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为秦始皇灭楚,逼死项羽祖父项燕,秦朝灭亡后其家族命运如何?

鄺小希


情商最高的武将

讲实话,武将尤其是名将在政治场上的少有全身而退的,毕竟武将素算得上是高危职业,干的不好打了败仗可能会受到军法处置,干的太好怕是会功高震主引起皇帝猜忌。

尤其是名将,像李牧和白起都是死于非命,廉颇暮年被冷落郁郁而终,乐羊忍痛吃了自己儿子表忠心反而被魏文侯猜忌......

这样的事情不计其数。

但是王翦不同,本身也是功绩斐然,使用反间计击杀李牧,破邯郸;灭燕收楚,也是处在秦国权利中心的关键人物,在这种高光之下不仅没有被吞噬反而急流勇退,功成身就。

不仅自己善终而且子孙后代也是贤才辈出,权势显赫。

王翦是怎么解除秦始皇的戒心的呢

王翦对待权力是很冷静的,理智的,不会被权力驾驭,也会防范被人的流言蜚语,当然白起已经给他做了反面教材。

王翦的隐忍和谋算表现在秦王重用李信的事件上。

话说,秦始皇在策划灭楚的项目,正愁秦国没有青年将领出来担当的时候,年轻气盛李信引起嬴政注意,李信好歹也是帮他灭了仇人燕太子丹的人,正好培养培养李信,把李信列入主将候选名单,在问及李信需要多少兵马的时候,李信气盛,一拍胸脯,“二十万人足矣!”

但是老将王翦一贯稳重,认为应该调取更多人,对皇帝讲:“非六十五万人不可。”

秦始皇一听,认为王翦垂垂老矣,便说道:“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面对皇帝的质疑和嘲讽,王翦没有辩解也没有怄气,反而认为到了自己告老还乡的时候了,便向皇帝请辞。

这是王翦聪明的地方,明确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该什么时候退出。

再说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和蒙恬合作很快大破楚军,首战告捷,捷报传到中央,皇帝也是很高兴。

但是年前人毕竟好大喜功,忽视敌人的实力,正在高兴的李信没有想到被打散楚军会在短时间集结精锐力量进行反击,在李信接连告捷的时候,一直跟随在秦军身后的楚军主力部队趁其高兴松懈的时候,如同猛兽般的冲击而来,打的秦军猝不及防,防线练练被破,很快李信败下阵来。

这时候秦始皇不得已放下身段去请王翦出山,皇帝好说歹说,软磨硬泡,王翦虽然心中得意啦但是还不能表现出来,还跟皇帝推辞:“老臣疲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既然当初秦始皇嘲笑自己老迈怯懦,王翦干脆就承认的确不中用了,请秦始皇另请高明。

逼得皇帝没办法,只能硬逼王翦上场,你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给我上。

王翦披甲上阵,顺带提出自己的条件:“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就是要用我必须得拿60万人给我。吃过亏的皇帝自然答应。

但是在出征之前,王翦怕皇帝对自己不信任,起疑心,便对皇帝提出要求,要皇帝赐给自己美田宅园池,美其名曰给自己的后代积累财富,实则让皇帝认为自己是个贪财之人,解除皇帝的戒心。

如此,王翦也留给当权者一个权柄,让皇帝抓住自己贪财的小尾巴,也使皇帝心安。

正是自己这种自我暴露欲望的做法让皇帝认为钱财便可满足王翦,不必担心他会乱政,也赢得了皇帝的信任。

后人

王翦退休后也凭借皇帝赏赐田地美池富甲一方,儿子和孙子也可以凭借老爹的名气和自身的能力跻身大将之列,攻城略地,不过他的孙子王离运势不好,在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被项羽逮住杀了。

不过王翦后人眼看大秦将亡,很聪明的原离是非,在适宜的时机在出来创业。其中最强大的后人当属琅琊王氏,能人辈出。

琅琊王氏在东晋时,达到了权力顶峰,被称为“第一望族”,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王是琅琊王氏,马是司马氏,正是在王氏的支持下,司马家族才能撑得住晋朝风云,整个东晋和南朝历史上,琅琊王氏出现过九位皇后,七位驸马,还出现一位北朝的妃嫔。

琅琊王氏势力绵延300年不衰,这其中相必有先辈的政治智慧。

先说这么多,没说全,下次在讲!

谢谢大家!


