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這家中新聯合實驗室,“領跑”世界紅肉獼猴桃研究

獼猴桃消費市場上,紅肉、黃肉、綠肉品種三分天下。

目前,四川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紅肉獼猴桃生產基地,坐落於成都的中國-新西蘭獼猴桃聯合實驗室,已經建設成為全國首個專注於獼猴桃全產業鏈技術創新的開放式實驗室。

這裡的獼猴桃專家到底在研究什麼?這家實驗室和新西蘭有何淵源?3月25日,紅星新聞記者前往該實驗室和其背後的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一探究竟。

【業內“大咖”】

近兩千平方米實驗室,硬件“給力”

這裡研發出獼猴桃的“新冠病毒”快檢方法

中國-新西蘭獼猴桃聯合實驗室由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和新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院聯合建設,位於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興隆湖畔。

由於還處在疫情期間,實驗室主任鄭曉琴告訴記者,需要進行實驗取得數據的工作人員,報備後可自行前來實驗室上班。

成都这家中新联合实验室,“领跑”世界红肉猕猴桃研究

近兩千平方米的實驗室包括資源育種室、生物技術室、栽培生理室等配套實驗室,這裡配備了流式細胞儀、氣相液相色譜儀、掃描電鏡等近200臺(套)先進科研儀器設備。

記者在一間實驗室裡見到實驗室科研助理王鳳琪,她正伏在案上為獼猴桃樣本進行病蟲害檢測。據她介紹,這套流程最重要的是為篩查獼猴桃潰瘍病,這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一旦果園內的植株感染了這種細菌性病害,很快就會導致整個果園趨於毀滅。

成都这家中新联合实验室,“领跑”世界红肉猕猴桃研究

檢測各地採集的獼猴桃病害

獼猴桃潰瘍病如同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一樣狡猾而極具傳染性,同時其死亡率又堪比獼猴桃的“癌症”,一旦感染,防控成本非常高。

“為了儘快檢測出果園內植株有無問題,我們現在開發出一套潰瘍病快速檢測方法,基本可在24-48小時內得到準確結果。”鄭曉琴告訴記者,當果園內出現獼猴桃因為這種病害開始表現症狀時,基本上為時已晚。因而在個別植株帶菌而沒有症狀表現時就可迅速檢測出來,對挽回農戶經濟損失而言意義重大。

這裡開啟世界紅肉獼猴桃商業化栽培

什邡基地建成全球最大獼猴桃種質資源圃

據悉,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成功選育出世界第一個紅肉獼猴桃品種“紅陽”,是中國第一個獲得獼猴桃新品種保護授權的機構,開創了世界紅肉獼猴桃商業化栽培的先河。

該院在紅肉獼猴桃核心育種材料發掘和育種技術上已取得國際領先,擁有紅肉獼猴桃種質資源132份,佔世界紅肉獼猴桃種質資源保存總數的90%以上。因為獼猴桃研究成果,該院已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農業部神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3項,國家農業部成果推廣二等獎1項。

成都这家中新联合实验室,“领跑”世界红肉猕猴桃研究

圍繞產業鏈創新,聯合實驗室(中方)組織實施研發項目100餘項,育成獲得獼猴桃新品種權10個,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申報(授權)專利60餘項,發表科研論文、編寫專著等50餘篇(本)。

接下來,中國-新西蘭獼猴桃聯合實驗室將繼續按照“1+2+N”佈局,以實驗室為核心區繼續深入種質資源開發、優質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等基礎研究,在什邡基地和綿竹基地開展應用研究,在獼猴桃主產區、創新企業、科研機構等共建實驗室創新站點。

目前,其什邡基地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圃,獲批自然資源開發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國家引智成果示範推廣基地,後續基地還將擴建至1000畝。

【背後故事】

始於三峽庫區種質資源搶救

與新西蘭保持合作近30年

獼猴桃原產於中國,但發掘出其商業價值的卻是新西蘭。該國在獼猴桃培育、種植和儲存技術上世界領先,其所力推的黃肉獼猴桃早已得到全球市場的認可和追捧。

成都这家中新联合实验室,“领跑”世界红肉猕猴桃研究

成立於1978年的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藏”在成都市一環路南二段上的一處院子裡,近40年前,四川最早的一批獼猴桃培育者在那裡開始他們的旅程,探索獼猴桃的育種和人工栽培。

“我們和新西蘭最早的合作契機是三峽大壩的修建。”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獼猴桃研究所副所長莊啟國告訴記者,1993年,新西蘭農業與科技部部長吉姆•薩頓和新西蘭皇家科學院各研究院院長對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進行了訪問,開啟了雙方的合作。

1997~2005年,中新合作開展獼猴桃資源收集,完成長江三峽庫區獼猴桃野生種質資源搶救性收集及異地保存工作,並在四川、河南、湖南、江西等主產省區廣泛收集資源。“因此有了我們的什邡科研育種基地,以保證三峽庫區的種質資源移居。”莊啟國說。

2006~2013年,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與新西蘭方面共同開展獼猴桃種質資源評價工作。

目前,雙方已經形成了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專家互訪已常態化。“我們每年固定與新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院交流互訪的專家在20人次左右。”莊啟國說,每年還不定向接待其他國家專家來交流訪問。

截至目前,該院已經引進新方獼猴桃育種和產業化等相關領域外國專家200餘人次,其中2003年Russell Lowe先生獲得了“金頂獎”(現更名為“天府友誼獎”),2016年“Michael Manning先生獲得“天府友誼獎”。中方派出30餘人次赴新西蘭培訓交流學習,2018年派送1人赴奧克蘭攻讀博士學位。中新雙方在綿竹共建獼猴桃創新合作示範基地100畝。

【未來發展】

打造開放性平臺,獼猴桃“走出去”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

“我們從開始的跟學跟跑,到現在已經在一些領域實現並跑、領跑,有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莊啟國說,技術和理論的升級,來源於人才規模和質量的提升。他說,現在科研隊伍則已經擴充到了20多人,“今年計劃還要再招4位博士。”

2018年5月,中國-新西蘭獼猴桃聯合實驗室建成運行。“我們的目標是把這個實驗室打造成一個開放性平臺,一方面引進國內外獼猴桃專家團隊,另一方面向企業、博士研究生團隊開放。”鄭曉琴說。

除了大力引進人才資源,實驗室也積極輸出科技人員赴新西蘭、葡萄牙、意大利、美國、尼泊爾等交流學習培訓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想利用這個平臺更多地‘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援助項目和合作。”她說。

當前,實驗室正在積極爭取進入“‘一帶一路’50家聯合實驗室”。

實驗室承擔了國家援外項目和國際培訓項目,與尼泊爾開展獼猴桃等特色水果標準化技術合作研究與示範,舉辦獼猴桃等特色水果栽培技術國際培訓班,向來自泰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國家的科技人員推廣現代獼猴桃管理技術,實現技術成果“走出去”。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曾那迦 攝影記者 呂國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