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龙乔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肃顺早就看出慈禧野心勃勃、心肠毒辣且无知无见识。

他认为如果同治皇帝继位,因为年龄很小,一定会让慈禧实际操纵权力。

而肃顺他们虽然是顾命大臣,毕竟只是臣,不容易和慈禧对抗。

所以肃顺建议咸丰将慈禧杀掉,以绝后患,防止国家大权被这种女人控制。

但咸丰犹豫后,拒绝了。

原因如下:

第一,咸丰对慈禧多少有些感情。

咸丰一生只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其中女儿生下来就夭折,只剩下一个儿子同治。

而这个儿子,就是慈禧生的。

这说明,咸丰和慈禧的性生活是比较多的,客观说明了当年慈禧是很受宠的。

人家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咸丰同慈禧肯定是有感情的。

慈禧在当年又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咸丰难以随便将她杀掉。

第二,咸丰认为慈禧的威胁不大。

大家注意,咸丰采用了一个权力分散的制度。

具体议事由顾命大臣负责,但最终需要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批准才能生效。

在咸丰看来,顾命大臣实际上在处理政务,掌握大权。而如果他们要对付慈禧、慈安,后者又可以通过最终决定权制约他们。

这样一来,他们互相牵制,还必须互相依赖。

顾命大臣必须一定程度考虑太后们的意见,不然决策无法生效。

而太后们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能力,具体的事情要靠顾命大臣处理。

咸丰想象的很完美,但他低估了慈禧的手腕。

咸丰刚刚死,慈禧就趁着顾命大臣尚且没有掌握朝政、扶持党羽的时候,联合鬼子六奕䜣等人,发动政变。

干掉顾命大臣以后,由奕䜣等盟友代替他们做具体政务,稍后又把奕䜣干掉,把权力彻底掌握在手中。

在这种政治布局下,顾命大臣就没有实际的意义,被杀了也就杀了。


萨沙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

据说,咸丰皇帝临死前,已经动了除去慈禧这个后患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真相就是,咸丰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机会早就丧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渐丰,党羽众多,临死前再动杀机,为时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杀心,只是未付诸于实质,成功不成功另说,我们单看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具体实施的原因吧!

一,咸丰和慈禧这对夫妻还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因此虽然早有杀意,但是迟迟未动

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少女初长成,亭亭玉立,美貌绝伦,而正是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全国海选秀女,正巧又被选中,凭借着美貌和家族优势,被封为兰贵人。显然,仅仅是贵人的头衔远远满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权利的欲望加上后宫的纷争使年轻的慈禧心里明白,要想再后宫站稳脚跟,必须手上有权,必须笼络住皇帝这个靠山,就这样,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运气,一步步的套住了咸丰,并且得到了咸丰的宠信宠爱,短短五年之内,提升为懿贵妃。

有两段描述可以说明咸丰对慈禧的宠爱:

《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

《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仿佛似之”。

二,慈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善于揣摩,而且,帮咸丰分担了很多政务上的事。

年轻的慈禧能这么快得到咸丰皇帝的宠信信任,单单靠着美貌,靠着些许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慈禧更多的依靠着自身的能力,聪明才智加上运气,以及咸丰皇帝的信任,才渐渐走上政治舞台,从起初的枕边建议开始,再到咸丰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机而断,权利越来越大。

再看看两篇描述说明慈禧的权利政治欲望:

《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

《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

三,咸丰临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顾命八大臣辅佐新帝

咸丰在临死前,为了让自己儿子顺利登位,也为了挟制慈禧的权限,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新帝,同时挟制慈禧的权限,正因为太相信八位顾命大臣的能力,因此,虽然临死前有杀念,但是还是顾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杀手。

要说咸丰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预政事这个事祖训,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预政事已经习以为常,况且夫妻一场十几年,咸丰怎么会不知道慈禧的为人,或许各种原因吧,咸丰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赖于慈禧,夫妻两人却确实有感情基础,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权利熏天时,未掌握最佳时机诛杀,而是拖到了临死前,即便临死前有了杀念,或许已经不是最佳时机。终于,咸丰皇帝的担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后,慈禧便联合了恭亲王奕訢,成功发动了政变,一举诛杀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夺去了清朝的政权,垂帘听政!


