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陳平安的人性本善惡和順序學說

在《劍來》一書中,文聖之所以遭到很多儒家弟子的不認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提出了人性本惡學說,再加上在三四之爭中的落敗,才會導致他的神像被移出文廟,最後又自囚功德林。“隱身”的三四之爭主要戰場是亞聖和文聖在中土神州分別找到一個王朝利用各自的學說運行百年,最後文聖落敗;關於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全書沒有展開討論,卻由此引出了文聖述說給陳平安的順序學說。

《劍來》陳平安的人性本善惡和順序學說


全書想要向人展示的重點並不在人的性本善惡,而是後天的教育和引導對一個人處世善惡的重要作用。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小鼻涕蟲時的顧粲是比較頑皮的,哪怕他向街坊鄰居使壞給人的感覺也是小孩子的頑皮心性,但當他到了書簡湖經歷了那裡的殘酷,就一直在做著為惡的事情。相反的,裴錢在遇到陳平安時的所作所為是能夠讓人真真的感覺到她的惡的,甚至她的惡都讓陳平安對她厭惡的無以復加,很顯然小裴錢的惡肯定是比小鼻涕蟲的頑皮要讓人生厭的,但經過陳平安的引導和教育,賠錢貨變成了不愧是陳平安弟子的武夫賠錢。由此可見,無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最主要的還是得有正向的引導,才會產生每個當下的善惡。

再說順序學說。每個當下的善惡都是這個“當下”之前的教育和引導以及環境所造成的人心善惡,而順序學說卻是將每個善惡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查過程找原因,最終評定善惡的根源和大小。但順序學說又主要是由人性本惡的學說延伸而來,我們處世,最主要的還是評判一個人的惡的情況比較多。

最後,不管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又或者善惡順序怎麼樣,我們每個人內心還是向善的,不然哪裡來的那麼多感動?哪裡又來的那麼多義憤填膺?

善惡是人心,順序是律法!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界定善的標準是“利己而不損人”,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