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發射井在核打擊中生存能力低,為何核大國都保留井射洲際導彈?

軍武吐槽君


固定發射井果真在核打擊中生存能力低嗎?這個問題需要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有關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學術界也頗有爭論,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陸地核打擊只保留了民兵-3固體發射井發射,俄羅斯主推無依託機動發射,同時也保留了固定發射井手段;至於英法兩國當前已經放棄了陸基和空基核打擊手段,轉而只保留海基核打擊力量,不同國家的戰略需求不同、作戰體系也不盡相同,因而在核威懾手段的選擇上也有各自的獨到見解。

其實,固定發射井發射技術對於導彈發射技術來說並不是很古董,最早使用的發射技術就是現在發射衛星使用的固定發射架發射,在其之後才相繼發展出了固定發射井發射、機動發射以及最新的無依託機動發射技術。另外,有關早期的機動發射技術實際使用中也有很大的侷限性;核心的東西還在發射陣地上,它與固定發射井相似的是需要預設陣地,只不過這個預設陣地在數量上有優勢。

現代戰爭的作戰理念講求的是體系作戰,包括了軍事力量的各種攻防作戰,其背後都是由一個龐大的作戰體系來支撐的。這一點在國土防禦中顯得尤為突出,也是各國建設的優先方向,同樣是作戰體系建設最完善的一個領域。通常擁核國家將戰略打擊力量都是縱深部署,在前線部署了大量的防空導彈和空軍部隊,想要進行有效突防必須作出較大的犧牲來完成。尤其是反導防禦體系發展的今天,這種概率在不斷的被放大。

也就是說,想要打擊固定發射井,首要就要考量如何突破層層防禦體系。當前普遍的做法無外乎強化導彈的突防能力、發展隱身打擊力量等幾種方法;卻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情報獲取問題。想要打擊固定發射井,首先要確定固定發射井的精確地理座標,沒有地理座標,後續的打擊行動根本就無法實現,要知道發射井的精確地理座標將是導彈系統火控制導的重要參數之一。

解決了發射井位置座標問題後,下面的問題就是如何摧毀發射井了。我們知道當前各國的戰略彈道導彈打擊精度大多在300米以內,部分型號達到了100米的水平,但這個打擊精度只適合打擊面目標,但對於點目標的打擊精度明顯不夠。諸如我國的東風-5B戰略核導彈的直徑約為3米左右,整個發射井的井蓋尺寸也不過13個平方左右,10米的打擊精度也夠嗆,更何況十倍左右的打擊精度。

此外,一般發射井都經過高防護工程處理,設計指標最初都要確立抗擊核打擊的能力,對於後續的核打擊防護都有較為完善的防禦體系。那麼除了使用核打擊之外,剩下的手段就無外乎類似美國的“炸彈之母”這種重磅鑽地彈了,不僅要打得準,還要有有效的毀傷,方能對固定發射井產生致命的威脅。

由此可見,固定發射井的生存危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低,在國際上具備這種打擊能力的國家不會超過三個,目前保留固定發射井的也無外乎中美俄三國,其中俄羅斯還研發了最新的薩爾馬特液體洲際彈道導彈。另外,固定發射井的座標等數據都是高度保密的國家核心機密,想要獲取是很難的,同時在戰時還可以通過設置假目標來進行隱真示假,打擊難度會進一步加大。


鷹鴿分析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採用固定發射井發射的井基洲際彈道導彈生存能力很低,在核大戰中的核反擊效果遠不如公路機動、空基、海基的洲際彈道導彈。但是,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先來看一些資料,目前井基洲際彈道導彈仍是核大國最青睞的一種彈道導彈部署方式。美國400多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全部都採用井基部署方式,取消了公路機動部署模式,它的下一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仍會是採用井基部署方式。

俄羅斯井基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同樣不在少數,目前俄擁有上百枚井基部署的R-36M2(SS-18)、UR-100N(SS-19)、“白楊”(SS-25)等洲際彈道導彈。如今正在研發的俄羅斯新戰略核威懾的支柱——“薩爾瑪特”也是一款井基部署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

美俄現階段的核力量部署模式、未來核導彈發展計劃表明,它們對井基洲際彈道導彈的作戰效能是非常信任的,並不是外界所認為的一無是處。

目前核大國們的固定發射井都經過精心打造,防護能力比較出色。以美國的“民兵”系列導彈發射井為例,兩口發射井的距離超過9千米,以避免被一枚核彈同時摧毀。整個發射井系統經過抗核打擊加固,僅僅是發射井的滑動式井蓋的厚度就超過1.5米,重量高達750噸,其餘建築的防護能力更是強悍。整個發射井系統可以抗擊中、小型核彈頭極近距離命中。