唯恋无名


咸丰没有除掉慈禧,这就是咸丰之所以是咸丰的原因。

咸丰虽然不算是一个很差的皇帝,但是他的运气实在是很差,就在他二十岁继位之后,准备打开拳脚大干一场的时候,太平天国开始起义了,外强开始入侵了,清朝统治的衰落期来了,封建主义的弊端也开始显露了,咸丰有心也无力。



咸丰的皇帝做不好也跟他的性格有关,他的性格来得太柔弱,很多关键性的决断都犹犹豫豫。

同样是面临临终之前的后事问题,汉武帝也是立幼帝刘弗陵,但是人家汉武帝有魄力,直接把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处死,因为他担心钩弋夫人乱政,哪怕钩弋夫人是他那时最宠爱的妃子。

而咸丰皇帝临终前本来也有打算赐死慈禧的,但是慈禧在咸丰临终前表现得非常乖巧,每次见面都抱着年幼的同治儿子,而且还痛哭流涕,这些让软弱的咸丰有些不忍。而且自己年幼丧母,他也不想让自己儿子年幼丧母。



再加上咸丰已经想好了对策,那就是选了八位顾命大臣,以精明能干的肃顺为首。为了制约顾命大臣权力过大,他又给了两块代表皇权的印章给慈安、慈禧两位太后,他是想让八位顾命大臣和两位太后相互制约,直到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如果杀了慈禧,性格柔弱的慈安太后牵制不了八大顾命大臣。

如意算盘打得真好,想到这里,咸丰会心地笑了,然后安然死去。但是他千算万算都没想到,他还是低估了慈禧的能力。当然还有另外一股势力,那就是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訢。



在咸丰死后,慈禧慈安两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合谋发动辛酉政变,粉碎了顾命八大臣,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奕訢为议政王。

就这样,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知道咸丰地下有知会不会后悔!


博古论今天


咸丰号称历史上“四无”皇帝,即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无远见。

“四无”高度概括了咸丰的一生,可谓实至名归。这在他临终前欲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一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立子杀母”是汉武帝刘彻在去世前做的一件事。

刘彻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为接班人,当时刘彻已经是耄耋老人了,而他的儿子才6岁。刘弗陵的生母钩戈夫人才26岁,正值壮年。汉武帝害怕自己死后钩戈夫人乱政,在去世前把她杀了。

咸丰在临时前也想把壮年(27岁)的慈禧杀死,咸丰治国本领没有,但“搞女人”的本事不小,30岁就被“刮骨钢刀”(女人)整的病入膏肓。此时他和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才5岁。

临死前咸丰想到“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秦始皇的老爸庄襄王34岁就挂了,留下年幼的儿子嬴政和年轻漂亮的老婆赵太后。





老爸死后,8岁的嬴政继位,母亲赵太后专权。她和假太监嫪毐通奸生下了两个儿子,之后预谋篡夺嬴政的皇位,想让私生子继位。

秦始皇亲政后,用雷霆手段处死了赵太后和嫪毐的两个儿子,诛杀嫪毐,随后把母亲关进了冷宫。

前车之鉴,庄襄王没有杀赵太后,引出了许多麻烦,而汉武帝就高明多了,临死前杀了钩戈夫人,为儿子刘弗陵扫清了障碍。

咸丰心想:“自己的儿子同治没有秦始皇和刘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汉武帝杀死慈禧,也为儿子扫清障碍。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没有杀死慈禧,否则也就没有慈禧当权47年的历史了。咸丰当初为何改变主意没杀慈禧呢?

