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魔不成活,刑场上的医家王清任

清代医家王清任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便是《医林改错》,他幼年习武,受祖上行医影响,20岁弃武习医,30多岁乃成京师名医。

王清任一生阅览大量医书,认为“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


不疯魔不成活,刑场上的医家王清任

王清任画像


了解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理论并非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之上,我们常说的阴阳、五行、脏腑、经脉、三焦、命门等,无法精准地在人体给予定位,由此中医才与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走上了全然不同的道路。

王在当时的整个中医大环境里,中医解剖学的领域是一片空白,加之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不能容忍尸体解剖的存在,故受限于此,他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即使不被当时所认可,他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知精神,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漫长解剖研究活动。

刑场、乱葬岗是王清任解剖研究的场所,16世纪欧洲最著名的解剖学家维萨里,进行解剖的对象也是监狱的死刑犯。

王在行医途中,偶遇大疫,他也会冒着被感染致死的风险,一连几天几夜,对照几十具尸体进行解剖研究,就是为了解除他对古书上写的“小儿脏腑,成而未全”的疑惑,终于经多次比对,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


不疯魔不成活,刑场上的医家王清任

清代行刑图


从解剖学的贡献方面来说,《医林改错》订正了古代解剖学的许多谬误,王清任对于脑的认识也与近现代研究相符,“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也正确认识了人体腔由隔膜分为胸腹两腔、肝有四叶,胆附于肝第二叶,纠正了古代肝有七叶的错误认识,除此之外,对胰脏、胆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的描述亦符合实际。

所以《医林改错》之所以为“改错”,就是因为王清任在实际考察人体脏腑结构后,对古代解剖认识的一个改错,因为古代对解剖脏腑的结构、大小、重量的记录并不准确,由此,他认为许多医家的著书也漏洞百出。另一个方面是王清任阐述了对于人体气血的深刻认识,基于他的中医理论基础和解剖学研究,他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之源,也是致病因素,即无论外感内伤疾病,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


不疯魔不成活,刑场上的医家王清任


他的“瘀血说”,瘀血是因为气虚而无法推动造成的,所以血瘀证皆属于虚中夹实。基于他的活血化瘀理论,开创了许多新方,如“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在临床中都取得极好的疗效。

但王清任的解剖学研究是不被中医理论体系所接纳的,他的解剖学研究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而中医理论体系重“象”而轻“形”,重机能而轻形态,所以中医学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解释从来就不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中医所说的气血精津液、经络脏腑就不属于解剖学范畴。中医的脏腑不等于西医的脏器,中医的经络也并非是西医的血管神经。


不疯魔不成活,刑场上的医家王清任

中医药现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对于这位“叛逆”的医家,我们还是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他有一颗求知若渴的赤子之心。毕竟在纲常礼教束缚人们的时候,他勇敢地冲破樊篱,成为近代解剖研究的第一人,这不仅弥补了中国解剖研究的空白,也为近代科学研究开创新的方向。

中医药的现代科学实证研究,也正是沿着王清任想要走的路继续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