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副书记:做了秘书在家很容易感到有愧

“学习新风尚”公众号:方兆祥曾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第九届安徽省政协主席,

《在家很容易感到有愧“秘书三味神侃”之五》本文写于其担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期间。


你知道秘书最大的难处是什么吗?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秘书们最大的难处既不是捉刀办事,也不是代笔论剑,而是三个字:没自由!


记得有位自由斗士曾经说过“不自由,毋宁死”这样的话,这话肯定是正确的,自由太重要了。谁要老是当秘书,总有一天会把他憋死。所以多数秘书干到一定年限是要转岗的,找一个自由自在的地儿,去过他自主经营的日子。谁要是不转岗地干到底,那肯定是太乙神功练得好,否则是绝对撑不下去的。


15年前,我们倒是见过一位真正的“老秘”。他一辈子当秘书,而且一辈子只跟一位首长,从年轻一直跟到年过花甲。这位秘书皓首白发,神态从容,一看就知道是功底深厚、定力很足的人。

他的首长职位很高,但首长和他在一起,我们发现他们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当时我们就很佩服,这样的老秘真的不是凡人!


可以这么说,谁跟上哪位领导当秘书,谁就像跟那位领导签上了“卖身契”,当上了“高级长工”。既当了“长工”,那就要长而又长地做工,基本上没有了你向往的自由。别说是上班时间,就是8小时之外,你要想随意和朋友们聊个天儿,碰个杯儿,嗑个瓜子儿,看个电影儿什么的,那都是妄想。原因是领导忙,所以秘书就更忙。别说秘书没自由,领导也是没自由。


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领导干部,每天要应对许多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工作,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问题,不一定做得好但一定是做不完的事情,365天连轴转,那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我们看多数领导就像一台“永动机”,一旦启动他就休想停下来。

同时他们又像马力挺足的救火车,东奔西突、风驰电掣地到处解决此起彼伏的问题。如果能腾出时间,他们就会下去调研,省到县、县到乡、乡到村,甚至一竿子到底,直接进村入户,考察民情,了解民意。一个中等大小的省,有十几二十个市、百把个县、千把个乡、万把个村,领导干部都会去循环视察,周而复始,除非退休,否则不会终止。


再就是没完没了的会议。纵向看,上级开他们的会,他们开下级的会。横向看,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开会。为了开会,事前还得开准备会,年初开布置工作的会,年中开检查工作的会,年末开总结工作的会。


且不说还有许许多多意料不到的人和事,也要占用领导的精力和时间。你要问领导忙到什么程度,我们这些老秘可是亲眼所见,如果用戚继光的两句诗来形容,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可能是这位戚将军打仗打惯了,才有如此感慨。我们今天领导的工作,也跟打仗差不了多少。


一般说来,领导所做的工作,秘书们都要参与,而且是准备在前,陪同在中,扫尾在后。领导没出场之前,秘书们都得去踩踩点、走走台,看看周全不周全,座位错不错,喇叭响不响,甚至连“奏国歌”的音乐也要提前听一遍。活动结束了,秘书们善后,写稿子,作报道,还得忙活大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秘书们所耗的时间比领导还要多。


而且领导又从来不休假。我当老秘多少年了,很少见过哪位领导真正休过假,所以我们也没休过假。大部分双休日都耗在工作上,“带薪休假”是个美丽的童话。别人逢年过节可以消闲消闲,而领导还要抓安全生产,慰问在岗职工,看望老同志,比不放假还忙。不用说,秘书们也就越是放假,越是忙得团团转。


一般来说,

我们从当秘书起,就家庭生活而言,“苦难”就开始了。初当秘书的,一般都比较年轻,上有高堂,下有妻儿,自己是家庭的顶梁柱,正是效力的重要时期。但自当秘书之后,家庭的基本生活规律就被打乱了。一些能做到的做不到了,一些好做的变得难做了,一些简单的变复杂了,一些能理解的变成误解了,一些本当可以受表扬的,结果变成不断地作检讨了。总之,话不好说,人不好做,面子不好挣了。在家里,对父母妻儿不能尽孝尽爱尽力,在兄弟姐妹面前也觉得欠账太多,愧疚难当。


记得秘书A的老母病危在床,他本当日夜守护以尽孝道,但那个时候正处在社会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领导都在为大事难事日夜操劳,秘书们理所当然地要为国事尽责。那个秘书不得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等他接到医院通知赶到病房的时候,老人家已经弃养而去,他只能抚摸着母亲的遗体大哭一场,引得旁观的人也垂泪不止。