分析認為,要想在作戰時先發制人,先手摧毀對方的井基洲際彈道導彈,己方需要發射數倍的洲際彈道導彈攜帶大當量、高精度的核彈頭進行攻擊。假如對方有上百個發射井,那麼己方需要發射數百枚洲際彈道導彈才能保證絕對摧毀。考慮到打擊對方其他高價值目標、主要城市等需求,己方需要部署上千枚洲際彈道導彈,這對於任何一個核國家來說,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實際上,任何一個核大國要想在核大戰中先發制人、提前打掉對方發射井是完全不可能的。原因是如今的各種偵察、探測手段非常發達,在太空早期預警衛星、大型陸基遠程相控陣雷達的監視下,能夠提前10~30分鐘發現對方來襲中的洲際彈道導彈,這已經足夠己方將發射井的大部分洲際彈道導彈打出去了,屆時對方洲際彈道導彈打中的只是一個空空如也的發射井,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科羅廖夫


很多人認為固定發射井在核打擊生存力低,實際並不如此。

在蘇聯戰略火箭軍1959年成立之時,蘇聯核力量還相對弱小,而且所有的導彈發射陣地對方都通過航天偵察瞭如指掌。在30分鐘之內,大洋彼岸的導彈就會飛向蘇聯的導彈發射陣地,然而此時多數蘇聯導彈反擊準備時間需要幾個小時。顯然,在這種狀況下,解決生存力問題迫在眉睫。按照蘇聯自己的內部測算,自身任何一個地面導彈發射裝置都可以被美方100萬噸級彈頭在5千米距離內消滅,而此時美國的洲際導彈都是300萬噸TNT當量而且命中精度不超過3千米!

在解決生存力方面,美國動作比較快,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就開始將自己的洲際彈道導彈部署在發射井中,到了1962年,已經有87%的戰略導彈部署在發射井中並在那裡保存,不過發射之前需要將導彈從井中取出。

蘇聯差不多也在50年代末開始了地下發射井的研製。1963年蘇聯最初的地下發射井系統

Р-12У“德維娜”導彈系統開始戰鬥服役。系統為4個發射井以及相應的導彈發射裝置指揮中心和保障系統。發射井互為直角分佈,分佈距離70-80米,發射井深度24.1米,鋼襯套內徑4.8米,外徑7.2米。新的地下發射井導彈發射裝置使得防護力提高了10倍,當然由於是集群式發射井,如果在對方一次密集射擊下,整個陣地也會無法倖存。不過,這畢竟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在此之後,雙方的地下發射井技術不斷提高。比如美國的民兵III洲際導彈發射井,美軍自己測算,即便蘇聯最大威力的SS-18導彈在距離發射井1公里處爆炸,也無法做到摧毀發射井。而蘇聯的導彈發射井同樣抗打擊能力也很強。所以兩國無論誰先動手,都不能以較高概率摧毀對方全部發射井。這也就是為何核大國保留髮射井的真正原因。


榮華之武器堂


固定式導彈發射井生存能力的高低咱們先暫且不論。

先說說如何打導彈發射井吧。搞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才可以真的瞭解固定發射井生存能力到底是怎樣的。

這是一個從空中拍攝的導彈發射井外部設施圖,一個導彈發射井和其周邊外圍設施盡收眼底。

但是這是飛機在低空拍攝的自家發射井照片,設施才可以清晰可辨。

同樣的發射井如果從中空去看,基本上就已經很難辨認設施了

如果是在衛星上去看同一個導彈發射井,就已經十分難以辨認了

首先的一個論據——導彈發射井並非大家想象的那麼容易被發現。

之前出過一個段子,美國興沖沖的通報,發現了一個我們的導彈發射井群。

其實走進了看那只是我們的土樓。

東風-5導彈的直徑只有3.35米,而一個東風-5導彈發射井的範圍也就只有方圓10米多一點,這個大小在衛星上第一不好辨認、第二則是很難精確定位。

那麼我們繼續走近一個發射井看看發射井的樣子:

大多數導彈發射井上面覆蓋了1-2米厚的鋼結構井蓋。通過精心設計的洩壓結構對整個發射井提供完善的保護。基本上目前服役的導彈發射井的防護標準是30萬噸當量核彈直接命中不影響使用,俄羅斯的是50萬噸級核彈直接命中不影響使用。

所以這裡就引出了一個論據二——彈道導彈發射井並不容易摧毀。

用鑽地炸彈去炸可以嗎?還真不行!

