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500字的奏章,他硬是寫了1萬多字,朱元璋大怒:給我打!

東漢時期中國發明瞭造紙術,給人們的閱讀和書寫帶來極大便利。隨著紙張慢慢普及,人們不必再惜字如金。到了南北朝時代,出現一個很不好的風氣,官員給朝廷寫的奏書、或者官府的公函,往往內容空洞無物,卻又長篇大論。

只需要500字的奏章,他硬是寫了1萬多字,朱元璋大怒:給我打!

古代奏摺


尤其是南朝齊、梁年間,基本上整個文壇都被這種風氣帶歪了,不但官方的文書又臭又長,文人的詩歌也大都華而不實,無病呻吟,被稱為“齊梁體”。詩歌還罷了,奏書是皇帝每天都要讀的,皇帝也難以忍受那種對仗工整、卻通篇廢話的駢文體。

隋朝一統天下之後,“齊梁體”依舊肆虐。隋文帝楊堅很是惱火,曾把某個官員的奏書張榜公示,並予以處罰。於是情況有所改觀,然而並不能徹底扭轉。這種流毒直到明清時期還是屢見不鮮。

當然,喜歡寫廢話的官員並非都是尸位素餐之流,其中有些人的品行或者能力都不錯,只是有點迂腐而已。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年間的一個好官,名叫茹太素。

只需要500字的奏章,他硬是寫了1萬多字,朱元璋大怒:給我打!

配圖


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王朝在全國範圍內抽查公務員,搞了一次大考核,這是朱元璋整頓吏治的措施。結果發現,4000多人裡,工作出色、稱職的只有十分之一,不稱職及品行惡劣的有十分之一,剩下的十分之七八算是不好也不壞。

朱元璋下了一道富有個人特色的詔書,全是大白話,處罰成績差勁的官員,獎賞成績優異者。

仕途一波三折的茹太素早年做過地方上的參政,後來又被貶官。大考核的時候他只是個翰林院檢討,由於成績優良,朱元璋一下子把他提拔為戶部尚書。這就很了不得了,基本上相當於現代的財政部長。

只需要500字的奏章,他硬是寫了1萬多字,朱元璋大怒:給我打!

朱元璋劇照


茹太素是(山西)澤州人,在洪武三年考過了鄉試,被授予監察御史一職。明代的鄉試相當難考,年過半百的考生大有人在。《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故事就發生在明代。

史載茹太素“抗直不屈”,為人剛正且脾氣又倔,多次被人彈劾,所以官位忽高忽低。如果不是朱元璋容忍他,可能早就掉了腦袋。

當初茹太素擔任刑部侍郎的時候,非常操心國家大政,上書請求嚴格監督朝廷內外官員,以及任命專職人員統計國家錢糧賦稅的收入,提了不少好的建議,朱元璋基本上照單全收。

後來茹太素因故被降職為刑部主事,仍是屢次上書針砭時政,直言不諱。期間他給朱元璋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萬言書,暴露了迂腐的一面。

只需要500字的奏章,他硬是寫了1萬多字,朱元璋大怒:給我打!

配圖


茹太素的政見犀利,並不迂腐,問題是他的奏書實在廢話太多,竟然還寫了一萬七千多字,下筆萬言,離題千里。朱元璋讓中書郎王敏念給他聽。讀了三千多字,都沒見切入正題。朱元璋聽得心頭火起。

又讀了一段,冒出一句話,“當今官場裡有才能的人,一百人裡面也就一兩個,剩下的都是庸才!”

朱元璋本來就嫌奏書廢話連篇,聽了這句話,頓時怒不可遏,立刻宣茹太素進宮,劈頭蓋臉訓斥一頓,又命人當場打了他一頓板子。

氣消了之後,次日,朱元璋又看到茹太素的書札,想起他每次上書都有不錯的建議,應該看完,就讓身邊人接著讀。侍臣念得口乾舌燥,到一萬六千多字的時候,終於發現切入正題了,講得還挺好。朱元璋連連點頭,認為其中有五件事說得比較合理,於是挑出四件准許執行。

事後朱元璋嘆道:“明明五百字就能說清楚的事,茹太素卻寫了一萬多字,太不像話!都說做臣子的不容易,難道做皇帝就不難嗎?朕希望臣子直言不諱,而不是搞繁文縟節。”然後朱元璋讓中書省擬定標準的奏書格式,規定上書的官員一律不得寫廢話,有事直接說。

茹太素雖然捱了頓打,但朱元璋又下令把他寫的五個可行的建議抄出來,張貼到顯眼的地方,向朝廷內外公佈,鼓勵官員們踴躍上書。朱元璋還親自寫了一段序文,這也是對茹太素的認可。

茹太素的過錯只是迂腐,不是什麼大罪。此後他不再寫萬言書,但仍然保持著剛直、倔強的本性。在戶部尚書任上不久,他又被降職為督察院御史。御史負責檢舉官員的風紀。眼裡揉不得沙子的茹太素剛到督察院不久,就帶頭彈劾左都御史行為不軌。

不過這一次茹太素失敗了,聯名上書的十幾個人都受到了處罰。後來,茹太素最終“坐法死”,至於原因,史書沒有說明。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得罪人太多,也被皇帝厭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