一、咸丰大道理都懂,但在关键时候下不了手。慈禧是个冷静而有谋略的女人,可以说把咸丰玩弄于股掌之上。

在咸丰病重期间,慈禧衣不解带,头不枕席伺候在他的身边,目的就是感动咸丰。

只要熬死了咸丰,剩下的就是自己说了算。皇后慈安仁慈宽厚,没有主见也没有野心,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咸丰看到慈禧一副柔弱的样子,想起过往甜蜜生活,慈禧为他叠纸飞机,叠小老鼠,颐和园“天地一春”的情景历历在目……

咸丰不禁心生爱怜,始终下不了杀慈禧的决心。假如皇宫评选最佳表演奖,慈禧当仁不让。

二、咸丰在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深深知道“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道理。没人疼,没人关爱。

想到自己的身世,联想自己5岁的儿子同治,如果杀了慈禧,我儿子的命运重蹈我的覆辙,我受了苦,难道还要我的儿子受苦吗?

咸丰心软了,于是放过了慈禧。

三、咸丰没有杀慈禧,但在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儿子保驾护航。他偷偷写了一封诏书交给慈安皇后,内容是:“假如慈禧专权,皇后持诏书诛杀慈禧”。

可以说这份诏书,是悬在慈禧头上的一把利剑。

接下来咸丰选择了八位股肱之臣来辅佐儿子,这就是历史上的“顾命八大臣”。为了以示庄重和正统,“顾命大臣”四个字是咸丰的御笔朱批。


为了平衡权臣和帝后之间的关系,咸丰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一枚,授予皇子载淳(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



意思是,当顾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后,必须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则等同一张废纸。

我感叹咸丰考虑的十分周到,互相制约,谁也不能专权。把这一切安排好后,咸丰溘然长逝,终年31岁。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看似完美的布局,当慈禧把咸丰尸体从避暑山庄运回北京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击破和颠覆了这一切:顾命八大臣或被诛杀或被下狱,慈安手中的诏书被慈禧骗皇后烧了,慈禧扫清了一切障碍,从此开始了她成为大清无冕女皇的历史。


秉烛读春秋


在清朝的统治前期就有过这样的传言,清朝必将完结于叶赫那拉氏,对于这个传闻是很多皇帝都听说过的,但是咸丰毕竟是皇帝,对于这一句话还是非常重视的。而当时他有自己最宠爱的妻子是叶赫那拉氏,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很多人却说要杀掉这个女人,为此咸丰皇帝还在内心中挣扎过,但是在清朝的传统之中,没有杀有孩子妃子这样的习惯,也没有让这样的妃子去殉葬。更何况当时的太子的母亲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孩子还这么小,要是被杀掉的话可能就非常的惨烈,最重要的是有这样一点。

第一,慈禧太后对咸丰皇帝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理国家方面给了咸丰皇帝很大的帮助。

咸丰皇帝从小就体弱多病,再加上当时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而且南部有太平天国的叛乱,这个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简直把这个皇帝折磨的不像个人样了。而当时唯一能够给他资助的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现在他还只是一个贵妃。

很多时候皇帝无法批阅奏章,就让慈禧太后去帮忙,就像当年的武则天一样,这个是让很多大臣都非常不满意,但是皇帝没办法,自己不能够让其他大臣去做,只能够靠着慈禧太后了。


很多时候咸丰皇帝都非常开心,因为慈禧太后给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帮助他解决了很多的困难,像他这么勤奋的皇帝,面对清朝的统治危机可以说是一直都在努力的革新,身边只有慈禧太后能够帮助他,可想而知慈禧太后是多么的重要,又怎么舍得让他去死呢?

第二,慈禧太后长得非常的漂亮,更重要的是给她生了一个儿子,咸丰皇帝不能够杀掉自己孩子的母亲。

慈禧太后刚刚进入宫廷的时候,才17岁就已经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喜欢,并且让他当上了贵人,尤其是在咸丰皇帝当上皇帝的第6年,终于有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像清朝皇帝的话,生育率是非常低的,很多孩子生下来就夭折了,也不知道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所以有了一个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像后面的皇帝都没有,孩子都只能够从其他的皇亲贵族里面挑选出来一个孩子,所以在封建王朝之中,要是有了一个孩子的话,母凭子贵就拥有了很大的价值。