從結構上了解一下就會發現,一個導彈發射井邊緣的防護並不比頂部防護更弱。

為了能夠切實的摧毀對方的導彈發射井,美國和蘇聯不斷的加大了自己核彈當量。本來僅僅需要一枚30萬噸當量的核彈就能夠重創一座城市,而美蘇卻開發了大量50萬噸-80萬噸甚至一百萬噸級的核彈頭。這些核彈攻擊城市就是殺機的牛刀了,它們唯一要摧毀的目標則是——對方的彈道導彈發射井。

所以只有用超大當量的核彈精準打擊才可以摧毀導彈發射井。

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導彈發射井是一個黑箱,平時蓋著蓋子覆蓋偽裝後很難判定井內是不是有一枚導彈,也許就是一個空的假目標。

所以對於真正摧毀一個導彈發射井使這個國家喪失掉一枚洲際導彈,往往需要發射10-15枚洲際導彈進行摧毀。這種交換比還是很划算的。

因此固定發射井導彈還是很有威懾能力。

說回東風-5(上圖就是東風-5的發射井),由於採用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東風-5的射程更遠載荷更大。目前我們還沒有真正的固體火箭能夠達到東風-5的性能。

這也是為什麼東風-5能夠至今不斷改進一直服役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軍事這東西,千萬別覺得一個型號老了就沒有價值了,可挖掘的價值多了去了。


軍武數據庫


發射井是首輪核打擊的開始和目標,戰爭時期發射井內導彈都是加註滿燃料以及鎖定好目標的。對方從發射到引爆起碼20-30分鐘,這期間對方的導彈也已經發射。所以雙方的發射井只能使用一次,二次核打擊就是發射車和潛艇的事兒了。不過世界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家就都等著死吧,早死晚死的事。


板兒磚拍耗子


洲際核導彈,可以說是人類目前生產出來物理破壞能力最大的武器,而目前全球存在的洲際導彈一般分為三種:陸基固定發射井發射洲際導彈、路基公里/鐵路機動發射洲際導彈以及海基潛射洲際導彈!這其中生存能力最強的,當屬可以隱蔽在茫茫大海之中神出鬼沒的海基潛射洲際導彈了,而生存能力最低的則是位置固定的無法移動的發射井發射的洲際導彈了!

近些年,在陸基機動的東風-41和海基潛射巨浪-2洲際導彈的興起下,像東風-5這樣的老牌固定發射井發射的洲際導彈被不少軍迷所擯棄,因為在不少網友的心目中像東風-5採用發射井發射的洲際導彈位置固定,一旦發生戰爭第一時間就會被攻擊摧毀,生存能力極差,再發展也無太大的意義!

其實不然,固定發射井的洲際導彈不僅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反而我們和美國、俄羅斯三個核大國都還在大力發展,因為固定發射井的洲際導彈生存力並沒有網友想象中的那麼差,而且還有不少陸基機動、海基洲際導彈所沒有的優點!

首先,固定發射井發射的洲際導彈生存能力並沒有那麼差,因為這種導彈的控制中心全部在地下,發射井大部分也都在地下,想要被發現並沒有那麼難!而且只有發射井頂部漏在外面,但也被一個1-2米厚,數十噸重特種鋼結構井蓋保護著,堪稱堅不可摧!

對於如此這般的洲際導彈發射井,俄羅斯更是對外宣稱,“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導彈發射井及地下控制中心,即便是面對百萬噸級核武器,只要不是直接命中,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實際各核大國的發射井雖然不能達到俄羅斯對外宣稱那樣,但對於爆炸威力50萬噸級以下的核彈還是可以應對的!

除了生存力沒有那麼差之外,核大國依然保留髮射井發射的洲際導彈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威力更大,因為發射井洲際導彈不用太在乎體積和重量,一般都採用推力更大的液體燃料發動機,射程可以更遠、而且戰鬥部投擲力也更強!

比如俄羅斯的“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導彈的發射重量超過了200噸(“三叉戟”系列潛射導彈30噸左右,“白羊-M”機動導彈50噸左右),射程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8萬噸,而且還有著10噸有效投擲力量遠大於其他洲際導彈,可以攜帶10-15枚爆炸威力在50萬噸以上的分導核彈頭,一枚就可以直接摧毀數萬平方公里的面積!

所以說,固定發射井發射井的洲際導彈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也不是那麼容易被摧毀,更重要的是固定發射井洲際導彈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威懾力也就更強,這樣的大殺器怎麼能輕易退休呢!


天下布武


因為,投送,核彈,的,當量,大,一個固定發射井,液體洲際導彈,若是能投送到敵國,就可以,毀滅,十多個,中等城市,分導彈頭,當然,固定發射井,的,防護,也不一般可以,突破的!!!!!!!!!


哈灬哈66096005


因為核大國有時候要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而且對付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法國英國這樣的小核國家,中段反導有奇效,發射井是可以作為二次,三次乃至N次核打擊力量的。


獨孤菜青蟲


保留固定井並不是為了被核攻擊後再反擊,那不是二傻子麼。要麼先發制人,要麼就是當別人的洲際導彈在路上時就全部打出去。

在第一波核打擊中倖存下來併發起反擊的活,還是交給潛射來做吧。


wuking


就是讓你發現的,然後你就得決策:你要玩突襲的時候先打發射井還是先打別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