书雄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一生的主要成就就是帮助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而王翦也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他懂得功高震主的危害。因此,当王翦帮助秦始皇消灭六国以后,他就功成身退了。

只是很可惜,秦朝二世而亡,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瓜分了秦王朝的土地。那么作为秦始皇时期,最举足轻重的王翦的家族,其命运又如何呢?

王翦

同为秦国的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和王翦的结局就相差甚远了。白起替秦昭襄王打赢长平之战,重创了赵国,歼灭了其余六国大部分的有生力量,但是其结局却是被秦昭襄王以剑赐死。

而同样是灭了六国,有着不世之功的王翦,他的结局就是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究其根本,是因为王翦在讨伐楚国之前不断地向秦王讨要良田美宅,打消了秦王的疑虑。而在其消灭了楚国以后,无论秦王说什么他都要隐退。这才使得他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结局。

这就是王翦的求生之道。

王贲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在去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进程中,他亦是功高盖世。

灭魏之战中,王贲率领秦军进攻魏国。王贲引黄河之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使得大梁城墙坍塌。魏王见大势已去,请求投降,魏国灭亡。

灭燕之战中,王贲同李信一起攻打燕国的辽东,俘获了燕王喜,燕国灭亡。同年,王贲在代地清剿了赵国残余势力,赵国彻底灭亡。

灭齐之战中,王贲与李信率领秦军,攻打齐国,齐王认为秦军强大,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在灭燕、灭齐、灭魏的过程中,王贲都曾参与,他也因此被秦始皇封为通武侯。也许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王贲同王翦一样,都选择了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王离

王离是王贲的儿子,正式出现在秦二世时期。秦二世时期,赵高掌权,祸害忠良,诛杀蒙恬、蒙毅两兄弟,并将蒙恬的蒙家军转交给王离带领,王离也因此得到重用。

随后,秦二世在赵高的蛊惑下,越加的残暴,致使秦朝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以陈胜吴广起义为开端,各地纷纷响应,推翻暴秦。

面对这种情况,掌管了数十万大军的王离自然就成为了抗击起义军的主力。在章邯击溃了项梁的部队以后,便将目光放在了当时的赵国。于是,章邯便和王离一起率兵攻打赵国。

也就是这一战,压垮了秦王朝,加速了秦王朝的瓦解,史称“巨鹿之战”。

在巨鹿之战中,王离负责围攻赵国,章邯负责护送粮草。项羽以破釜沉舟之计,激发了楚军的潜力,阻隔了王离军的粮草通道,使得王离军陷入了窘境。

王离军被断了粮草以后,斗志全无,被项羽一举歼灭,王离也被项羽所擒获。

在此后的史料中,便再无王离此人的身影,应该是被项羽诛杀了,毕竟王翦就是覆灭楚国的罪魁祸首。

结束语

在王离死后,与秦朝息息相关的王氏家族就算是彻底的灭亡了。尽管王离还有诸如王元,王威等后人,但是我想这已经算是另一个家族了。


品茗论史


王翦的儿子是王贲、王贲的儿子是王离,王离的儿子是谁不知道。王翦、王贲父子先于秦始皇死,故王离受到秦始皇的重用,王离受封武城侯,继其父任上将军,率兵戍边备胡。胡亥诛杀扶苏、蒙恬时,派王离接管了长城兵团。秦末战争时,王离率兵南下协助章邯击灭赵国,结果被项羽击破,王离被俘虏后处死。王离应该有子女,秦亡后必然隐姓埋名以求生存,不敢再以帝国功勋之后到处活动。


大秦铁鹰剑士


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王翦与白起一同写进了列传当中,可见王翦的功劳可以与白起媲美。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少年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攻下了九座城邑。公元前229年,王翦率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

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秦王盛怒之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国都蓟城凯旋而归。秦王派王翦的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秦军掉过头来进攻魏国,魏王投降,秦军最后平定了魏国。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击败楚军。

秦军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住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兵20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王翦回到家乡频阳养老。后来李信的军队被楚军打败回到了秦国,秦王嬴政,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请王翦出马。

王翦提出索要60万兵马,嬴政满口答应了他,为了不引起嬴政的猜忌,王翦给嬴政要了很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王翦抵达函谷关,接连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目的是为子孙们置家产来表明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这样就打消了嬴政心中的疑虑。