更何况清朝也没有这个传统,让妃子去给自己殉葬,除非是一些没有重要的人,但是有了孩子的妃子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殉葬制度早就在南北朝的时候就给废除了。

第3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时咸丰皇帝的皇后是后来的慈安太后,而不是慈禧太后,有了他在就能够牵制住慈禧太后。

其实咸丰皇帝对慈禧太后是非常的喜欢,但是也知道一点,这样可怕的女人可能会对后面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危害清朝的统治,但是在那种内危忧患的时候,他已经是没有办法了,很多重要的担子已经把他压得死死的,最后得病去世也就是因为任务太重了。


他为了能够让以后的战局能够平稳下来,他弄了一个八大臣,同时把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甚至慈安堂后有杀掉慈禧太后的权利,所以他做了这一切,他相信能够无论以后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够平稳下来。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想法是非常好的,可是慈禧太后是一个非常狡猾的女人,最终是把慈禧太后也杀掉了,八大臣给玩死了,这个天下成为慈禧太后的天下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慈禧太后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女人,虽然是后面掌握了很大的权利,但要是当时杀掉她的话,可能清朝就会很快的瓦解。


史研


答题者:理科男读历史。

慈禧是17岁入的宫,入宫两年后升为嫔,21岁时为咸丰帝生下了他唯一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同治帝,因而升为妃,继而贵妃。

当时的咸丰帝因为朝政问题,身体已大不如从前,政务方面也几乎都经由慈禧之手。

1861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咸丰帝带着慈禧逃至热河,就是在这里,咸丰帝病逝。

他病逝之前,将辅佐同治帝的事情交给了八位大臣,因为同治帝登基时才6岁。

与此同时,身为辅政大臣之一的爱新觉罗·肃顺,为了防止日后慈禧专权,建议咸丰除掉慈禧,以绝后患。

但是,咸丰最终手下留情放了慈禧一马。

咸丰为何会放了慈禧呢?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咸丰对慈禧还是有着很浓厚的感情的。慈禧毕竟陪伴了咸丰9年,而且还为咸丰生了唯一的儿子。

第二,咸丰自幼丧母,如果杀了慈禧,那么同治帝也会感受到丧母之痛。


第三,咸丰认为慈禧的威胁已经不大了。他为了制衡皇后和皇太子,分别给了代表皇权的印章,而且还立了八位辅政大臣,起到了一个三方牵制的作用。

但即便如此,咸丰也没有料到,慈禧的野心能力是如此的强大,先是通过辛丑政变除掉了八位辅政大臣,后又通过甲申易枢实现独裁。最终,清朝毁在了慈禧手中。


理科男读历史


慈禧做妃子时,就很关心朝政,她在这方面还是很有天赋和见识的,咸丰皇帝身体不好,处理政务时慈禧就在一边协助,有时皇帝还会征求她的意见,往往会有建设性的意见。而皇后(慈安)为人厚道,又没有子嗣,而慈禧母以子贵,将来必会擅权。所以咸丰在驾崩前,为了斩断这个隐患,特意给慈安留了一道密旨,大意是如果将来小皇帝亲政后慈禧干涉朝政擅权,可凭密旨将其处死。

可惜慈安太后没有利用好皇帝留给自己的这道密旨,给自己留下了杀身之祸。咸丰驾崩,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太后因为是皇后的缘故,身份地位隐隐要压过慈禧一头,而在处理政务过程中,朝中的大臣们明显更拥护慈安太后,这些都令慈禧寝食难安,咬牙切齿。慈安太后为人厚道,她还以为慈禧循规蹈矩,认为先帝留下这道密旨是杞人忧天了,所以有一天,慈安叫慈禧来到自己的住处,当着她的面把密旨拿出来给她看,然后一把火将其烧毁,慈安以为自己的一番诚心能换来慈禧的感恩,岂不知慈禧本就对她暗含不满,密旨一出,自己在慈安面前连头都抬不起来了,今后还怎么当这个太后,所以起了杀心。某天,慈禧派人给慈安送了一盒小点心,慈安正在园子里赏花散步,就随手拿了几块吃,结果当晚就暴毙而亡。

