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高分紀錄片《鏡子》:你正用“有毒”的方式,毀掉孩子

媽咪讀呀

最近,央視一部只有90分鐘紀錄片《鏡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央視高分紀錄片《鏡子》:你正用“有毒”的方式,毀掉孩子

該紀錄片主要講述了3個家庭因孩子輟學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81天“改造”,家長們也被要求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

它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折射出的當下的教育問題,直擊當下家庭教育中的親子關係的盲區,算是一部很有意義的紀錄片了。

01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家明 16歲 沉迷遊戲

家明的父親白手起家,成為了一名企業高管。他堅信只有努力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便把這個期望寄託在了兒子家明身上。

央視高分紀錄片《鏡子》:你正用“有毒”的方式,毀掉孩子

而家明並想走父親的老路,而是有著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他追求自由,想要當一個流浪歌手、揹包客。

但是,對家明來說,這是對他自由的一種剝奪。

於是,父子二人各不相讓,一度陷入了僵局。

央視高分紀錄片《鏡子》:你正用“有毒”的方式,毀掉孩子

張釗 17歲 早戀

張釗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問題少年”,打架、玩手機、交女朋友,把學校的三條“高壓線”一觸到底。

這時候張釗已經高三了,因為談戀愛已經輟學4個月。還把自己的女朋友帶回家裡,不讓父母在家裡住。

當父母親想和他好好交流時,換來的卻是他歇斯底里的喊叫。父母越是制止干涉,張釗的反應越強烈,甚至以跳樓來威脅家長。

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壓抑得可怕。他的父親堅持認為,因為早戀,一下子拉遠了父子的關係。

澤清 14歲 輟學

看上去安靜乖巧的澤清,實際上卻是個暴躁的孩子。

澤清有時候想讓媽媽做飯,媽媽一動不動,他會憤怒地砸門——“父母之間有問題,一般就吵,然後就用武力解決。”

他還經常罵媽媽“賤”,甚至還會動手打人。

這一切的一切,讓人無比嘆惋。“養不教,父之過”,問題少年的背後,展示的不只是教育的無奈,還有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

國內實用心理學泰斗張國維博士曾說過同樣的話: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通常會有一個問題家庭。

“沒有一個家長不愛孩子,但因為愛的理念扭曲、愛的能力缺乏、愛的方式錯誤,硬生生把愛變成傷害。”

愛的能力是要歷經學習和修煉的,這樣才有駕馭它的能力,才會懂得如何愛孩子,而不是用愛的名義殘忍地撕裂這份親情。

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曾說過:“中國孩子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家長的問題。中國只要把家長教育好了,孩子就自然教育好了。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央視高分紀錄片《鏡子》:你正用“有毒”的方式,毀掉孩子

02

恰當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成長的“養料”

3對家庭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將自己與孩子的問題暴露在了大眾的面前,這也讓他們能通過大家的反映朝著更好的方向去改變:

原來,家明的父母每次都會在考試前說,“好好考,考完你想幹什麼幹什麼”!但每次考試完,他們又說“等我們有時間了帶你一起出去玩”。

這讓家明看來,父母就像逗小孩一樣,說話不算話。父母從未真正認可他。

他的叛逆只是想告訴父母:我有勇氣,我可以做到!

張釗爸爸主動聯繫了兒子的女朋友。父子倆又嘗試通了幾封信,溝通由淺入深,緊張的關係逐漸開始緩和。張釗也如期參加高考,妥善處理了和女朋友的關係。

澤清的父母也意識到了,原來兒子的暴和他倆關係的不和諧有著很大的關係。他們商討離婚、他們平時的冷言冷語都對幼小的澤清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他們想孩子朝著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去發展,沒想到,澤清竟然成為了暴躁父親的“翻版”。

澤清在訓練營結束的彙報演出中有一段獨白:“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我的父母。無論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童年從來就不是成年的預備役。長期的打壓和刻意製造的苦難,不僅不能為孩子築起盔甲,甚至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

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是一味“毒藥”,在不經意間影響著一家人的關係,也“毒害”著孩子的未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教室。

有部分家長把教育的責任託付給老師,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能自生自滅,這種情況下孩子養成什麼樣的性格,留下什麼樣的回憶都是不可控的。

如果家長只給孩子提供經濟來源,不提供引導和教育,生而不養,孩子和孤兒的區別何在?

好在他們及時認識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採取措施,這才不至於釀成大錯。恰當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成長的養料;家長的言行裡,蘊藏著孩子的未來。

央視高分紀錄片《鏡子》:你正用“有毒”的方式,毀掉孩子

03

如何做?

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孩子”,他們是在成長過程中陷入困境、需要幫助的人,父母發現問題並改正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我們的父母應該怎麼做呢?以下有兩點建議:

第一,每個家長都需要“自省”。

蘇格拉底說:“未經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這句話的含義,正與我們經常所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異曲同工之妙。

焦慮的父母往往只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問題,卻看不見自身的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那其實意味著教育出現了問題。

如果父母知道自己不懂,那還有救;可是不覺得自己無知,那就無藥可救。

所以,把握住孩子成長路上的關鍵環節,常常自省,糾正自己不恰當的行為,來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這樣不是更好嗎?

第二,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需要被看見,被連接,尤其是孩子。

沉迷遊戲的家明,只是想用叛逆來證明自己的勇氣。可是他的需求並沒有被父母看見。

父親只是一味地灌輸著自己人生經驗,永遠沒有吧他當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永遠把他當做是孩子。

這對於迫切長大的青春期少年來說,需要一個契機來告知父母自己的成長。

第三,打開心去傾聽。

傾聽孩子心聲是多麼重要的舉動。很多人問為什麼孩子長大了不願意和我溝通?為什麼孩子到了青春期只願意把自己關在房門?為什麼我對我的孩子一無所知?

甚至有些家長會在孩子的房門外想要通過門縫來偷窺孩子在房間裡面到底在幹嘛。還有的家長會在家裡面裝監視器。

因為你們沒有在該去傾聽的時候認真的傾聽孩子的需求啊!因為你們沒有在孩子還願意與你訴說的時候尊重孩子,在百忙之中抽出那麼一點點時間來認真傾聽他們心裡的吶喊啊!

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的“關住”、“管住”誤以為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注,關注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正確地關注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