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时下最热的国产电视剧,非《安家》莫属。这是一部讲述一群房地产中介帮助沪上居民买房、卖房、租房的故事,在一家名为“安家天下”房产中介店中,我们看尽了现代都市人家庭生活的悲欢离合。

然而,能够安家的永远都是那些城市人,在上海这偌大都市中,像房似锦、楼山关这样农村出来的奋斗者,为了别人成功安家而不辞辛苦,但他们,又有哪一处家可安呢?在《安家》这部都市剧中,我们似乎能够瞥见一些农村人卑微而又单薄的身影,在灯红酒绿的现代大都市中,努力想要留下自己的印记。

《安家》中的农村群像,表现得并不算多。一类是房似锦、楼山关、卖包子的老严夫妇等农村出身,在大城市中努力站稳脚跟的农村人;一类则是潘贵雨等在农村土生土长一辈子的父老乡亲。城市中的农村人,听起来就格格不入,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生活,电视剧《安家》无意描绘太多,但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触动远比那些城里人安家买房要来的更大。

城市中的农村人特点

在电视剧《安家》中,谁是城里人,谁是农村人,似乎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城里人是光鲜亮丽的,即使“壁橱姑娘”如朱闪闪,也每天衣服不重样;而与之相反,来自农村的人,衣着总是简朴的,甚至重复率都很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区别,而两者更多的,则是因为成长背景不同而带来的格局差异。

  • 贫穷

“城市—富”、“农村—穷”这样的印象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所以,《安家》中城市中的农村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贫穷。

他们在金钱方面是很匮乏的。四年前房似锦刚刚来到上海,怀里揣着辛苦积攒的1520元,她以为这是一笔巨款,可没想到在上海连房子都租不起。晚上舍不得住旅馆,只好在银行ATM机里躲雨,寻一个暂时的立足之所——这就是她和徐文昌的初遇。

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衣食住行,他们样样都不如人,只能说正好在温饱线上。

穿衣,房似锦和楼山关是门店里唯二的每天穿着工作服上班的人,这固然有公司的要求在,但更现实的因素是,他们没有比这更正式更能拿得出去见人的衣服了。

吃饭,楼山关中午和大家一起吃饭,连菜都不敢点,靠着买的酱菜和同事的分菜用餐,甚至还要留作晚餐。拿了8万块的提成,给自己的加餐也就是两瓶榨菜。

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住宿,房似锦、楼山关都是这偌大城市的流浪者,拖着行李朝不保夕的日子都曾体验过。伴随着房似锦空降静宜门店的店长身份的,是她毫不避讳凶宅直接入住。她不怕吗?不,她明明怕的要死,只不过是因为凶宅的租金便宜罢了。而最让观众慨叹的,是卖包子的老严夫妇。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买套房,却被儿子儿媳无声地赶了出来,只能夜宿包子店,第二天还被查封了。

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出行,在人人开车的上海,他们出行只能靠走,靠小电驴,靠公共交通。约了有身份的客户看房,只能借同事的车来撑面子。而老严夫妇搬家时用三轮车装了满满的行李,满怀憧憬地到了儿子家,却被吃了闭门羹,二老推着三轮车回去的场景,看之令人心酸。

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 落后的家庭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安家》中,城市中的农村人,贫穷是他们的不幸,而出身一个落后的家庭则是与生俱来的原罪

房似锦自不用说,多子、重男轻女、毫无亲情,她的原生家庭之痛令无数屏幕外的观众义愤填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所带来的无休止的压榨和捆绑。当她吃尽了苦头,也算攒的了一笔钱作为立身之本时,潘贵雨一个电话一通吵闹,就能将她所拥有的一切给尽数销毁。她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父系家庭的维护和弟弟的买房还贷,是房家的“钱袋子”。

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而楼山关的家庭,大家从他几次背着人与父亲的通话中也能看出,他有一个嗜赌如命的母亲,他不仅劝不住母亲,还得帮着还赌债。每次发了工资拿了佣金,就赶紧给父亲转过去。打电话说的内容也就那老几套:我很好,吃的好,睡的好,同事对我也很好。劝劝母亲不要再赌了。我们从中能看出这个家庭中成员的互相关心,也能听出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情感沟通和联系。

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或许有人认为,房似锦的家庭是最有问题的,但实际上,老严夫妇的家庭问题才更是千万不幸中国家庭的缩影。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为了给儿女子孙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儿女在心安理得享受父母劳动果实的同时,不仅没有为父母着想过,甚至还要更加严厉地剥削父母。这不就是另一种潘贵雨家庭吗?