慈安死后,慈禧再也没有了顾忌,朝中大臣也无人能阻止慈禧擅权,从此几十年,慈禧大权独揽,成为清末最有权势的人。


涯32


清末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历经三朝,在同治、光绪两朝把持朝堂数十年,将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清朝江山弄得更加千疮百孔。相传当年咸丰帝奕詝生前就觉得叶赫那拉氏不是省油的灯,将来必定生事,也曾动过杀心,但最终却并没有动手,留下了慈禧。

其实奕詝没有动手也是出于无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奕詝逃往热河,驾崩得仓促,当时清朝内忧外患不断,而奕詝唯一的皇子载淳尚且年幼,若无辅佐实在难稳皇位。留下叶赫那拉氏一因情分,二因朝政平衡。


历朝历代对于后妃干政,一直都非常忌惮,毕竟在古人看来这不是什么好事。汉武帝时期与北魏时实行立子去母,明朝更严格约束后妃的出身与其母家的地位。不过,古代仍旧还是有许多后妃干政为祸的事发生,比如东汉外戚乱政、晋朝贾南风乱政等。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本出身不高,咸丰朝入宫侍奉深受恩宠,更因生育了咸丰皇帝膝下唯一男嗣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载淳,而晋封懿贵妃,成为当时后宫地位仅次于正宫皇后钮钴禄氏的众妃之首。奕詝流连春色,所以也向来身体不好,咸丰朝懿贵妃就打破规制,私下代皇帝批阅奏折染指朝政,如当年唐高宗时,其皇后武则天一般。


后妃染指朝政,历朝都是个不小的问题,叶赫那拉氏有心思也有手段,刚开始咸丰帝奕詝只不过为了躲懒,也的确因为自己身子不行。而后虽也觉得不妥,但咸丰皇帝并没有加以遏制,懿贵妃仍旧朱批在手。虽说奕詝的能力在清朝掌握实权的皇帝里算不上杰出,但自恃却不低,并不觉得懿贵妃能翻了天去。

何况,两人之间的确有真情分在。咸丰朝,懿贵妃得宠是人尽皆知的事,尤其懿贵妃生育了载淳以后,恩宠更是越过了比其更早晋封嫔位的他他拉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丽妃。奕詝是个心软之人,肃顺曾劝说其除掉懿贵妃他却不忍下手,懿贵妃始终是枕边之人侍奉多年,又是载淳的生身之母。


英法联军攻来之际,咸丰帝奕詝仓惶出逃热河行宫最终突然驾崩,他的唯一继承人载淳只有6岁。对奕詝来说,留下懿贵妃也是不得已。当时的清朝忧患不绝,内有各地烽火四起,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就算自己也是无力回天,更何况载淳年幼尚未成人,如何执掌江山。

咸丰帝也知道,自己死后比懿贵妃更棘手的是帝胤势力与满殿朝臣。肃顺等手持权柄实力不小,而亲兄弟奕訢能力很强还被自己弹压多年,未必就没有野心。中宫皇后钮钴禄氏一向心慈手软,也没有母家仪仗,孤儿寡母家很难维持朝纲。若是不安排妥当,皇位恐怕就要落入旁人手中,懿贵妃终究是载淳生母也有手段能力,比之旁人相对可靠。

除了传位载淳,咸丰还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留下御赏、同道堂印玺分别给钮钴禄氏与载淳,同道堂玺由叶赫那拉氏保管。奕詝以为自己的安排还算周祥平衡,却没相当自己身后慈禧太后能迅速铲除八大臣,成为清王朝主宰。


澹奕


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我们知道,慈禧作为一介女流,曾经是咸丰皇帝的一个妃子,但是却成为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统治清朝近半个世纪,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据说在自己的丈夫咸丰皇帝临死前产生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如果真是除掉了慈禧,历史将会改写,但是咸丰皇帝最终却没有实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一日夫妻百日恩,对于咸丰皇帝而言,年轻的慈禧是自己的最爱,耳鬓厮磨十几年,还为自己生了唯一的皇子,感情非常深厚,并且慈禧当时非常聪明,知道隐藏野心,再加上咸丰为制约慈禧留了后手,自认为可以万事大吉,所以才没有除掉慈禧。