记得秘书B上岗的时候,儿子才学会走路,是个人见人爱的小朋友。当时夫妻俩工资不高、房子不大,请不起保姆,双方工作都忙,经常管不上孩子。那时候贯彻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谈话精神,工作特别忙,秘书们每天晚上都得上班,因为领导们吃了晚饭就去办公室安排第二天工作。有时秘书B的妻子也去单位加班,夫妻俩万般无奈,只好把孩子拴在床腿上,咬咬牙锁上门就走,任孩子在里面哭叫呐喊。以后孩子长大了,总记得那根绳子和床腿,父母对儿子的愧疚心结总也无法解开。


记得秘书C说,孩子从小到大,他没陪孩子逛过一次公园。直到孩子中学毕业了,还经常唠叨这件事。做爸爸的感到很没面子,下决心抽个星期天带着老婆、孩子去“还债”。结果那天又不巧,公园只逛了一半,领导又把秘书C呼到办公室去了。这当然是老债未还又欠新债,他说这辈子恐怕再也还不起了,因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往日的温情和乐趣早已不存在了。


记得好些秘书都说,把亲戚朋友得罪完了。逢年过节时,亲戚朋友们总爱请吃饭,一开始因为工作忙,只“吃请”,就不“请吃”了。后来身不由己,连“吃请”也不去了。亲戚朋友们不理解,以为秘书们“一阔脸就变”,“当官不认人”,就不再答理他们,把他们当做“中山狼”了。


秘书们最感到对不起的,当然是自己的妻子。谁要是走上秘书这条道,谁的妻子就像军嫂那样,独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我本人从当秘书开始,每天上班不少于12小时,有时还加班到深夜。不论春夏秋冬,也不止十年八年,所有的家务活都是妻子默默地做,夏天累到中暑,冬天冻得发颤,没叫过一声苦,没说过一次累。除了做家务、看孩子,还得和我们一样工作、加班,实际上是长期承受着超重的负担,而这种负担往往是我们男人所承受不了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愧疚之情越来越深。有时候我也尽量挤出时间来帮助做做家务,

打打下手,涮涮锅、洗洗碗什么的。但是妻子看见了总是拦住不让做,并且说:“这是我们女人做的事,你们男子汉以工作为重,不要围着锅台转吧!”多少年了,她几乎没有改变这个观念,奉献了几十年,直叫我这个大男人感到亏欠她一辈子,也得益于她一辈子。


由此我想到了晏子车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史记•管晏列传》里有记载,我把大概的意思“演义”一下:


晏婴在齐国当宰相的时候,有一次乘车出去办事,正好路过车夫的家门口。碰巧的是,车夫的妻子正从门里对大街上看着,一下子就看见了这辆漂亮的车,四匹马拉着,丈夫端坐在车夫的位置上,头顶上还有一把大盖伞给他遮着太阳。她看见丈夫趾高气扬,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威风极了。

过了一会,丈夫下班回家了,看见妻子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不免纳闷起来。

妻子见状,对丈夫说:老公,我要离开你了,而且可能不再回来了。

丈夫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呀,老婆,什么原因啊?

妻子回答:我今天看见你驾车的样子了。

丈夫不解:那又怎样呢?妻子开导似地说:你想啊,那晏子大人不过身高六尺,但贵为宰相。虽然当了大官,名扬天下了,但他出门坐车毫不趾高气扬,一副谦虚谨慎的样子。可见他的志向意念很深很高啊!而你呢,我的夫君,你身高八尺,所做的事也就是驾车而已。但是看你的样子,摆的谱比宰相还大,自满自足,有这个必要吗?

妻子的话深深刺痛了车夫,但他仔细一想,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他觉得不能辜负妻子的好意,下决心改掉自己的毛病。


以后,车夫逐渐变得深沉而平和起来,再也不见了四处张扬的样子,工作也做得很好,好像变了一个人。晏子看在眼里,感到好生奇怪,问车夫怎么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车夫老老实实地把事情经过向宰相作了汇报。晏子大为感慨,

一方面认为车夫的妻子虽然是一女流之辈,但却能深明大义、内助贤良;另一方面觉得车夫能够虚心听取意见而且勇于改过,知道是个有用之人。后来晏子推荐他入朝为官,当了齐国的大夫,使朝廷又多了一个贤臣。


环顾周围,我觉得老秘们的妻子十之八九都是这种贤内助,有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好领导,培养不出一个好秘书;没有一个好妻子,也当不成一个好秘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