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為秦始皇滅楚,逼死項羽祖父項燕,秦朝滅亡後其家族命運如何?

鄺小希


情商最高的武將

講實話,武將尤其是名將在政治場上的少有全身而退的,畢竟武將素算得上是高危職業,乾的不好打了敗仗可能會受到軍法處置,乾的太好怕是會功高震主引起皇帝猜忌。

尤其是名將,像李牧和白起都是死於非命,廉頗暮年被冷落鬱鬱而終,樂羊忍痛吃了自己兒子表忠心反而被魏文侯猜忌......

這樣的事情不計其數。

但是王翦不同,本身也是功績斐然,使用反間計擊殺李牧,破邯鄲;滅燕收楚,也是處在秦國權利中心的關鍵人物,在這種高光之下不僅沒有被吞噬反而急流勇退,功成身就。

不僅自己善終而且子孫後代也是賢才輩出,權勢顯赫。

王翦是怎麼解除秦始皇的戒心的呢

王翦對待權力是很冷靜的,理智的,不會被權力駕馭,也會防範被人的流言蜚語,當然白起已經給他做了反面教材。

王翦的隱忍和謀算表現在秦王重用李信的事件上。

話說,秦始皇在策劃滅楚的項目,正愁秦國沒有青年將領出來擔當的時候,年輕氣盛李信引起嬴政注意,李信好歹也是幫他滅了仇人燕太子丹的人,正好培養培養李信,把李信列入主將候選名單,在問及李信需要多少兵馬的時候,李信氣盛,一拍胸脯,“二十萬人足矣!”

但是老將王翦一貫穩重,認為應該調取更多人,對皇帝講:“非六十五萬人不可。”

秦始皇一聽,認為王翦垂垂老矣,便說道:“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面對皇帝的質疑和嘲諷,王翦沒有辯解也沒有慪氣,反而認為到了自己告老還鄉的時候了,便向皇帝請辭。

這是王翦聰明的地方,明確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該什麼時候退出。

再說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和蒙恬合作很快大破楚軍,首戰告捷,捷報傳到中央,皇帝也是很高興。

但是年前人畢竟好大喜功,忽視敵人的實力,正在高興的李信沒有想到被打散楚軍會在短時間集結精銳力量進行反擊,在李信接連告捷的時候,一直跟隨在秦軍身後的楚軍主力部隊趁其高興鬆懈的時候,如同猛獸般的衝擊而來,打的秦軍猝不及防,防線練練被破,很快李信敗下陣來。

這時候秦始皇不得已放下身段去請王翦出山,皇帝好說歹說,軟磨硬泡,王翦雖然心中得意啦但是還不能表現出來,還跟皇帝推辭:“老臣疲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既然當初秦始皇嘲笑自己老邁怯懦,王翦乾脆就承認的確不中用了,請秦始皇另請高明。

逼得皇帝沒辦法,只能硬逼王翦上場,你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給我上。

王翦披甲上陣,順帶提出自己的條件:“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就是要用我必須得拿60萬人給我。吃過虧的皇帝自然答應。

但是在出徵之前,王翦怕皇帝對自己不信任,起疑心,便對皇帝提出要求,要皇帝賜給自己美田宅園池,美其名曰給自己的後代積累財富,實則讓皇帝認為自己是個貪財之人,解除皇帝的戒心。

如此,王翦也留給當權者一個權柄,讓皇帝抓住自己貪財的小尾巴,也使皇帝心安。

正是自己這種自我暴露慾望的做法讓皇帝認為錢財便可滿足王翦,不必擔心他會亂政,也贏得了皇帝的信任。

後人

王翦退休後也憑藉皇帝賞賜田地美池富甲一方,兒子和孫子也可以憑藉老爹的名氣和自身的能力躋身大將之列,攻城略地,不過他的孫子王離運勢不好,在秦末農民起義戰爭中被項羽逮住殺了。

不過王翦後人眼看大秦將亡,很聰明的原離是非,在適宜的時機在出來創業。其中最強大的後人當屬琅琊王氏,能人輩出。

琅琊王氏在東晉時,達到了權力頂峰,被稱為“第一望族”,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王是琅琊王氏,馬是司馬氏,正是在王氏的支持下,司馬家族才能撐得住晉朝風雲,整個東晉和南朝歷史上,琅琊王氏出現過九位皇后,七位駙馬,還出現一位北朝的妃嬪。

琅琊王氏勢力綿延300年不衰,這其中相必有先輩的政治智慧。

先說這麼多,沒說全,下次在講!

