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後》孩子拒跟父母溝通:把同情心當同理心,溝通只能等於零

最近國內第一部零零後成長紀錄片《零零後》引起了朋友圈裡家長們的評論和思考,也給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啟示。

裡面有一集記錄了女孩談雨萌10年的成長。

故事從她13歲開始說起,進入青春期的她幾乎和父母零交流:玩手機、逛街、打扮自己。甚至在小學五六年級起,她就更願意和朋友待在一起。

父母的感覺卻覺得正常,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有自己的主意。

但萌萌卻不這麼想,她坦言自己並不快樂,對未來很迷茫,沒有目的,希望回到小時候。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和萌萌的父母一樣,認為孩子小時候是個聽話懂事的"小天使",長大後卻變了一個人似的,不願和自己溝通。

我們費盡心思想了解孩子,主動詢問孩子的學習、朋友、學校,但孩子都以冷漠回應。

到底怎麼和孩子溝通?

《零零後》孩子拒跟父母溝通:把同情心當同理心,溝通只能等於零

|兩代人溝通的三大"不對稱"

如果我們細心發現,就會我們這一代和零零後和孩子的代溝主要表現在三大"不對稱"中。

  • 信息不對稱

這點其實是很現實的,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而家長工作完回家後又已經很晚了,我們不清楚在學校的情況和經歷,只能靠與孩子在碎片時間中的交流和談話瞭解。

而其實大部分家長,都沒有能和孩子進行高質量的溝通,回到家之後也是檢查孩子是否完成了作業,或者是否有讀書背詩,甚至有的家長讓孩子一放學就去補習班、晚託班,回來後洗個澡就睡了,更沒有辦法和孩子交流。

  • 思維方式不對稱

大人和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家長看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更多的是考慮那件事情的有用性,即"實用論",但孩子卻更在乎好不好玩,開不開心。

而這樣的思維差異就導致家長和孩子的對話就容易像是"雞同鴨講",雙方都不理解彼此,當我們在抱怨和斥責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渾身毛病的時候,孩子自然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零零後》孩子拒跟父母溝通:把同情心當同理心,溝通只能等於零

  • 談判地位不對稱

再講到紀錄片裡的萌萌,有天爸爸要檢查她頭天晚上的作業,可她不小心把書包落在姥姥家裡了,她便想讓姥姥幫忙把書包送過來。

但爸爸卻不同意,要她自己想辦法,並取消她去同學家裡玩的計劃以示懲罰。

而萌萌感到不公平,因為作業並不是老師要求的,而是爸爸要求的,而且昨晚她為了做完作業已經熬到很晚,卻要因為自己忘帶書包就懲罰她,這種"爸爸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讓萌萌心生不服,卻沒有辦法。

這樣的"不對等"在親子關係中太常見了。在生活中,孩子無論做什麼都要聽父母的,他們沒有獲得選擇和參與判斷的平等地位,自然而然就很難獲得平等的對話。

《零零後》孩子拒跟父母溝通:把同情心當同理心,溝通只能等於零

|傾聽孩子應該以"同理心"給予回應,而不是"同情心"

  • "同情心"VS"同理心"

有時我們對孩子的不開心或者難過焦急流露出同情,你以為你就和孩子站在統一戰線上了,卻沒想到孩子哭得更厲害了,甚至對我們感到不耐煩。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先了解一下"同情心"和"同理心"。

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就像你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會氣憤,看到感人的畫面會流淚,當我們把這類情感流露出來時,就是同情。

但是僅僅表示同情很難引起別人的共鳴,尤其是有敏感的自尊心的人,更難以接受。

在《10-14歲青少年,你在想什麼?》書中有一句話:

青春期的孩子表現得囂張跋扈、叛逆任性。但其實,他們在這個階段的自尊水平普遍不高,經常會感到空虛失落。一定程度上,孩子的自尊建立在父母對他們的尊重上。

《零零後》孩子拒跟父母溝通:把同情心當同理心,溝通只能等於零

同理心則是在同情的基礎上,多一分思考和理解。

即"同情心"指理解別人的痛苦,但"同理心"是體會他人的感受。

舉個例子,同情心是:

孩子跟你抱怨說學校的作業太難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了,總是熬夜。我很同情你,意思是我明白,熬夜很痛苦,你一定很不好受。

同理心是

孩子跟你抱怨說學校的作業太難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了。我很同情你,也很理解你的狀況。意思是我明白熬夜讓你很不好受,同時我也能想象作業的難度給你帶來的困難。

如果我們用同理心去傾聽和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更容易感受到你的真誠。

《零零後》孩子拒跟父母溝通:把同情心當同理心,溝通只能等於零

|傾聽與溝通,家長如何展現"同理心"

那麼,有同理心的溝通會是什麼樣的呢?我想自從語言和文字兩方面談談。

  • 聊天

父母和孩子總是在抱怨對方的一個問題:"我沒法跟他好好聊天。"

而在《零零後》裡,萌萌爸爸和萌萌的溝通中有兩個細節。

一次是吃飯時,爸爸看到手機里老師發來的信息,說萌萌聽課不夠專注,爸爸馬上就開始教育她,而萌萌憤怒反駁,兩人差點吵起來。

一次是在車裡,爸爸跟萌萌聊最新的世界大學排名,而萌萌全程帶著耳機沒聽見。

我們很多時候就像萌萌爸爸這種中國式父母,沒辦法和孩子像朋友一樣聊天,總是不自覺地參入說教、批評的言語和高高在上的姿態。

其實我們要知道聊天的精髓,就是"說廢話"。

比如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在意自己的樣貌了,你就可以這麼開始:

-今年流行牛油果色,好多衣服和指甲油都是這個顏色,還挺好看的哈。

-你們班有沒有同學談戀愛啊,說點八卦聽聽。

-我覺得今天你們班上老師穿的衣服有點土啊。

聽起來是不是很不可思議?這不就是平時你和朋友的八卦內容嗎!

沒錯,這樣的聊天才能讓孩子放鬆,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觀點都說出來,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孩子困惑的是什麼,遇到了什麼困難,交的朋友是怎麼樣的,學習上的情況是什麼。

不要怕暴露自己,不要維持自己的形象,只有我們暴露自己越多,孩子才會暴露自己越多。

《零零後》孩子拒跟父母溝通:把同情心當同理心,溝通只能等於零

  • 書信

這是個很有年代感的詞,但適合不善於聊天的父母。

有些父母一聊天就容易把話題聊死,可能孩子本身是很有興趣和你分享生活趣事的,但是一句話孩子就不知道怎麼接了。

這時就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和孩子交流。

就像我有的時候也會和遠方的朋友互寄信件,而我也發現,當我安靜地拿起筆,坐在書桌前時,我的筆就開始揮舞,想說的話就像奔湧而來的潮水般寫也寫不完。

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傅雷家書》,作為一名學貫中西、遊歷豐富的大家,他其實脾氣暴躁,但是在兒子20歲留學波蘭,他開始給兒子寫信的時候,他變的及其有耐心,情感細膩且剋制。

而在信裡,我們聊天的對象只能靠想象,因此語言也會更加平等,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孩子更能明白一封信的心血。

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不要擔心孩子拒絕溝通,換一種方式,理解孩子的處境,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平等交流。

《零零後》孩子拒跟父母溝通:把同情心當同理心,溝通只能等於零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