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四)

技術 - 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四)

| 設計:李靜雯

整個系列文章將分成五篇文章,闡述宏觀、中觀、微觀三個部分:

* 分別在三層面上分析開源軟件出現的原因及動力問題

* 在中觀層面分析開源軟件對產業帶來的影響

* 在微觀層面分析開源軟件社區的組織特徵及生產方式

本篇將從微觀層面分析開源軟件社區的組織特徵及生產方式。

1 微觀層面

個體動機

在開源軟件發展之初, 商業組織的投入很少甚至沒有, 完全是靠 Richard Stallman 或者 linus Torvalds 這樣的個人在努力推動開源軟件艱難前行。

甚至在開源文化及商業化相當成熟之後,很多開源項目還是隻能依靠個人的力量在艱難維繫著。以 OpenSSL 項目 (互聯網中三分之二的網站會用到它) 為例, 到 2011 年底,其發展了 10 多年之後, 還只有一個專職人員, 每年 OpenSSL 基金會收到的捐款不超過 2000 美元, 簽署的合同收入不超過 100 萬美元, 除去負擔項目運轉的費用之後, 所剩無幾, 完全沒法負擔更多的工作人員. 只能靠核心人員 Stephen Henson 苦苦支撐,他自己也無法從項目中獲得豐厚的收入。

那麼在微觀層面, 是什麼動力在驅動 Stephen Henson 這樣的個人參與開源軟件的活動呢 ?

在 OSS 群體中存在相當顯著的異質性。群體中個體之間的差異表現在動機的差異、技術水平的差異、開發成本的差異和收益的差異等方面。這些方面的差異使得整個群體顯得較為複雜。但這些差異中最本質的差異在於開發成本的差異,開發成本的差異能夠解釋其它大部分方面的差異。通過分析以成本差異為標準所劃分的細分群體的行為,為清晰刻畫 OSS 的供給動機提供了可行。

兩個主要細分群體:

通過對個人參與 OSS 開發的成本,我們能夠清楚地將參與者分為兩個明顯的細分群體:高技術能力的開發者和低技術能力的開發者。這兩類群體在激勵動機上、在投入成本上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因而他們對於 OSS 自願貢獻的激勵機制也完全不同,最終體現在對於 OSS 供給的數量、質量上的差別。

第一類群體,即高技術能力的開發者,這類群體主要由 OSS 的創建人、OSS 項目組織中的核心開發者組成,是 OSS 項目的主要管理者和程序的主要編寫者。他們的數量在整個 OSS 參與者中只佔很小的部分。但他們對於 OSS 有決定性的貢獻。我們在後面稱這類群體為精英群體。精英群體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技術水平,因而,通過加入 OSS 群體進行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也不會僅僅因為獲得參與的感覺而加入 OSS 群體,因為他們本身就是 OSS 的創建者和主導者. 可推斷出他們加入 OSS 的主要動機,那就是:聲望的提高、發送能力信號、解決自己對於軟件的需求和政治信仰等。

第二類群體為低技術能力的開發者。這類群體佔了 OSS 參與者中的大多數,包括具備初步軟件知識的使用者、發現軟件中存在 bug 的問題報告者、嘗試提供部分源代碼的學習者等。我們稱這類群體為學習群體。學習群體由於技術能力的限制,也許投入的成本相當高,但也只能對程序的開發提供少量的貢獻。這些貢獻如此之小,以至於不能期望獲得什麼聲望,也不能期望因此而被商業軟件公司青睞。但是,這些成本的投入對個人能力的提高卻是必不可少的。軟件開發工作的學習曲線較為陡峭,只有靠不斷累積的投入才能使得個人的技能提高,使投入的成本逐漸降低,他們對 OSS 貢獻投入的過程就是技術水平提高的過程。因而,學習群體的參與動機和第一類群體有顯著的不同。學習群體的特徵入下:

  • 佔 OSS 群體中的大多數;
  • 技術水平低,單位投入成本較高,同時邊際投入成本隨著投入量的增加而下降;
  • 無法獲得直接收益和選擇性激勵帶來的收益;
  • 主要動機是獲得學習收益。

a. 總供給和兩類群體的演變:

精英群體和學習群體兩個群體的供給量的和就構成了 OSS 的總供給。其中,精英群體雖然人數少,但貢獻卻非常大,而學習群體人數雖然龐大,但貢獻小。但是,按照靜態的分析,開發者在達到了他們的參與 OSS 的目的之後,就不再進行自願的貢獻,因而總供給就應該停止了。如精英團隊的開發者通過參與 OSS 獲得了聲譽、工作的機會等之後,就應該歇手了;學習群體的開發者在掌握了足夠的技能之後也就不會再參與 OSS 的開發了。這顯然和事實相悖,主要的原因在於兩類群體一直在動態演變之中。

首先,由於計算機相關技術的廣泛應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程序員的隊伍中,因而儘管學習群體中已經達到從業技能水平的開發者脫離了這一群體,但有更多的新的學習者加入進來,所以學習群體的規模能夠得到不斷的補充和擴大。

其次,部分達到目的而脫離了學習群體的開發者會受到聲譽、能力信號發送等動機的激勵加入到精英群體中。由於學習群體規模的龐大,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加入到精英群體中,也足以支撐精英群體的規模不斷壯大。

b. 供給不足還是過量供給

從傳統的公共產品供給理論看來,由於正的外部性的存在,由私人供給的正常的公共產品總是低於最優的社會供給。那麼這種情形在 OSS 的供給中是否也一樣呢?

我們從對兩類細分群體的供給行為中看到,他們對 OSS 的供給不僅僅是從 OSS 作為公共產品的動機出發的,選擇性激勵和學習激勵使得他們有了額外的私人動機去增加對公共產品的供給,因而他們對公共產品的總供給必然大於傳統公共產品理論中的供給量。

另一方面,雖然在選擇性激勵和學習激勵的情況下,供給增加了,但由於 OSS 的開發者不是從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角度來決定他們的供給行為,因而他們的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和社會需要的最優供給水平沒有必然的關係,可能供給不足,也有可能供給過量。

所以,從長期看來,這兩類群體的規模都在不斷擴大之中,形成了 OSS 快速發展的基礎。

OSS 的供給不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的,不需要通過價格來實現供需的平衡。只要激勵的因素存在,OSS 的供給就會持續下去。我們通過對精英群體和學習群體供給變動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軟件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但隨著技術進步而導致的開發成本和學習成本的下降,以及群體規模的不斷擴大,OSS 的供給量必然會持續增加。

開源軟件的生產組織方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這樣的闡述:“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

開源是一種生產協作模式,在這個生產模式之上可以設計不同的商業模式。從經濟學角度講,開源帶來的突破主要體現在『商品供給側的交付效率』,通過開源軟件協作網絡可以更高效的生產軟件商品、交付軟件商品。

軟件產品傳統的生產組織方式和其他產品一樣主要有兩種:企業的組織方式和市場的組織方式。以企業方式組織的生產,利用企業的資源在企業內部完成,如微軟、甲骨文等公司的軟件開發。以市場契約的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在市場中通過相互契約完成,如程序的外包開發等。

選擇市場的組織方式還是企業的組織方式取決於組織成本和交易成本(使用價格機制)的比較。組織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變化將使得市場和企業的規模、結構發生改變。在近二十年中,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導致了信息成本和合作成本的大幅下降。

藉助互聯網再加上軟件產品的特殊性質, 使得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整個社會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完全無需物理接觸, 全部可以在線完成的人工產品。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論,這必然會催生出新的生產組織方式,以便能充分利用這些變化所產生的潛在利益。而這些新出現的組織方式結構可能是令人驚異的,也許是傳統的企業理論難以解釋的。

01 開源社區的生產是一種新組織形式

開源社區和企業組織方式的區別

開源社區群體的組織方式和企業的組織方式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雖然 Raymond 對 OSS 開發組織的描述很精彩,他對這種組織結構特徵的描述也是正確的,但他並沒有再深入下去分析 OSS 開發組織和企業組織、和市場組織到底有什麼本質的差異。

技術 - 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四)

a. 非層級組織

開源社區組織和企業組織的在結構上的一個重要不同之處是其不存在層級 (hierarchy) 結構。開源社區雖然存在類似項目的管理者的管理階層,但管理階層並不意味著存在層級結構,在 OSS 開發群體中並沒有層級結構中普遍存在的命令、指揮、監督體系,任何人不能夠命令其他人做任何事情,組織的運行主要依靠建立在簡單規則之上的個人自願和信任,是一種非常民主的組織形態。儘管有所謂的管理階層,但他們即沒有命令、指揮的權力、也沒有監督其他人的權力,只有控制信息和引導的權力。因而,OSS 開發群體中的管理階層和傳統企業組織中的管理階層並不是一個概念。所以,開放源代碼組織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層級結構。

b. 自我組織

企業是被組織的組織。企業的建立有明確的目標——獲得利潤,在這一目標下企業以強有力的控制手段將各種資源組織起來進行生產活動。而 OSS 開發群體和企業完全不同,是一個自我組織。OSS 開發群體自我組織的特徵體現在幾個方面:組織在沒有外界強制力的情況下自發形成;組織缺乏穩定性,沒有明確、固定的組織目標,發展不可預期,也沒有明確的組織邊界。