謝謝大家!


書雄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一生的主要成就就是幫助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而王翦也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他懂得功高震主的危害。因此,當王翦幫助秦始皇消滅六國以後,他就功成身退了。

只是很可惜,秦朝二世而亡,秦朝末年群雄並起,瓜分了秦王朝的土地。那麼作為秦始皇時期,最舉足輕重的王翦的家族,其命運又如何呢?

王翦

同為秦國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和王翦的結局就相差甚遠了。白起替秦昭襄王打贏長平之戰,重創了趙國,殲滅了其餘六國大部分的有生力量,但是其結局卻是被秦昭襄王以劍賜死。

而同樣是滅了六國,有著不世之功的王翦,他的結局就是告老還鄉,安度晚年。

究其根本,是因為王翦在討伐楚國之前不斷地向秦王討要良田美宅,打消了秦王的疑慮。而在其消滅了楚國以後,無論秦王說什麼他都要隱退。這才使得他獲得了一個良好的結局。

這就是王翦的求生之道。

王賁

王賁是王翦的兒子,在去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進程中,他亦是功高蓋世。

滅魏之戰中,王賁率領秦軍進攻魏國。王賁引黃河之水灌淹魏國都城大梁,使得大梁城牆坍塌。魏王見大勢已去,請求投降,魏國滅亡。

滅燕之戰中,王賁同李信一起攻打燕國的遼東,俘獲了燕王喜,燕國滅亡。同年,王賁在代地清剿了趙國殘餘勢力,趙國徹底滅亡。

滅齊之戰中,王賁與李信率領秦軍,攻打齊國,齊王認為秦軍強大,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在滅燕、滅齊、滅魏的過程中,王賁都曾參與,他也因此被秦始皇封為通武侯。也許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王賁同王翦一樣,都選擇了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王離

王離是王賁的兒子,正式出現在秦二世時期。秦二世時期,趙高掌權,禍害忠良,誅殺蒙恬、蒙毅兩兄弟,並將蒙恬的蒙家軍轉交給王離帶領,王離也因此得到重用。

隨後,秦二世在趙高的蠱惑下,越加的殘暴,致使秦朝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紛紛響應,推翻暴秦。

面對這種情況,掌管了數十萬大軍的王離自然就成為了抗擊起義軍的主力。在章邯擊潰了項梁的部隊以後,便將目光放在了當時的趙國。於是,章邯便和王離一起率兵攻打趙國。

也就是這一戰,壓垮了秦王朝,加速了秦王朝的瓦解,史稱“鉅鹿之戰”。

在鉅鹿之戰中,王離負責圍攻趙國,章邯負責護送糧草。項羽以破釜沉舟之計,激發了楚軍的潛力,阻隔了王離軍的糧草通道,使得王離軍陷入了窘境。

王離軍被斷了糧草以後,鬥志全無,被項羽一舉殲滅,王離也被項羽所擒獲。

在此後的史料中,便再無王離此人的身影,應該是被項羽誅殺了,畢竟王翦就是覆滅楚國的罪魁禍首。

結束語

在王離死後,與秦朝息息相關的王氏家族就算是徹底的滅亡了。儘管王離還有諸如王元,王威等後人,但是我想這已經算是另一個家族了。


品茗論史


王翦的兒子是王賁、王賁的兒子是王離,王離的兒子是誰不知道。王翦、王賁父子先於秦始皇死,故王離受到秦始皇的重用,王離受封武城侯,繼其父任上將軍,率兵戍邊備胡。胡亥誅殺扶蘇、蒙恬時,派王離接管了長城兵團。秦末戰爭時,王離率兵南下協助章邯擊滅趙國,結果被項羽擊破,王離被俘虜後處死。王離應該有子女,秦亡後必然隱姓埋名以求生存,不敢再以帝國功勳之後到處活動。