王翦到达楚国,就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多次挑战,王翦始终坚守不出。楚军见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领兵追击他们,派精锐士卒强击他们,大败楚军,不久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俘虏了楚王负刍,并灭了楚国。秦军乘势讨伐百越国王,而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也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公元前221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翦和蒙将军立的战功最大,美名流传至后世。秦二世时,王翦和其子王贲都已过世,蒙恬因受人诬陷而被诛杀。陈胜起义反抗秦朝时,秦二世胡亥派王翦的孙子王离攻打赵国,把赵歇和张耳围困在巨鹿城。有人说,王离是名将,据说做将领的世家第三代必定要打败仗。且王离祖上杀人太多,后代会受到惩罚,会吃败仗。过了不久,项羽援助赵国,攻打秦军,果然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军队也就投降了诸侯军。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秦二世即位时,王翦和王贲都已经过世了。只有王翦的孙子王离还在,大泽乡起义以后,秦二世曾派王离赵歇和张耳围困在巨鹿城,后来王离被项羽打败了。在《史记·项羽本纪》当中记载:巨鹿之战时,项羽杀掉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降楚,引火自焚而亡。此后,王离就消失在了史书当中,有可能在俘虏以后被项羽杀了。

在巨鹿之战以后,项羽对秦朝的三个降将都封王了,章邯被封为雍王、司马欣被封为塞王、董翳被封为翟王,三人获得了关中之地。而王离并没有出现,按照王离的威望,如果还活着,封王封侯是没有问题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王离应该被杀了。

在山东琅琊王氏的族谱当中记载,秦国灭亡以后,王离的后人出走避难,王离长子王元的曾孙王吉,在西汉宣帝时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在东晋时期琅琊王氏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比如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这些人都是王翦的后代。有人通过统计,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可见王翦的后人不一般啊。


谋士说


秦朝名将王翦,对秦朝的统一立下不朽功勋,然而,秦朝二世而亡,王翦的后人必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那么,王翦的后人到底命运如何呢?  

王翦卒于哪一年,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公元前224年,王翦统率秦朝几乎全部主力部队,出征伐楚,然而,足足有一年时间,王翦都在楚国国境坚壁不出,每天的粮草消耗可谓惊人。

士兵们实在无聊,除了日常训练和吃喝拉撒,每天就以比赛'投石作为娱乐。  

楚军在那里干等着,主动来打吧,打不过秦军,赶不跑秦军,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军按照他们的奇怪节奏进行这场灭国级别的战争。  

终于,等待了一年的楚军按捺不住,开始四处调动,并且防备松懈,就在这时,王翦抓住战机,大举出击,攻破了楚国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 

曾经大败秦朝名将李信,挽救楚国于水火的楚国大将项燕,败退到蕲南(今安徽宿县东,又说今湖北蕲春西北),立昌平君为楚王。  

第二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继续追击楚军,项燕被王翦团团包围,愤而自杀,楚国就此败亡。  

项燕,就是未来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  

自此,王翦在历史舞台上就消失了,应该是死于灭楚后不久。  

王翦有一个儿子——王贲,也是一代名将,他曾经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又扫平了齐国,占领齐国国都临淄,最厉害的是,他还和自己的父亲王翦联手,灭亡了燕国。  

王贲因为军功,被封为通武侯,公元前219年前后,王贲跟随秦始皇东巡琅琊,他当时肯定想不到,王家的后人竟然能够成为未来名著天下的琅琊王氏的始祖。

王贲的结局不清楚,应该是得天年而死,算是善终,灭亡六国后,再未见到他重登战争舞台。

王翦的孙子王离,继承其父王贲的遗志,也是秦朝大将,曾经率兵戍边防备匈奴,当初扶苏被秦始皇派到边境,跟着主帅蒙恬一起戍边,副将就是王离。  

蒙恬被赵高和李斯联手陷害,解除兵权移交给了王离,随后,蒙恬蒙毅兄弟被处决,王离指挥着这支大秦帝国的精锐之师。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仓促应对的秦朝在章邯的带领下,依靠骊山的刑徒组成的临时军队,把周章的义军驱除出汉中,并陆续击破各路义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7年),打响反秦起义第一枪的陈胜被杀,在定陶战役中,章邯大破楚军,楚军主帅——项羽的伯父,项燕的儿子项梁战死。 

