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隨筆:“我只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

蒙田這個名字和“隨筆”緊緊聯繫在一起,他開創了“隨筆”這一形式,在文學史上永遠存在他的一席之地。然而蒙田最初在動筆之前的思考,卻完全是哲學式的,他認同蘇格拉底的命題,“我一無所知。”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擁有判斷力。

蒙田隨筆:“我只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

蒙田

所以蒙田的思想並不是論證式的,而是經驗、事件,和突然到來的靈感。在今天看來,蒙田隨筆更像是意識流作品,記錄著精神世界裡的一切。

法語essais既是隨筆、散文的意思,又是實驗、嘗試的意思,可以說,蒙田隨筆是一種思想實驗的記錄,從這個角度可以說,雖然蒙田沒有哲學學說,卻有著哲學思想。

1

我是什麼呢?

“我”是笛卡爾“思”的主體。

然而蒙田對“我”的認識產生了懷疑。他的“我”不是理性主體,而是受偶然性影響的。

蒙田隨筆:“我只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

笛卡爾

很多時候人的一瞬間的反應、意識,是懸而未決的,普通人在酒後的忘我狀態,藝術家創作的巔峰時刻,作家寫作的沉醉之中,人都忘卻了“我”的存在。很多藝術家、作家在一覺醒來,會覺得眼前的作品完全不是“我”可以寫出來的。正是有這個意識,中國古人才有代天立言的思想,很多話,很多文章是“天”“道”灌輸於人的反應,而非自己所出。

“我”的複雜,多樣,完全出乎“我”的控制之外,很多時候衝動之下的行為完全超出理性所為,這個“我在”之外的被笛卡爾壓抑的“我思”,在後來發展成福柯的“瘋癲”,是理性所抓不住的“我”。

對於這些細膩的體察,蒙田自己也說不出為什麼,沒有理由,但他把它們寫了下來:

“經驗告訴我們,良好的記憶力和低弱的判斷力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什麼能證明記憶力好判斷力卻弱,但蒙田經驗如此,如果一定要解釋,也許是記憶力差的好處是少受別人觀念的影響,多由自己判斷,而別人的經驗、觀點在腦海中停留的時間很短,更多的是“我”對事物的經驗與新鮮感,更有助於獨立認識與判斷。

蒙田隨筆:“我只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

蒙田的精神世界是不同於笛卡爾的另一種“我思”。

笛卡爾“我思”,開啟了“我在”。然而這個“我在”是由“我思”控制的,即理性的部分,而實際上的“我思”卻遠遠大於此,很多時候“我思”是連“我”也察覺不到的一閃而過的意識,蒙田隨筆就是記錄這些可能從理性角度上毫無道理的“思”。

2

蒙田的這些“思”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對死亡的思考。先於海德格爾幾百年的蒙田用隨筆的形式表達了“向死而生”。

雖然儒家思想諱言死亡,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死卻是每個人的必經過程,人會死,是一個事實。

死亡也是對人類來說最為公平的事情,人,無論富貴貧賤,終有一死。

蒙田隨筆:“我只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

在死亡面前,驚慌失措和一無所知是一樣的。古希臘懷疑主義哲學家皮浪乘船遇到風浪,學生都驚慌失措,唯有一頭不知人們為何驚恐的小豬安然吃食。皮浪指著豬說,那才是哲人應該有的態度。

很多時候不知道真相是幸福的,尤其是知道了也無濟於事的時候。蒙田在隨筆中寫:

“對於死亡,我們所懼怕的,主要是死前一般要遭受的痛苦。”

從這個意義上說,確實“無知者無畏”。

前些天處於疫情中心的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的一間醫院,一名護士在等待自己的檢測結果期間自殺,引起人們熱議。人們的觀念裡,見多了生死的醫者應該對死亡最為泰然處之才是,然而事實上,恰恰因為熟悉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的痛苦才會由此反應。據說,由於肺部的感染,死者死前呼吸困難,情形跟溺水相似,才讓護士產生了常人所沒有的恐懼。

出於無知而無畏並不為奇,因瞭解而恐懼也是常理,大智大勇的人們則應該像知道真相後依然淡定吃食的小豬。蒙田對待死亡的態度是,

“但願死亡降臨時,我正在菜園裡勞作,對死亡滿不在乎,對我未竟的園子更不在乎。”

人不可能像那頭小豬一樣一無所知,也就是說人是自覺的,這也是為什麼蘇格拉底說,做一個痛苦的人比做一隻快樂的豬要好。人能做的,是在自覺的基礎上,變得通透,想得明白。

蒙田隨筆:“我只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

對待死亡,蒙田寫道:

“既然死不可避免,早死晚死有什麼關係?……只發生一次的事是無所謂痛苦的。難道有必要為瞬間的事長期擔驚受怕嗎?……你從死走到生,既無熱情,亦無恐懼,現在,你從生到死,把這個過程再做一遍。”

人從嬰兒階段起,對自己的人生毫無知覺,如果有一個水晶球能看到自己的命運,恐怕很多命運坎坷之人在提前看過之後,便過不下去這樣的人生了。然而恰恰因為對未來一無所知,即使走過艱苦的歲月,人回首往事之時,也只有感慨一句,太難了,命運是這麼殘酷。

蒙田隨筆:“我只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

對從生到死,人應該具有同樣的態度,只是兩個相反的過程罷了。憂生憂死也好,滿懷期待也好,都不會讓人的經歷有什麼變化。蒙田覺得,如果滿足於程序化的日復一日,那麼活了一天和活了一年沒什麼區別。這是最可悲的人,人應該自覺變化生活的內容,等於在有限的人生中開啟了多種體驗,因為每一種變化都是“唯一”的,不會重複的經歷。

3

相比之同時代的哲學家,蒙田更喜歡古代哲學,尤其喜歡懷疑論的哲學家,甚至對亞里士多德的評價不如皮浪,“知識越多,懷疑越大”,蒙田覺得懷疑比獨斷擁有更多的內涵,蒙田欣賞皮浪。

“如果自己無知,判斷自己無知,譴責自己無知,這不是完全的無知;完全的無知,是不知道自己無知的無知。”

真正的博學者都是不多話的,這也是為什麼學問越大的人越謙虛,反而一知半解者多愛炫耀。而懷疑能讓人跟上事物的變化,不至於陷入一個固定的念頭裡,揹負思想的負擔。

蒙田隨筆:“我只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

蒙田的隨筆,蘊含著比字面更豐富的意義,正如他喜歡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表達愛情的方式,細水長流,讓每個人“都能根據本身的資本和長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份歡樂。”

相信蒙田在寫這些隨筆的時候一定找到了自己的這份歡樂,所以他才說,

“我並不十分關心別人對我的看法,而只是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東西致富,而不想靠借來的東西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