大秦鐵鷹劍士


在司馬遷的《史記》當中,王翦與白起一同寫進了列傳當中,可見王翦的功勞可以與白起媲美。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少年時就喜歡軍事,後來侍奉秦始皇。公元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不僅攻陷了它,還一連攻下了九座城邑。公元前229年,王翦率兵攻打趙國,一年多就攻取了趙國,趙王投降。

第二年,燕國派荊軻到秦國刺殺秦王,秦王盛怒之下,派王翦攻打燕國。燕王喜逃往遼東,王翦終於平定了燕國國都薊城凱旋而歸。秦王派王翦的兒子王賁攻擊楚國,楚兵戰敗。秦軍掉過頭來進攻魏國,魏王投降,秦軍最後平定了魏國。秦始皇滅掉了韓、趙、魏三國,趕跑了燕王喜,同時多次擊敗楚軍。

秦軍將領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帶著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後打敗燕軍捉住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賢能勇敢。於是派李信和蒙恬率兵20萬向南進發攻打楚國,王翦回到家鄉頻陽養老。後來李信的軍隊被楚軍打敗回到了秦國,秦王嬴政,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請王翦出馬。

王翦提出索要60萬兵馬,嬴政滿口答應了他,為了不引起嬴政的猜忌,王翦給嬴政要了很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王翦抵達函谷關,接連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目的是為子孫們置家產來表明自己出徵的堅定意志,這樣就打消了嬴政心中的疑慮。

王翦到達楚國,就構築堅固的營壘採取守勢,不肯出兵交戰。楚軍多次挑戰,王翦始終堅守不出。楚軍見屢次挑戰,秦軍不肯應戰,就領兵向東去了。王翦趁機領兵追擊他們,派精銳士卒強擊他們,大敗楚軍,不久斬殺了楚國大將項燕,俘虜了楚王負芻,並滅了楚國。秦軍乘勢討伐百越國王,而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也平定了燕國和齊國各地。

公元前221年,秦國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王翦和蒙將軍立的戰功最大,美名流傳至後世。秦二世時,王翦和其子王賁都已過世,蒙恬因受人誣陷而被誅殺。陳勝起義反抗秦朝時,秦二世胡亥派王翦的孫子王離攻打趙國,把趙歇和張耳圍困在鉅鹿城。有人說,王離是名將,據說做將領的世家第三代必定要打敗仗。且王離祖上殺人太多,後代會受到懲罰,會吃敗仗。過了不久,項羽援助趙國,攻打秦軍,果然俘虜了王離,王離的軍隊也就投降了諸侯軍。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秦二世即位時,王翦和王賁都已經過世了。只有王翦的孫子王離還在,大澤鄉起義以後,秦二世曾派王離趙歇和張耳圍困在鉅鹿城,後來王離被項羽打敗了。在《史記·項羽本紀》當中記載:鉅鹿之戰時,項羽殺掉了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不降楚,引火自焚而亡。此後,王離就消失在了史書當中,有可能在俘虜以後被項羽殺了。

在鉅鹿之戰以後,項羽對秦朝的三個降將都封王了,章邯被封為雍王、司馬欣被封為塞王、董翳被封為翟王,三人獲得了關中之地。而王離並沒有出現,按照王離的威望,如果還活著,封王封侯是沒有問題的,從史書的記載來看,王離應該被殺了。

在山東琅琊王氏的族譜當中記載,秦國滅亡以後,王離的後人出走避難,王離長子王元的曾孫王吉,在西漢宣帝時官至博士諫大夫,王吉之子王駿為御史大夫,王吉之孫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在東晉時期琅琊王氏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比如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這些人都是王翦的後代。有人通過統計,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可見王翦的後人不一般啊。


謀士說


秦朝名將王翦,對秦朝的統一立下不朽功勳,然而,秦朝二世而亡,王翦的後人必然也無法獨善其身。  

那麼,王翦的後人到底命運如何呢?  

