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历史文化,汇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佛圣寺

历史是民族之魂,文化是民族之根。经开区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近年来,经开区大力实施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对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积极保护,成效显著。现选取经开区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刊发。

新习镇丁寨寺村佛圣寺,位于该村东头,占地约3亩。始建于元末。抗战时期是中共地下联络站。时任佛圣寺的主持吴德馨是进步和尚、中共党员,负责该联络站的工作。

厚重历史文化,汇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佛圣寺

吴德馨,法名隆香,1884年生于滑县吴庄村。1896年,他被迫到滑县梨胡寺削发为僧,后投师北京法门。1913年别师回乡,成了丁寨佛圣寺的主持。1938年2月,直南地区的濮、清、南等县,相继被日军占领,濮阳大地到处遭受日 本 鬼 子的铁蹄蹂躏。这时,吴德馨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他希望民族强大,不受外辱。1939年初,到中共濮阳四区抗日救国会当炊事员。后来由李松彦和史向光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当时的抗日形式十分艰巨,开展党的工作和游击战争更是十分困难,活动在沙区内黄井店一带的地委决定在濮阳建一处“地下交通联络站”,负责地、县、区委的文件传递以及过往人员的接待工作。李松彦、史向光二人看中了丁寨佛圣寺这个地方。据说,当时,院内栽有苍松翠柏、绿树成荫,周围是白杨参天、遮天蔽日,并有一道道千年形成的丈余深的葫芦沟环绕整个寺院,且该寺院处在濮阳、内黄、滑县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非常隐蔽,又是地委到濮阳的必经之地,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利用进步和尚吴德馨的特殊身份做掩护,所以选择此处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站,吴任站长实为上策。

厚重历史文化,汇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佛圣寺

从此,吴德馨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带领4名通信员积极投入工作,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碉堡、据点、封锁线,一次次为党组织传递情报和文件,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据说,当时他们还利用特殊的地形,从寺院向南到金堤挖成了几千米长的地道,出口在金堤南,从此出去后,就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便于隐蔽和开展工作。同时,在西配房南山墙下留有一个暗洞,暗洞内放有一块砖,常常把书信放在砖下,并有暗号:砖朝东南送昆吾,东北送濮阳,西南送滑县,西北送沙区地委,手法十分巧妙。

更为可贵的是,在历尽千辛万苦为党组织传递情报的同时,吴德馨还掩护过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濮阳第一位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卓云负伤后,在丁寨佛圣寺养伤。受其掩护的还有赵紫阳、刘宴春、徐志一、刘杰、常颂、王丛吾、王卓云、李松彦、史向光、常克生…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11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冀鲁豫野战军进驻濮阳县鹿斗村时,夜晚路过佛圣寺,警卫员饮着马,两位首长与吴谈话,了解敌伪情况,走的时候还对其鼓励道:“要保重身体,好好为党工作,迎接大反攻到来…”,现在还存有当时的饮马槽为证。

厚重历史文化,汇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佛圣寺

吴德馨和他领导的联络员在工作中,本人和两名联络员也曾被敌人抓捕过。但在敌人威逼恐吓下,严刑拷打面前,他们坚贞不屈,没有泄露机密,没有暴露地下联络站。其结果梁本禹、杨毅两名联络员被敌人杀害。他们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们“头可断、肉可绽,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不可变”的誓言。他的工作业绩和联络站的作用都载入了濮阳革命斗争史册,早期创立的《燎原》、《濮阳烽火》等书刊中都有记载,《濮阳日报》也曾报道过他的业绩。1947年,濮阳县人民政府批准他彻底还俗,被敬养在功臣院里安度晚年,1962年逝世于濮阳,终年78岁。安葬在现佛圣寺后面。

厚重历史文化,汇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佛圣寺

现在的佛圣寺是由附近村民捐资兴建,占地2亩多,预留地15亩。现有寺院大门,东西有配房,大殿三间,塑有9尊神像,大殿前有吴德馨古铜色石头雕像一尊,站立在寺院中间。从西配房入口到大殿神像(出口)处有几十米的地道,地道内有隐蔽地洞4处,放有棉油灯等,属于“地下联络站”中地道的旧貌。并有当时地下人员在此处留下的遗物50余件,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床、凳子、桌子和武器枪支、子弹夹…,东配房墙上挂有曾经在寺院被掩护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赵紫阳、刘宴春等生平事迹介绍和画像。所以,此处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好去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