定陶战役之后的一个月,楚怀王派遣宋义和项羽救援赵国。  

此时秦朝和项羽楚军的军力对比如下:项羽楚军五万人,王离及副将苏角、涉间这时已经率领戍边的秦朝主力赶到,会同章邯的部队,一共有四十万秦军。  

各路诸侯人数约三十万,但他们在最关键的巨鹿战役中选择了围观,后来王离的秦军主力溃退时,这些诸侯军落井下石,痛打王离的秦军落水狗。  

王离当时率领的秦军有二十万之众,但他没有保护好运粮甬道,导致军队缺粮,士气极其低落,同时,章邯军以及苏角军被项羽击溃,章邯撤退,从此,王离军队背后支援力量丧失殆尽。  王离和涉间的长城军团被项羽连续击败九次,项羽更是身先士卒,不断拿下超神战绩,王离与涉间部队终于大败。  

秦将苏角阵亡,涉间拒绝投降,自焚而死,王离投降,但仍不免被项羽杀害。  

王翦的曾孙有两人:王元和王威。  
这两个人可不得了。  

王离长子王元,为了躲避秦朝战乱,带着家族迁居琅琊(今山东临沂),就此成为琅琊王氏的始祖。

琅琊王氏在东晋时,达到了权力顶峰,被称为“第一望族”,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形容贴切,整个东晋和南朝历史上,琅琊王氏出现过九位皇后,七位驸马,还出现一位北朝的妃嫔。

侯景之乱时,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联合起来,拒绝侯景联姻的请求,遭到侯景的报复性大屠杀,琅琊王氏一蹶不振,从此对政局再无影响力。  

纵观整个唐朝,琅琊王氏只有四个人官职丞相(好吧,其实也不少了),五代时期,琅琊王氏没有一个人被史书立传,从此凋零。  

王元的弟弟王威,则是躲避战乱到了太原郡,并在这里发展为望族,太原王氏从魏晋到唐朝,都是非常显赫,比较有名的人物有唐朝的大诗人王维,至于历代当官当到太守的,那简直数不过来了。  

可以说,王翦家族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正所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见青史多妩媚


秦国大将王翦在公元前224年带领秦国60万军队一举灭掉了楚国的有生力量,逼得楚国大将军项燕自刎(说到历史上的大将军一般都是以自刎为妥,这样可以彰显大将军的气度,大将军高敖与不凡,其实到了军队兵败无助,混乱奔逃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死的讲究,死的尊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是楚人后来的自我意识而已,楚南公就是这一意识的倡导者,耿耿于怀者。)这一仗直接宣告了楚国的灭亡,秦国的统一大业又往前大大的前进了一步。

在刚愎自用的秦王嬴政面前老将军王翦活的相当明白,当自己率领秦国主力军队奔向楚国战场的时候,他为了不被秦王怀疑,就向送行的秦王张嘴索要良田美宅、园林池苑。这一策略非常奏效,当秦国兼并了诸侯国,统一了天下后,由于王翦功劳最多,秦王重用王翦家族,名声流传后世。

历史记载王翦家族三代为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曾经平定了燕国与齐国。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王翦父子都已经死了,只有王翦的孙子王离带领秦国的长城军团围攻赵国,被项羽打败做了俘虏。历史上有了三世为将,杀伐为恶,其后不祥的征兆与说法。

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在当时不愧为秦国的元老将军,秦始皇尊其为师,可见王翦的个人能力与秦国的战略支柱之依靠。他的王氏家族在秦国可以尊贵享有盛名与地位。可以说他的家族与秦国的兴衰荣辱一起而来,一起而去,与国为伍,飞蛾扑火,因为这样的国是赵高把持秦二世昏庸无能的国,他们的结局不也是应该的吗!


杨柳青青春之声


王翦家族到了第四代,就无历史记载了。

(1)王翦和儿子王贲。

这父子俩是秦朝的大将军,王翦深知政治上的功成身退之道,在帮助秦始皇立下极大的功劳之后,主动归隐,最后善终。

王贲也深得秦始皇器重,为秦朝大将,被封为通武侯,历史无记载他最后怎么死的,应该是善终。

(2)王翦的孙子王离。

王离被秦始皇封为武成侯,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俘虏,并无记载他如何死的,推测他大概率被项羽所杀。

(4)王翦的曾孙王元,王威。

王离战败之后,其家人害怕被胡亥之罪,于是分头而逃,他的儿子王元王威都留下了后代。

据说王元是琅琊王氏的祖先,其后人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

王威是太原王氏的祖先,也出过许多知名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