OSS 開發組織的形成實在沒有外部強制力的情況下實現的。最初的參與者為了開發出滿足自己使用需要的軟件或改進軟件的性能而自然聚集起來,在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些簡單的合作規則,並不斷吸引其他人參與進來。整個軟件的開發過程是在簡單的規則指導下,由參與者自願合作實現的,沒有任何強制性的指令、計劃。參與者自願領受任務,獨自完成任務,並可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得到其他參與者自願的幫助。

OSS 開發組織的目標中可以簡單歸納為開發出能夠更好滿足應用需求、質量更高的軟件。但這一目標是非常模糊的,因為需求是不斷產生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盡頭的。

另一方面,因為沒有如企業那樣的層級結構,所以組織中沒有強有力的管理階層,組織的發展也就沒有控制,更依賴於對軟件需求的演進。因而從單個項目的開發群體來看,組織的發展有比較多的不確定性。

c. 分佈式平行結構

OSS 開發群體是一個分佈式的結構組織。在組織中,每個參與者都是一個獨立的決策中心,他們不會得到上級的指令、計劃,而是根據自己蒐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決定自己的行動。同時,每個參與者也是一個獨立的行動中心,他的行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不會受到任何人的監督和控制。所以,即使在一個 OSS 開發項目中,也可能會存在多個的決策中心和行動中心。OSS 開發群體的分佈式結構決定了它也是一個平行的組織。在任何時點,都可以同時存在大量平行的決策中心和行動中心,這為軟件開發的並行工作創造了條件。由於多個決策和行動中心的存在,可以同時承擔若干個子任務。只要能夠將任務儘可能多地分解成並行的子任務,就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平行結構的優勢。OSS 開發組織的分佈式平行結構將其和企業區別開來,更像一個市場生產組織。

開源社區和市場組織方式的區別

OSS 開發群體也不同於市場的生產組織方式。

首先,在市場的生產組織過程中,私有產權是必要的前提,是交易能夠進行的基礎。而在 OSS 中,所有產品都是共有產權,由於不存在私有產權,因此也就不存在基於價格機制基礎上的交易行為。

其次,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二者也是不同的。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利用價格機制通過交易行為實現的。市場是在價格機制的基礎上,由各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通過交易,將資源從使用效用較低的所有者手中轉移到使用效用較高的所有者手中,從而實現資源的流動和配置。而在 OSS 組織中,生產資源都是無形資源,不存在消費的競爭性,所以資源可以共享。而參與者的人力資源的配置則是參與者根據其本人對使用效率情況的判斷自願投入的。

再次, 從合作實現的方式來看,兩者也不同。市場中的生產是將生產分解成若干個部分,由互相獨立的不同市場主體分別完成。各主體之間通過契約合同的方式進行相互的約束和合作。而 OSS 組織中的生產也是將工作分解成若干部分,由相互獨立的參與者完成。這點和市場有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各主體之間的不存在相互約束,合作是在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在契約基礎之上實現的。

從合作的成本來看,OSS 開發組織更接近於企業內部的合作,而低於市場組織。在合作過程中,OSS 開發組織各參與者之間不需要契約約束,信息在組織中共享開放,參與者獲得信息的成本和企業內部相似,所以合作的成本要低於市場。

因此,總的看來,雖然 OSS 開發組織和市場在生產過程中有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的區別也是明顯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 OSS 開發組織也不是一種市場組織。

和一般虛擬組織的區別

雖然 OSS 開發組織具備虛擬組織的三個主要特徵,即存在組織成員能共享的利益或目標、在空間上分散、應用信息和通信技術進行相互溝通和管理,但是還是和現在已有的其它虛擬組織具有明顯的區別。