1、咸丰帝病危,欲效法汉武帝“钩弋故事”,立子杀母。

咸丰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咸丰帝虽然在位十一年,勤于政事,大手笔对朝政改革,除弊求治,任贤去邪,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企图重振纲纪。但是由于自身先天不足,再加上贪美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片的四大不良癖好,导致自己于31岁就一命归西了。

而当时的慈禧虽只是咸丰皇帝懿贵妃,但正值27岁壮年,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才5岁,正是子幼母壮的情况。因为慈禧平时表现出极强的权力欲,并且与重臣肃顺有隙,因此在咸丰帝病危之际,肃顺等人为防止慈禧日后以母后擅权,曾建议咸丰帝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慈禧,以免后患。所谓“钩弋故事”,是西汉年间的典故。汉武帝晚年,太子刘据去世,他想立刘弗陵为储君,但刘弗陵年幼,其母钩弋夫人又年轻貌美,将来会“主少母壮”,出现第二个吕后。因此,汉武帝找了个借口,杀了钩弋夫人。肃顺的意思是,咸丰英年早逝,同治继承皇位,慈禧母以子贵,成为太后,也是主少母壮,必会惑乱朝纲,希望咸丰临终前将其杀之,一了百了。当时咸丰也想到:“自己的儿子同治没有刘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汉武帝杀死慈禧,也为儿子扫清障碍”。但素有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无远见称号的“四无”皇帝咸丰,最终因心有不忍,而没有实施除掉慈禧的计划,否则也就没有慈禧当权47年的历史了。

2、咸丰帝为什么没有除掉慈禧?

一是因为咸丰皇帝与慈禧感情深厚,不忍心也没魄力杀。从慈禧选秀入宫,利用五年时间从贵人升为贵妃来看,不但慈禧本人有高明的手段取信与咸丰,而且咸丰对她也是宠爱有加。在咸丰短暂的一生中,只生育一儿一女,一女还早早夭折,一儿则是慈禧所生,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可以说在三千佳丽的后宫,咸丰皇帝基本是独宠慈禧一人,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慈禧在当年又没有什么大的过错,让咸丰皇帝对慈禧痛下杀手,肯定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为历史上只有有魄力的帝王才会做出这样的事,而当时的咸丰堪称是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无远见的“四无”皇帝,根本无法与千古一帝的汉武帝相比,所以,咸丰皇帝最终放弃了除掉慈禧的念头。

二是因为当时已经废除了殉葬制度,并且慈禧母凭子贵,咸丰皇帝不能杀掉慈禧。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殉葬制度由来已久,在清朝初年也曾盛行,但自康熙帝废除殉葬制度之后,无论是贵族还是皇家,都不再实行殉葬。尤其是在母凭子贵的封建社会,更不能让生有子嗣的慈禧殉葬。咸丰想到自己的身世,在10岁时母亲去世,又想到自己5岁的儿子同治,年龄尚小,需要母亲的照顾,如果杀了慈禧,将会重蹈他的覆辙,孩子会受罪的,所以心软的咸丰放过了慈禧。

三是因为咸丰临死前为防止慈禧干政留了后手,同时不杀慈禧也是为了制约顾命大臣的权力。为了避免“自少母壮”干政的情况发生,咸丰选择了以重臣肃顺为首的八位股肱之臣为“顾命八大臣”来辅佐儿子,为了以示庄重和正统,咸丰用御笔朱批“顾命大臣”四个字。并且,他还给了当时的慈安皇后一封密诏,内容是:“假如慈禧专权,皇后持诏书诛杀慈禧”。可以说这份诏书,就是悬在慈禧头上的一把利剑。同时,为了牵制肃顺等八大臣,避免顾命八大臣拥权自重,避免皇权被其夺走,咸丰想到了加以制衡的方法,那就是平衡权臣和帝后之间的关系。咸丰授予慈安皇后“御赏”印章一枚,授予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并定下规矩:当顾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后,必须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则等同一张废纸。可以说,咸丰皇帝考虑的十分周到,设置了八大臣与两宫太后“联合执政”的权力格局,把顾命大臣与皇帝、慈禧、慈安皇后之间互相制约,谁也不能专权。所以,自以为安排周密的咸丰,再也没有理由杀慈禧了。

