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節氣",還是"節日"?掃墓祭祀又是怎麼來的?

清明節即將到來,一些朋友問,清明節到底是"節氣",還是"節日"?清明節掃墓祭祖習俗是怎麼來的,現在各地仍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今年清明節還掃墓祭祖嗎?我查閱了一些資料,與網友共賞。

清明節,是


清明節歷史悠久,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日習俗的形成與此時的節氣特點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期古人依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氣候規律,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事生產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清明節後氣溫變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事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清明作為節日,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古時,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並且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每年清明節前夕,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

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郊外踏青時舉行“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掃墓祭祖。唐人沿襲前代祭墓風俗,並擴大到整個社會。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清明節,是


清明節屬於祭祀節,主要祭祀祖先,重在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後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據傳,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

舊時中原一帶由於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坷垃壓在墳墓邊。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後的特有景觀。後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並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節,是


提倡文明掃墓祭祖,特別是今年仍在防控新冠疫情,應該嚴格遵守有關規定,謹防節外生枝。

清明臨近,面對防控疫情和森林防火形勢,媒體報道了不少地區今年清明掃墓要求。

比如湖南郴州市對今年掃墓提出了六個"嚴禁"的要求,即"嚴禁宗族集體性祭祀,嚴禁扎堆祭祀,嚴禁人員聚集,不得進行聚餐聚會,嚴禁封建迷信,嚴禁瞞報謊報,嚴禁野外用火。"這是非常符合當前實際情況的意見,很及時。

面對目前新冠疫情複雜形勢,不能不高度重視。以往那種頗有規模的家族集體祭祀,或者借祭祀家族聚會聚餐等等,都是有風險的。過去因掃墓導致山火的事也給了一些地方深刻教訓,所以,防火是各地每年清明緊抓不放的事情。

清明節,是

尊祖敬宗,表達孝思,是民族傳統美德。而新世紀新時代,應該更新觀念,轉變方式方法,文明祭掃。祖宗不可忘,更應該發楊尊老愛幼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