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国之四川:梓潼县。

梓潼县地名由来

梓潼之名,源于夏商。《广博物志》卷四十载,梓潼原名尼陈山,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而陈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夏禹欲造独木舟,知尼陈山有梓木,径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梓树不伏,化为童子,禹责而伐之,先民以梓树为童子所化,即改尼陈山为梓童山,因蛇水绕山,以水为表,故名梓潼,蛇水(今潼江)亦因此而名梓潼水。秦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灭蜀,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于此置县,名梓潼县。北宋王象之著《太平寰宇记》释梓潼之名时,引《华阳国志》云:“梓潼县,汉武帝元鼎元年置。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

地名看中国之四川:梓潼县。

梓潼县历史

春秋初期,梓潼为部落国。春秋后期(前556年),梓潼部落国为蜀国所灭。更元九年(前316年)秦灭蜀国。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在梓潼置县,隶属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在梓潼设广汉郡,下辖梓潼(郡治)、汁邡、涪、郪、甸氐道、阴平道等13县道。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分广汉郡之地,在梓潼置梓潼郡,分辖梓潼、剑阁(分梓潼县地设置)、涪县、白水等7县。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李雄领大军占领梓潼郡的涪城县,在涪城设梓潼郡,梓潼县仍置。梁天监四年(505年),北魏尚书刑峦入蜀,在梓潼设梓潼郡,隶属东益州(州治陕西略阳)。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在梓潼置潼州郡(又名潼川郡、东川郡),将县治迁至稷连改县名为安寿县,隶属益州大都督始州。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大司徒楊坚逼静帝退位,改国号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梓潼的潼州郡,并将安寿县治迁于梓潼,大业三年(607年)将安寿县还名梓潼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经嘉陵江战役后,进军梓潼,在县境内设置梓潼、百顷、重华3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隶属川陕省苏维埃政府。1949年12月20日梓潼解放,12月24日,贺龙司令员率18兵团司令部到达梓潼,组建梓潼县人民政府,任命司令部参谋秦其谷为县长,隶属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梓潼隶属于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解放初期梓潼县分为3区1镇18乡。1950年8月,为平衡行政辖区,将全县调整为4区1镇18乡。1953年1月,为解决梓潼、江油、剑阁3县之间行政辖区的花插分割问题,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梓潼县花插于江油境内的管辖区域重华(含新春、重兴)、文胜(今百胜)、青寿(今青林口、厚坝)、青龙(今马角、三郎庙)等4乡8场62村4609人,划入江油辖区,又将江油辖区的黎雅、金龙、龙凤、向阳(今白云)、仙鹅、双板、大安(今自强)、金天(今小垭)共8乡40村32241人划入梓潼县辖区。至此,全县行政区划共设4区1镇25乡。1953年8月21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剑阁县所辖第五区的仁和、宝石、大兴、文兴、观龙、二洞等6乡划入梓潼。全县成5区1镇34乡。

地名看中国之四川:梓潼县。

1955年精简行政机构,又与盐亭县、三台县调整边界花插行政村,剑阁县又将建兴、马迎2乡划入梓潼县,经绵阳专暑批准,全县共撤销8个乡和4个区的建制,仅保留仁和区,所辖各乡一律改制为乡人民委员会,全县共辖1区1镇27个乡的建制。1958年7月,为贯彻中共中央《把小型合作社适当合并为大社的意见》的指示,全县组建19个人民公社。1959年辖区过大的人民公社调整后,全县共为23个人民公社。1962年县人民委员会第四届十四次会议决定在全县组建6个县人民委员会的行政派出机构(即区公所)的建制,全县共设6区1镇33个人民公社。1984年,为贯彻将行政管理与农业企业管理分别设置的精神,33个人民公社一律改制为乡人民政府。1989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许州乡改制为许州镇。至此,全县共辖城关、许州2镇32乡。1992年,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决定撤区、并乡、建镇,经“撤、并、建”之后,全县共辖11镇11乡。1996年,为方便群众办事需要,对全县乡镇设置作了微调,全县共辖11镇和16个乡。以后又陆续恢复了一些乡的建制,至2005年,全县共辖11个镇和21个乡。2017年行政区划调整,对全县进行了调整,全县辖13个镇,19个乡。

2018年,梓潼县下辖18个镇、14个乡。辖文昌镇、长卿镇、许州镇、黎雅镇、白云镇、卧龙镇、观义镇、玛瑙镇、石牛镇、自强镇、仁和镇、双板镇、金龙镇、文兴镇、演武镇、仙峰镇、建兴乡、宝石乡。

2019年12月25日,撤销三泉乡、东石乡、交泰乡、马迎乡、二洞乡、大新镇、定远乡、马鸣镇、豢龙乡、石台乡、小垭乡、仙峰镇、宏仁乡、白云镇、仙鹅乡、双峰乡。

地名看中国之四川:梓潼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