  • 格局、境界狭小

农村人在城市,即使如房似锦也能勉强混出个人样,也是一店之长,手底下管着些人了,但从其言谈举止中,就能看出其精神格局的狭小。他们时常面临道德和金钱的选择,为了赚钱手段激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做的一些决定显示出目光短浅的一面。

房似锦刚到门店时,作为店长抢员工的单子,不顾门店规矩买卖凶宅,只是为了自己能多赚一点钱。贫穷不仅让其物质匮乏,也养成了她有些自私自利的性格。例如,在她生病时朱闪闪为了不让客户打扰到她,将派发传单上的电话号码改成了自己的,并且记录下客户联系方式以备房似锦所用。但房似锦对此事的第一反应,是朱闪闪想要撬她的单。

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这句话被体现地淋漓尽致。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接触到的事务限制了这些城市中的农村人的眼界和施展,让他们显得目光短浅、唯利是图。房似锦在跟着徐文昌学习老洋房业务的时候就充分暴露了这个缺点。她不理解老洋房的精神价值,也没有那些能够买卖老洋房的客户关系,遇到历史问题时也不知道可以去档案馆查找资料——这些,都不是简单地提升能力就能解决的。所以,在买卖老洋房时,房似锦总显得莽撞、粗笨。

而他们在道德和金钱之间的抉择,是《安家》这部剧非常乐于展现的,似乎这样就可以体现出人性的美好。确实,房似锦在某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经受住了考验,承担起一个作为女主的精神高地。但在某些细节上,仍暴露了她。

最新的剧情中,房似锦学着当初的徐文昌,去帮助宁馨母女,甚至为了给她卖房自己不要佣金,还倒贴了5万元。结果宁馨跳单了。而房似锦是什么心理呢?她是这样跟来安慰她的徐文昌说的:

这就是你教我的佛系呀?我现在就成为了你,可结果呢?农夫与蛇,中山狼,都让我给碰上了。我以前卖房子,只谈钱,不谈感情。唯独这一笔,我付出了真感情,却遇到了这样的报应。

满怀愤慨,言下之意是后悔自己不该这样善良。一个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放弃人性立场的人,我们难以说她的人生境界是辽阔的。

至于小楼,为了一时之气,动用鲁莽手段去威胁宁馨给佣金,结果把自己折进去了,就更欠妥当了。

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被排除在外的异乡人

《安家》这部电视剧接近尾声,我们也能渐渐看出此剧的用意。“安家”一词,不仅代表着物质层面的买房子,也代表了情感关系上的建立家庭。而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这些城市中的异乡人,都被排除在外了。

他们终日忙忙碌碌,为了给别人安家,美其名曰“寻找幸福”,但是自己却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房似锦来到上海几次搬家,连房租都要跟徐文昌讨价还价赖账,卖房更是不敢想。楼山关住着公司的员工宿舍,与别人共用一间房。在被安家天下开除并除名之后,更是流落街头。老严夫妇倒是买了一套房,可那他们能住得进去吗?

而情感上的安家,他们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于房似锦、楼山关来说是逃离,于老严夫妇来说是追求。农村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而无法回去的地方,他们只能在城市中,即使再苦再难,也要在这里“安家”。

可是,在这样的他乡,安得了家吗?房似锦虽然与徐文昌已确定情侣关系,但离结婚,似乎还有好长的路要走;楼山关从始至终就没有想过安家,连去相亲会都是为了白吃白喝;老严夫妇幻想中的含饴弄孙的家,早在将儿媳加上房产证上的那一刻起,就幻灭了。

城市中的农村群像:何处他乡可《安家》?

现代都市剧的农村想象

贫穷、落后、格局小、艰难在城市求生,这是国产都市剧对于农村群体的想象。《安家》是这样,《欢乐颂》也是这样,近年来国产都市剧中的农村群体形象越来越乏善可陈。

他们似乎都长了一个样子,有着拖后腿的家庭,自己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我们拿樊胜美来替换房似锦,并没有一点违和感。可是,这世界上没有一片绿叶是相似的,难道人可以吗?

以《安家》为代表的国产都市剧,抓住观众对“重男轻女”、“代际沟通”等方面的情感痛点,塑造了一系列脸谱化的农村形象。贫穷落后,是城市对于农村的刻板认识。似乎农村就该是荒凉的,农村人就该是目光短浅的。而一部部都市剧就是在用艺术形象加深观众的这种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浪潮席卷着当今中国,逃离农村成为一代代年轻人的宿命。眼前是他乡,背后是家乡。这一代年轻人,只能头也不回地往前,往前,往前……挤进冷漠的城市,想要留下一些自己的印记。无处容身的肉体与心灵,是这个还在城市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所突出的特征。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当现实的安家梦想无法取得,或许也只能像苏轼一样,状似旷达地自我安慰了。《安家》的流行,大抵也是这种况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