王翦卒於哪一年,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公元前224年,王翦統率秦朝幾乎全部主力部隊,出征伐楚,然而,足足有一年時間,王翦都在楚國國境堅壁不出,每天的糧草消耗可謂驚人。

士兵們實在無聊,除了日常訓練和吃喝拉撒,每天就以比賽'投石作為娛樂。  

楚軍在那裡乾等著,主動來打吧,打不過秦軍,趕不跑秦軍,只能眼睜睜看著秦軍按照他們的奇怪節奏進行這場滅國級別的戰爭。  

終於,等待了一年的楚軍按捺不住,開始四處調動,並且防備鬆懈,就在這時,王翦抓住戰機,大舉出擊,攻破了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 

曾經大敗秦朝名將李信,挽救楚國於水火的楚國大將項燕,敗退到蘄南(今安徽宿縣東,又說今湖北蘄春西北),立昌平君為楚王。  

第二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繼續追擊楚軍,項燕被王翦團團包圍,憤而自殺,楚國就此敗亡。  

項燕,就是未來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  

自此,王翦在歷史舞臺上就消失了,應該是死於滅楚後不久。  

王翦有一個兒子——王賁,也是一代名將,他曾經水淹大梁,滅亡魏國;又掃平了齊國,佔領齊國國都臨淄,最厲害的是,他還和自己的父親王翦聯手,滅亡了燕國。  

王賁因為軍功,被封為通武侯,公元前219年前後,王賁跟隨秦始皇東巡琅琊,他當時肯定想不到,王家的後人竟然能夠成為未來名著天下的琅琊王氏的始祖。

王賁的結局不清楚,應該是得天年而死,算是善終,滅亡六國後,再未見到他重登戰爭舞臺。

王翦的孫子王離,繼承其父王賁的遺志,也是秦朝大將,曾經率兵戍邊防備匈奴,當初扶蘇被秦始皇派到邊境,跟著主帥蒙恬一起戍邊,副將就是王離。  

蒙恬被趙高和李斯聯手陷害,解除兵權移交給了王離,隨後,蒙恬蒙毅兄弟被處決,王離指揮著這支大秦帝國的精銳之師。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倉促應對的秦朝在章邯的帶領下,依靠驪山的刑徒組成的臨時軍隊,把周章的義軍驅除出漢中,並陸續擊破各路義軍。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7年),打響反秦起義第一槍的陳勝被殺,在定陶戰役中,章邯大破楚軍,楚軍主帥——項羽的伯父,項燕的兒子項梁戰死。 

定陶戰役之後的一個月,楚懷王派遣宋義和項羽救援趙國。  

此時秦朝和項羽楚軍的軍力對比如下:項羽楚軍五萬人,王離及副將蘇角、涉間這時已經率領戍邊的秦朝主力趕到,會同章邯的部隊,一共有四十萬秦軍。  

各路諸侯人數約三十萬,但他們在最關鍵的鉅鹿戰役中選擇了圍觀,後來王離的秦軍主力潰退時,這些諸侯軍落井下石,痛打王離的秦軍落水狗。  

王離當時率領的秦軍有二十萬之眾,但他沒有保護好運糧甬道,導致軍隊缺糧,士氣極其低落,同時,章邯軍以及蘇角軍被項羽擊潰,章邯撤退,從此,王離軍隊背後支援力量喪失殆盡。  王離和涉間的長城軍團被項羽連續擊敗九次,項羽更是身先士卒,不斷拿下超神戰績,王離與涉間部隊終於大敗。  