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小编认为,咸丰在临死之际为了避免“子少母壮”慈禧干政,产生了除掉慈禧的念头,但对政治潜能和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机认识不够的咸丰皇帝,自认为设置了种种后手,对朝中的三股势力加以平衡牵制,可以保大清基业无碍,心慈手软之下放过了慈禧。但百密一疏,最终仍然被心机深重的慈禧夺得了大权。


葛大小姐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宠妃,因为咸丰皇帝的身体不好,慈禧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因此咸丰皇帝经常让慈禧帮忙处理朝政。渐渐地慈禧在朝廷里面权力越来越大,很多朝廷重臣都对慈禧心存不满。英法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咸丰皇帝带着慈禧逃跑,慈禧劝说咸丰皇帝战斗到底,引起了咸丰皇帝的不满。咸丰皇帝病重之后,为同治皇帝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其中肃顺是八大顾命大臣之首

肃顺为了避免慈禧威胁自己的权利,向咸丰皇帝讲述汉武帝“”立子杀母“的故事,请求咸丰皇帝杀死慈禧。咸丰皇帝对于慈禧的手段心知肚明,他担心慈禧会威胁到同治皇帝的统治地位,再加上肃顺等人的再三要求,咸丰皇帝一度对慈禧动了杀心。不过咸丰皇帝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还是放弃了杀死慈禧的想法。咸丰皇帝之所以放弃杀慈禧,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慈禧没有做过对不起咸丰皇帝的事情,虽然咸丰皇帝是一个好色的人,但是慈禧太后并不是一个妒妇。慈禧太后一直帮助咸丰皇帝处理政务,每一次都能够让咸丰皇帝满意,而且慈禧太后从来不干涉咸丰皇帝宠幸其他妃子,咸丰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太后还特别照顾咸丰皇帝生前的宠妃,给了她们较高的封号。再加上咸丰生病之后,慈禧日夜照顾他,咸丰皇帝肯定不忍心杀死慈禧。

第二个原因是肃顺比慈禧更加危险,清朝时期没有出现过后宫专政的情况,但是却出现过两次权臣专政的情况。一次是顺治皇帝统治时期的多尔衮,一次是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的鳌拜。顾命大臣比后妃要危险的多,慈禧太后虽然野心很大,但是慈禧太后毕竟是同治皇帝的母亲,即使慈禧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权,皇位还是在咸丰皇帝的后人手里。假如大权跑到了顾命大臣的手里,同治皇帝的处境反而会十分的危险。

咸丰皇帝不是一个笨人,肃顺想要让咸丰皇帝”立子杀母“,目的究竟是为了清朝的未来,还是为了他以后更方便控制皇帝,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第三个原因是慈禧太后是一个能人,咸丰皇帝不忍心杀死这样一位人才。慈禧帮助咸丰皇帝处理了很长时间政务,咸丰皇帝很了解慈禧的能力。清朝后期的几位皇帝,没有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超过慈禧,假如咸丰皇帝杀死了慈禧,清朝能否撑到1911年都需要打上一个非常大的问号。

慈禧太后掌权之后,清朝获得了三十多年的稳定发展,这一段时期也被成为同治中兴。虽然清朝后期汉族大臣掌握大权,但是慈禧太后一直牢牢掌握着清朝的最高权力。慈禧太后驾驭大臣的手段非常高超,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还是袁世凯,都十分畏惧慈禧太后。如果咸丰当时一狠心杀死了慈禧,那么清朝很可能会陷入权臣当道的混乱局面,洋务运动也不会出现,清朝的发展肯定会更加落后,灭亡的时间肯定会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