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孩子有強迫症?不,其實是“秩序敏感期”在作怪!

最近經常聽到媽媽抱怨,寶寶一言不合就發脾氣。

然然媽媽:我家然然最近經常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洗完臉之後要毛巾擦,拿來溼的毛巾要乾毛巾擦,拿來乾毛巾要爸爸擦,爸爸出差了,就一直哭個不停……

點點媽媽:最近我家點點特別難伺候,穿衣服的時候非得要自己穿,不讓幫忙,自己又穿不上,每次都是以大哭一場結束……但是還是不讓幫忙……

從留言可以看出:娃成天盡為了這些莫名其妙的事較勁,一不順心就哭鬧。

比如:椅子一定要放回原來的樣子,毛巾要掛在原來的位置上不能變,出門要按程序和常規的路線,穿衣服換褲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序"…… 這讓各位媽媽十分苦惱。

其實不用苦惱,這是秩序感在作祟,是娃成長的表現。

1

什麼是秩序感敏感期?

兒童早期教育專家陳梅芳解釋,一般而言,孩子從出生到兩歲,隨著認知的發展,言語以及行為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積累,秩序敏感期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出現。

2-4歲是寶寶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時期。

蒙臺梭利把秩序感分為兩種:

一個是內在秩序,比如孩子移動自己手拿到某種東西,這個動作被感知了,留在記憶裡。

一個是外在秩序。這種秩序感屬於兒童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秩序敏感期主要是產生在三個時間段裡:

第一個時間段是0~2歲;

第二個時間段是2歲半~3歲;

第三個時間段是在3歲~6歲。

各個階段的也各有不同。

懷疑孩子有強迫症?不,其實是“秩序敏感期”在作怪!

1~3歲的孩子由向內的秩序感逐漸轉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強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慾望,對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人物的呈現、物品的所有權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

如果遭到挑戰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表現出極端的激烈反應。

3~4歲的孩子會出現追求秩序完美的關鍵期,孩子對秩序的敏感會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無論在什麼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人人都要遵守規則。

瑪麗亞·蒙臺梭利女士對孩子的觀察非常透徹,她提出孩子們的成長髮展是有著特定的敏感期,秩序感就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之一。

在孩子秩序敏感期,家長做事情的時候放慢一下節奏,多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

已經發生的事情,就陪伴孩子,讓她哭出去,幫助孩子接納已發生的事實。

孩子小的時候,對於外在環境和內在秩序衝突時有一個適應過程,這個需要我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調整。

02

其實,秩序敏感期並不都是壞的,您可以利用孩子這個秩序感強的時期給孩子養成一些好的生活習慣,比如:玩具玩過後要放回原處等,一般孩子過了這個時期就不會再這樣了。

對於寶寶秩序敏感期,寶媽們該怎麼辦呢?下面小恩就給教給你們4招!

鼓勵自主性

在相對安全父母允許的空間內,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

比如: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自己來穿衣服。

滿足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真正的快樂。

秩序感也讓孩子認識到每樣東西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能記住某件東西應放在什麼地方。

這也意味著,孩子能夠適應環境,能夠在所有的細節上支配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才能夠感到平靜和快樂。

因此,當孩子樂於去做一些關於維護秩序的事情時,家長不妨滿足他的這個需求。

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

有的職場媽媽上班後,將孩子採取在外婆家、奶奶家和自己家輪流撫養的做法,這是非常傷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頻繁更換的生活環境,使孩子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進而衝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

所以,在孩子出生後,儘量讓孩子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中成長。

真誠地尊重

孩子對特定物品的所有權產生敏感之後,家長就要注意尊重這種敏感,儘量不混淆物品的所有權,更不能壓制孩子對區分所有權的主張,否則,孩子很容易獲得一種意識:物品的所有權是可以很混亂的。

這對於孩子發展自己的所有權意識並不是一件好事,一則容易使他們養成隨意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二則容易使得他們長大後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總之,這個時期家長認為最難熬,但是也是培訓孩子自理能力、建立孩子規則意識的極佳時期,家長正確對待能為寶寶以後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把握生命內心的秩序,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在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來時,用愛心、耐心和細心,去保護TA、理解TA、尊重TA、協助TA,一起順利度過這個可愛又可恨的秩序敏感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