秦將蘇角陣亡,涉間拒絕投降,自焚而死,王離投降,但仍不免被項羽殺害。  

王翦的曾孫有兩人:王元和王威。  
這兩個人可不得了。  

王離長子王元,為了躲避秦朝戰亂,帶著家族遷居琅琊(今山東臨沂),就此成為琅琊王氏的始祖。

琅琊王氏在東晉時,達到了權力頂峰,被稱為“第一望族”,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形容貼切,整個東晉和南朝歷史上,琅琊王氏出現過九位皇后,七位駙馬,還出現一位北朝的妃嬪。

侯景之亂時,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聯合起來,拒絕侯景聯姻的請求,遭到侯景的報復性大屠殺,琅琊王氏一蹶不振,從此對政局再無影響力。  

縱觀整個唐朝,琅琊王氏只有四個人官職丞相(好吧,其實也不少了),五代時期,琅琊王氏沒有一個人被史書立傳,從此凋零。  

王元的弟弟王威,則是躲避戰亂到了太原郡,並在這裡發展為望族,太原王氏從魏晉到唐朝,都是非常顯赫,比較有名的人物有唐朝的大詩人王維,至於歷代當官當到太守的,那簡直數不過來了。  

可以說,王翦家族的發展還是很不錯的,正所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我見青史多嫵媚


秦國大將王翦在公元前224年帶領秦國60萬軍隊一舉滅掉了楚國的有生力量,逼得楚國大將軍項燕自刎(說到歷史上的大將軍一般都是以自刎為妥,這樣可以彰顯大將軍的氣度,大將軍高敖與不凡,其實到了軍隊兵敗無助,混亂奔逃的時候,哪裡還有什麼死的講究,死的尊嚴,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是楚人後來的自我意識而已,楚南公就是這一意識的倡導者,耿耿於懷者。)這一仗直接宣告了楚國的滅亡,秦國的統一大業又往前大大的前進了一步。

在剛愎自用的秦王嬴政面前老將軍王翦活的相當明白,當自己率領秦國主力軍隊奔向楚國戰場的時候,他為了不被秦王懷疑,就向送行的秦王張嘴索要良田美宅、園林池苑。這一策略非常奏效,當秦國兼併了諸侯國,統一了天下後,由於王翦功勞最多,秦王重用王翦家族,名聲流傳後世。

歷史記載王翦家族三代為將,王翦的兒子王賁曾經平定了燕國與齊國。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王翦父子都已經死了,只有王翦的孫子王離帶領秦國的長城軍團圍攻趙國,被項羽打敗做了俘虜。歷史上有了三世為將,殺伐為惡,其後不祥的徵兆與說法。

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在當時不愧為秦國的元老將軍,秦始皇尊其為師,可見王翦的個人能力與秦國的戰略支柱之依靠。他的王氏家族在秦國可以尊貴享有盛名與地位。可以說他的家族與秦國的興衰榮辱一起而來,一起而去,與國為伍,飛蛾撲火,因為這樣的國是趙高把持秦二世昏庸無能的國,他們的結局不也是應該的嗎!


楊柳青青春之聲


王翦家族到了第四代,就無歷史記載了。

(1)王翦和兒子王賁。

這父子倆是秦朝的大將軍,王翦深知政治上的功成身退之道,在幫助秦始皇立下極大的功勞之後,主動歸隱,最後善終。

王賁也深得秦始皇器重,為秦朝大將,被封為通武侯,歷史無記載他最後怎麼死的,應該是善終。

(2)王翦的孫子王離。

王離被秦始皇封為武成侯,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羽俘虜,並無記載他如何死的,推測他大概率被項羽所殺。

(4)王翦的曾孫王元,王威。

王離戰敗之後,其家人害怕被胡亥之罪,於是分頭而逃,他的兒子王元王威都留下了後代。

據說王元是琅琊王氏的祖先,其後人有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等;

王威是太原王氏的祖先,也出過許多知名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