第一個是組織邊界的差異。一般的虛擬組織儘管也具有柔性的組織結構,組織成員不固定,組織可以根據特定的項目或利益目標隨時調整,但它們一般在項目合作期間基本都是固定的,有明顯的邊界,能夠明確地區分出哪些是組織內的成員,哪些不是。另外,加入這些虛擬組織也具有一定的門檻,新加入者一般需要得到其它已經加入者的認可。而在 OSS 開發組織中則不一樣,它沒有明顯的組織邊界,成員的流動性更大。

第二個是組織規模的差異。和一般的虛擬企業相比,OSS 開發組織的規模更大。OSS 開放組織中由於激勵問題得到了解決,在採取共有產權制度的情況下能使組織的規模無限擴大,其成員數以百萬、遍佈全世界,完全脫離區域的限制。而一般的虛擬組織則會隨著組織規模的增大將會遇到搭便車困境,其規模擴張有限。

第三個是組織複雜程度的差異。一般的虛擬組織組織成員數量有限,合作也往往以某一個方面為主,如信息的共享等。因此這決定了它們內部成員之間的關係還是相對簡單的,在協調方面容易實現。但在 OSS 開發組織中,成員數量規模巨大,成員之間的合作涉及了數十萬個同時進行的項目,成員之間不存在任何固定的關係,隨時在變化。Raymond 將這種複雜的關係以“一個巨大的、有各種不同議程和方法的亂哄哄的集市”來形容,這表明 OSS 開發組織的複雜程度遠遠不是一般虛擬組織能夠相提並論的。

OSS是自組分佈式的生產組織

通過以上的分析,得到的結論是,OSS 開發組織是一種既不同於企業,又不同於市場的生產組織。雖然它具有虛擬組織的基本特點,但又和一般的虛擬組織有著顯著的差異。為了和一般的虛擬組織相區別,我們在這裡將這種新的生產組織方式稱為自組分佈式的生產組織。從自我組織和分佈式的特點來說,這種組織更接近於市場,但不以交易方式實現生產合作的特點又和企業相似。可以認為這種組織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情況下出現的一種介於企業和市場之間的一種中間組織形態。

02 開源社區生產組織方式的競爭優勢

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中,OSS 開發組織具備了能夠和傳統企業方式展開競爭的優勢,並能夠將這些優勢保持並逐步擴大。這是 OSS 生產組織方式形成的根本原因。那麼在目前的信息技術環境中,OSS 開發組織具備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a. 創新能力

傳統理論認為,企業組織是產品開發和創新的中心。因為只有企業這樣的組織才有機會將其開發和創新的產品銷售給所有的用戶,而個人創新者只能期望從自己對產品的使用中受益。另外,只有企業具備將產品廣泛推廣並給予後續支持、服務的能力。因而,企業才是合乎邏輯的產品開發者和創新者。然而以企業方式實現產品創新不僅存在這時間上滯後的問題,更嚴重的問題是由於需要使用者和企業之間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饋,必然會產生信息的損耗,削弱了創新的基礎。所以,最優的產品創新應當是由使用者自己來完成。但在傳統的產品和技術環境下,由於使用者往往不具有足夠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的傳播能力,因而以企業的方式實現產品創新才成為主流。從這點看來,我們可以認為以企業方式進行的產品創新是一個次優的選擇。

企業之外進行的創新很多是由使用者共同合作實現的。使用者們或者通過面對面、或者通過通訊、期刊雜誌等方式進行溝通聯繫和交流,形成一個鬆散的組織。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在這樣組織中的個人傾向於讓其他人免費分享自己的成果,並經常接受其他人的幫助。他們經常應用自己和群體的知識設計改進產品,經常根據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產品。這樣的組織被經濟學家稱為用戶創新群體(user innovation communities)。

用戶創新群體是由一些有共同興趣的個人以鬆散的方式形成,成員可以自由的加入和退出,因而這類組織缺乏正式的協作方式。從經濟學家的觀點看來,分佈式的、分散的組織在創新方面比層級的結構更具有創新的能力。正是因為這種組織特點,創新者有了最大的創新自由,沒有人會阻止他們引入新的思想,他們也不必因為要做某項工作而等待任何人的命令。更為重要的是,開發者們可以按照支持獨立工作的標準協議進行獨自的工作,這意味著他們不必為了某些特定的資源而被迫等待。同時,非正式和創新者自由的創新空間使得大量的信息和反饋在群體中出現,也吸引了具有不同技術和需求的個人的參與,這使得組織具備了更強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Raymond 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把用戶當作協作開發者是快速改進代碼和高效調試的無可爭辯的方式”的結論。用戶創新群體雖然存在已久,但並沒有形成普遍的趨勢。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這一形式得以改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使用者能夠掌握更多關於產品的信息和技術,獲得了更強的創新能力。同時,信息技術也使得使用者創新傳播的能力大幅提高,增強了使用者創新的激勵和共享能力。OSS 開發組織就是這種變化的典型。軟件開發是一種知識密集的產業,對創新要求很高。事實上,在軟件產生的初期,很多軟件的創新都是由使用者完成的,OSS 開發組織的原型就是規模和數量都比較小的用戶開發群體。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對創新的迫切要求使軟件的用戶創新群體在規模和數量上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擴張,終於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 OSS 開發群體這樣一個規模龐大、在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組織。

