炒米开水富营养,早睡早起身健康。

宜宾古宋人曾经的夜生活,刘家茶馆听评书、李三伯爷的烤黄粑




宜宾古宋人曾经的夜生活,刘家茶馆听评书、李三伯爷的烤黄粑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金联


平湖缀苗乡水浪滔滔迎福到,

高铁通石海车轮滚滚送财来。

——罗少模

宜宾古宋人曾经的夜生活,刘家茶馆听评书、李三伯爷的烤黄粑


【宋城记忆】由“兴文县香山诗书画院”、“兴文县老科技人才协会”编撰,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