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十句话》里有一句话这样描述: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责;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

相信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气愤难耐、愤而动手的时候。不管是因为孩子调皮难驯还是成年人克制不住,孩子挨了打心里总会有些不平衡。个性温和乖顺的孩子较少受到责打,而当经常挨打的孩子出现下列三种反应,必须引起重视,一味地体罚可能引起更复杂的问题,家长们该收手了。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孩子挨打后有哪3种反应,必须引起重视呢?

1、沉默反抗

不管家长怎么吼孩子,打他哪个部位,他都不再躲闪,默默承受来自成年人暴风骤雨般的训斥责打。而此时的大人也被激怒,看着孩子桀骜不驯的梗着脖子,一脸冷漠的表情,下手愈发的重。最终或是以孩子爆发,家长停火而告终;或是家长打累了,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而止。

但此时孩子负面情绪的种子已经埋下。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2、死性不改

有些孩子是屡错屡犯、屡教不改,上午还保证听话,脸一转又忘记伤疤,恢复本性。甚至为了相似的犯错原因打他的时候,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似乎挨打成了习惯,大有“反正要挨打,等你打完我继续”的架势。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3、拼尽全力反抗

有一种犟和前两种不一样,他已经意识到了反抗,不管占不占理,自我意识中升起了对父母的对抗念头。或高声呼救或逃窜躲藏,甚至拦住父母的手。

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成长中积习难改的毛病,习惯性的就打上手了,但你们知道盲目打孩子会有这些后果吗?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打骂会对孩子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 导致孩子越发叛逆

儿童都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当他时常挨打,就会认为自己是坏孩子,好孩子哪有这种遭遇!不管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怎么玩都挨打。最后破罐子破摔,父母越不让做的事情越要做,叛逆心理未来产生的后果是谁都无法承担的。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 自卑孤僻

如果说第一种孩子是向外寻求突破的话,那第二种孩子就是向内压抑自己了。自卑感让他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拥有美好的事物,甚至不想与人交流。他觉得自己的做法都被否定,很少得到赞许和表扬。时间一长,必然不愿意吐露心扉。当你询问他内心在想什么的时候,无法得知真实结果。

即便他说了,也可能是经过修饰的。他觉得这个答案比较保险,就学着讲。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 造成亲子间的隔阂

我们在浏览新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年轻人表示童年阴影大,成年后不愿与父母同住,这就是亲子关系产生隔阂的后果。

人与人之间想法的差距是很大的,父母子女要彼此理解。首先应是父母做到能理解孩子,榜样的作用自然体现在孩子身上,孩子有过一段时间的良性互动之后也会理解家长。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那么当孩子做错事之后,家长到底该怎么做呢?

  • 换位思考

孩子能长期接触的世界就是父母和学校,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宁愿呆在学校也不愿在家。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心理有什么变化,更方便父母去理解孩子,避免一味地打骂。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 问清楚孩子这么做的原因

问清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之后,有些缘由是超乎我们理解的天真可爱,或是对孩子产生了什么误会。这时家长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对孩子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及时和孩子道歉忽视表扬。如果孩子的确是做错了事,对他这么做的后果予以解说和劝导。这样才算完成一次教育。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和鼓励,儿童更是如此。3-6岁的孩子还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他们会不断地试探父母的底线,家长不要一味的打骂或是讲道理,可以利用绘本故事等工具,让孩子自己明白世界的道理和规则。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最后紫月妈为家长们推荐《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与《宝宝好品格培养经典童话》。《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将3-6岁孩子容易遇到的问题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把家长想要讲得大道理融入到故事中,孩子不仅能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也能学会这些人生道理。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宝宝好品格培养经典童话》

集合了10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童话故事,比如《丑小鸭》教会孩子自信,《七只乌鸦》让孩子懂得亲情的意义。

孩子挨打后有这3种“反应”,是在“求救”,提醒家长该收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