b. 交易成本

相對於企業的組織方式,OSS 開發組織能夠節省更多的交易成本。

OSS 開發組織的共有產權制度使生產資源具有了開放性。開放性使人們獲得資源變得更加容易和便宜,人們可以非常輕鬆地為自己找到參與軟件開發工作所需要的資源,也能方便地將自己的資源和其他人共享。同時,開放性消除了談判的成本,而充分的資源降低了參與者的決策成本。

另外從組織結構的角度來看, 對於軟件產業,模塊化開發的特點使得 OSS 開發組織的生產方式能夠降低交易成本。而且 OSS 開發組織比企業組織更適合於模塊化的工作方式。OSS 開發組織的組織特點有效地克服了“信息隱藏”的問題,因而可以更加容易實現模塊化。在 OSS 開發組織中,由於軟件開發整個過程的公開性和使用免費,以及足夠多的參與者,信息的交流和公開是充分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隱藏的問題。同時,由於 OSS 開發組織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柔性,能夠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模塊框架,所以在 OSS 開發組織中通過模塊化將任務分解是可行的。相對來講,軟件廠商由於組織結構的特點不能很好地解決信息隱藏的問題,所以面對複雜的項目,模塊化的難度較高,將會付出更高的成本。

雖然 OSS 開發組織中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但不一定就增加了組織的交易成本。不確定性導致了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產生,因而增加了交易成本。但在 OSS 開發組織中,由於組織中選擇的激勵機制,成員是自願參與的。所以,即使較高的不確定性也不會導致機會主義傾向。而由於 OSS 開發組織中共有產權的制度,有限理性也不會產生在傳統組織中不完全合約情況下的一系列談判、監督和強制實施的成本。OSS 開發組織中較高的不確定性雖然對於單個項目來說是不利的,即項目的發展缺乏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者,但對於整個 OSS 群體來講卻是有利的。較高的不確定性在群體中創造了一種更加符合自然淘汰法則的環境,在高淘汰率的情況下能夠生存下來的單個項目將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和市場組織相比,OSS 開發組織也具有交易成本的優勢。市場組織過程是一個基本的價值發現過程。和層級式的企業相比,市場過程使合作協調的能力下降,即市場中能夠有效使用信息的參與者獲得信息的能力下降,也就使得市場的組織能力下降。但在 OSS 開發組織中,共有產權制度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消除了信息流動的障礙,並提高了參與者獲得信息的能力。所以和市場相比,OSS 開發組織具有更強的組織能力。

c. 資源配置的效率

OSS 開發組織的工作模式提供了一種能夠更有效地配置人力資本投入的方式。

首先,OSS 開發組織中“各盡所能”承擔工作任務的方式有效地減輕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準確性。在信息經濟學看來,組織中成員的能力狀況、工作意願、努力程度等信息為私人信息 (Private Information),除了成員自己清楚外別人都不可能十分了解,這就產生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企業組織中,管理者雖然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手段來監督、激勵組織成員,但這也是要付出成本的。管理者必須要權衡這些成本,所以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不可能完全解決。

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組織的管理者對於組織中成員的工作能力並不能夠完全瞭解,因而通過計劃指令的方式安排給組織成員的工作並不一定能夠和成員自身的資源狀況相匹配,這將會造成由於對個人能力的錯誤評價及在此基礎上錯誤的安排而產生的損失,以及為了修正這樣的錯誤而發生的成本。

而在 OSS 開發組織中,採取了各盡所能的工作方式——參與者自我選擇地承擔任務,因此任務的安排實際上是由最瞭解參與者私人信息的人——參與者本人來進行的,這就有效地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將資源和任務匹配起來,達到了較高的效率。

