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桂林印記一一桂林篦子

據史志記載,桂林篦子生產始於唐代,由竹、木、骨等材料精製而成。清代時竹篦工藝精細,篦梁雕刻桂林山水,有10餘個品種。1925年桂林成立篦業公會,會址在行春門,1926年有會員140人。梳篦行業有11家,1946年 發展到40多家,從業人員200多人,年銷300多萬把,遠銷華北、東北及南洋各地。

“消失”了的桂林印記一一桂林篦子


1951年桂林成立靈川縣甘棠區篦業生產合作社,由大河鄉莫家地、靈川大面圩大水埠村、烏石街上塘村的生產作坊的技術熟練人員集中組成,當時有560多人。1952年劃歸桂林市手工業聯社管轄。劃歸時清理了部分人員,餘300多人。該廠年生產篦子200萬把左右,年出口量100萬把左右。該企業幾經變更性質、名稱,幾度興衰,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因故停產梳篦。 1970 年靈川縣大面工藝品廠開始生產篦子,於1990年前後停產。

1986年原桂林梳篦廠職工莫仁生先生回靈川甘棠開辦桂林甘棠竹篦廠,後更名桂林中港竹篦廠,帶動周邊300多戶村民就業。該廠年產量180 一200萬把,產品全部出口。2007 年因故停產。至此,桂林結束了篦子生產的歷史。篦子生產成了桂林的一個歷史記憶。

桂林梳篦廠和中港竹蓖廠生產的篦子產品

“消失”了的桂林印記一一桂林篦子


桂林篦業合作社創始人之一、時任合作社副主任、九旬老人莫高志先生在回顧介紹當時生產梳篦的歷史情況。

“消失”了的桂林印記一一桂林篦子


“消失”了的桂林印記一一桂林篦子


原桂林中港竹篦廠負責人莫仁生先生介紹情況

“消失”了的桂林印記一一桂林篦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