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行彩橋”的由來嗎

上次寫了揭陽的金獅爺傳說,這一次就來說說與金獅爺一起的另一項民俗文化活動——“行彩橋”

你知道“行彩橋”的由來嗎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每年的正月初十,位於榕城打銅街的石獅橋經過一番“打扮”,一年一度的“行彩橋”活動在錦飾花燈綵旗中拉開帷幕。彩橋如虹,行人如潮,花燈似海,夜空若晝,正月初十夜晚,便陸續有市民來到這裡,只為了趕在夜晚十一點之時,即正月十一第一個時辰,走上彩橋摸金獅爺,祈望未來生活美滿。而到了正月十一當天,更是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將此橋圍個水洩不通,大家一邊行橋一邊摸著橋頭的石獅,默唸佳句,祈望新的一年生活合心合意,美滿幸福。

你知道“行彩橋”的由來嗎


你知道“行彩橋”的由來嗎

“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按乾隆《揭陽縣誌·俗志》所載,乾隆時即有這種風俗。行彩橋的由來,在民間流傳著兩種相關傳說,其中有一則為凡間傳說:相傳古時榕城一貧窮人家育有一女一兒,女兒出嫁以後,家中少了一個幫手,發展不快,多被歧視,後來女兒常常回家幫忙家務,恰巧有一年元宵節期間回孃家,其夫與其弟在家門前的小橋上張燈結綵,以作娛樂。是年姐喜得貴子,弟赴試中舉,搭彩橋遂被視為祥瑞之舉而留傳下來。今榕城行彩橋時還保留有“回孃家”的習俗,主要是新婚或尚未生育的女兒偕同夫婿在行彩橋前或行彩橋後一同回孃家,當晚孃家除要煮甜圓接待之外,還要事先準備一盞新花燈點亮後送給女兒帶回家,因潮語“燈”與“丁”同音,潮汕又有生男子煮甜圓的習俗,“送燈食甜圓”之舉實為孃家祝福女兒家“財丁興旺”!

你知道“行彩橋”的由來嗎

另一則為神話傳說:從前有人夢見一位仙姑告訴他,某日洪水要暴發。洪水到來之前,地上有一條五彩繽紛的橋連接天空,只要往橋上走,便可逃過災難,人們照仙姑的話去做,果然免遭厄運。從此以後,在這一天,人們便以“行彩橋”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

你知道“行彩橋”的由來嗎


“行彩橋”又分3回合進行。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為“行頭橋”,正月十五元宵節進行“行彩橋”的第二回合,稱為“行二橋”,正月十六日晚進行“行彩橋”的第三回合,稱為“行尾橋”,整個“行彩橋”活動至此結束。

儘管每年石獅橋人擠人,小小巷道水洩不通,但是男女老少仍樂此不疲,到處盪漾著歡聲笑語。彩橋周圍懸掛著成百上千幅繡有“合境平安”、“添丁進財”、“ 富貴吉祥”、“國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樣的標旗彩幅,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你知道“行彩橋”的由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