和市場相比,OSS 開發組織的生產組織模式既不需要價格體系的參與,也不需要契約合同(由於人力資本是隱性信息,獲得於此相關的完全信息極為困難),它允許個人對自己能力進行評價,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任務。允許不受限制的人使用不受限制的資源,也不會發生市場中的交易成本和企業中的組織成本。

其次,相對於企業組織,由於 OSS 開發組織具有大的多的規模(數百萬的參與者和幾十萬個項目),使資源配置的可行集更大,資源流動的範圍更廣、限制更少,競爭更充分,因此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

在企業組織內部和市場中,各主體內部和外部之間有明顯的邊界壁壘,避免自己的資源流出。如企業對自己的實物資本、資金資本、人力資本有很強的控制力,即使企業不具有競爭優勢,也會努力限制這些資源從自己的組織流向更具有競爭力的組織。但在 OSS 開發組織的整個群體中,項目之間不存在資源流動的壁壘,在組織內具有競爭優勢的項目能夠更加容易吸引參與者加入,獲得更多的資源。而沒有競爭力的項目則無法阻止資源的流失。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群體中競爭更加公平和充分,資源能夠更順利地自動流向利用效率高的項目。另一方面,OSS 開發組織的規模遠大於單個企業,所以資源實際上是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配置的,配置的可行集更大,這為配置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最後,OSS 開發組織中較高的淘汰率表明,資源的流動速度較快,能夠迅速地從使用效率低的項目中流向使用效率高的項目,從而提高了 OSS 開發組織整體的資源利用效率。

d. 靈活性和適應性

OSS 的組織方式使 OSS 開發組織比企業組織具有更強的對快速變化環境的適應能力。

首先,OSS 開發組織分佈式的組織結構,具有比企業層級組織更敏銳的觸覺和更強的行動能力。

其次,OSS 開發組織中的各個項目團隊是沒有明確邊界的開放組織,因而組織規模能夠隨著變化的需要靈活地進行調整。

OSS 開發組織的上述特點使其具有了非常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敏銳地感覺到需求的變化和技術環境的變化,並能夠很快地適應這些變化。這是 OSS 開發組織群體能夠迅速壯大的重要原因。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OSS 開發組織的成功有其必然的原因。在新經濟的環境中,OSS 開發組織的具有的競爭優勢被逐步激發出來,成為了能夠和傳統企業生產方式分庭抗禮的重要力量。

03 自組分佈式生產組織方式的應用趨勢

以分佈的形式組織生產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由於生產過程是由在空間分散的個體完成的,那麼如果生產過程中需要對產品的零部件、半成品進行組合、裝配,有可能會產生更多的交通運輸成本。從這個角度來說,知識產品比傳統的產品更適於應用分佈式的生產方式,因為知識的流動、轉移不會產生額外的交通運輸費用。而對傳統的有形產品,由於分佈式生產可能會額外增加大量的移動運輸成本,分佈式生產組織方式的應用將會受到限制。因此,在知識產品領域中,自組分佈式的生產組織方式更容易實現。

雖然自組分佈式的生產方式最適合於知識產品的生產,但現實中仍然存在大量的知識產品是由企業集中生產的,如商業軟件、商業數據庫等。這說明,必然有某些因素制約了這種自組分佈式生產方式的應用。我們認為,OSS 的自組分佈式生產組織方式沒有能夠在知識產品領域中大範圍應用,主要是生產激勵的問題沒有能夠得到解決。

共有產權制度和自組分佈式的生產組織方式有著必然的聯繫。自組分佈式的生產組織方式的前提是資源的共享,在資源共享的前提下它的競爭優勢才能夠發揮出來。這也是私有產權知識產品的生產企業無法複製這種生產組織方式的原因。但是,由於知識產品複製和轉移成本幾乎為零的經濟特性,相對於傳統的有形產品,將知識產品資源的共享保持在局部的利益共同體中難度更大,特別是當參與分佈式生產的個體規模較大時,局部的共享經常會導致實質上普遍的共有產權,搭便車的問題就會大量出現。因此,共有產權雖然對於整個群體有利,但並不能保證是一個納什均衡,這取決於支付矩陣,即個體受到的激勵程度。在 OSS 的開發中,選擇激勵解決了公共產品生產的激勵問題,所以 OSS 能夠獲得成功。但是,對於相當一部分的知識產業,激勵問題仍然還沒有被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