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我只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

蒙田这个名字和“随笔”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开创了“随笔”这一形式,在文学史上永远存在他的一席之地。然而蒙田最初在动笔之前的思考,却完全是哲学式的,他认同苏格拉底的命题,“我一无所知。”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拥有判断力。

蒙田随笔:“我只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

蒙田

所以蒙田的思想并不是论证式的,而是经验、事件,和突然到来的灵感。在今天看来,蒙田随笔更像是意识流作品,记录着精神世界里的一切。

法语essais既是随笔、散文的意思,又是实验、尝试的意思,可以说,蒙田随笔是一种思想实验的记录,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虽然蒙田没有哲学学说,却有着哲学思想。

1

我是什么呢?

“我”是笛卡尔“思”的主体。

然而蒙田对“我”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的“我”不是理性主体,而是受偶然性影响的。

蒙田随笔:“我只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

笛卡尔

很多时候人的一瞬间的反应、意识,是悬而未决的,普通人在酒后的忘我状态,艺术家创作的巅峰时刻,作家写作的沉醉之中,人都忘却了“我”的存在。很多艺术家、作家在一觉醒来,会觉得眼前的作品完全不是“我”可以写出来的。正是有这个意识,中国古人才有代天立言的思想,很多话,很多文章是“天”“道”灌输于人的反应,而非自己所出。

“我”的复杂,多样,完全出乎“我”的控制之外,很多时候冲动之下的行为完全超出理性所为,这个“我在”之外的被笛卡尔压抑的“我思”,在后来发展成福柯的“疯癫”,是理性所抓不住的“我”。

对于这些细腻的体察,蒙田自己也说不出为什么,没有理由,但他把它们写了下来:

“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记忆力和低弱的判断力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什么能证明记忆力好判断力却弱,但蒙田经验如此,如果一定要解释,也许是记忆力差的好处是少受别人观念的影响,多由自己判断,而别人的经验、观点在脑海中停留的时间很短,更多的是“我”对事物的经验与新鲜感,更有助于独立认识与判断。

蒙田随笔:“我只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

蒙田的精神世界是不同于笛卡尔的另一种“我思”。

笛卡尔“我思”,开启了“我在”。然而这个“我在”是由“我思”控制的,即理性的部分,而实际上的“我思”却远远大于此,很多时候“我思”是连“我”也察觉不到的一闪而过的意识,蒙田随笔就是记录这些可能从理性角度上毫无道理的“思”。

2

蒙田的这些“思”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对死亡的思考。先于海德格尔几百年的蒙田用随笔的形式表达了“向死而生”。

虽然儒家思想讳言死亡,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死却是每个人的必经过程,人会死,是一个事实。

死亡也是对人类来说最为公平的事情,人,无论富贵贫贱,终有一死。

蒙田随笔:“我只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

在死亡面前,惊慌失措和一无所知是一样的。古希腊怀疑主义哲学家皮浪乘船遇到风浪,学生都惊慌失措,唯有一头不知人们为何惊恐的小猪安然吃食。皮浪指着猪说,那才是哲人应该有的态度。

很多时候不知道真相是幸福的,尤其是知道了也无济于事的时候。蒙田在随笔中写:

“对于死亡,我们所惧怕的,主要是死前一般要遭受的痛苦。”

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无知者无畏”。

前些天处于疫情中心的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的一间医院,一名护士在等待自己的检测结果期间自杀,引起人们热议。人们的观念里,见多了生死的医者应该对死亡最为泰然处之才是,然而事实上,恰恰因为熟悉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的痛苦才会由此反应。据说,由于肺部的感染,死者死前呼吸困难,情形跟溺水相似,才让护士产生了常人所没有的恐惧。

出于无知而无畏并不为奇,因了解而恐惧也是常理,大智大勇的人们则应该像知道真相后依然淡定吃食的小猪。蒙田对待死亡的态度是,

“但愿死亡降临时,我正在菜园里劳作,对死亡满不在乎,对我未竟的园子更不在乎。”

人不可能像那头小猪一样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人是自觉的,这也是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做一个痛苦的人比做一只快乐的猪要好。人能做的,是在自觉的基础上,变得通透,想得明白。

蒙田随笔:“我只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

对待死亡,蒙田写道:

“既然死不可避免,早死晚死有什么关系?……只发生一次的事是无所谓痛苦的。难道有必要为瞬间的事长期担惊受怕吗?……你从死走到生,既无热情,亦无恐惧,现在,你从生到死,把这个过程再做一遍。”

人从婴儿阶段起,对自己的人生毫无知觉,如果有一个水晶球能看到自己的命运,恐怕很多命运坎坷之人在提前看过之后,便过不下去这样的人生了。然而恰恰因为对未来一无所知,即使走过艰苦的岁月,人回首往事之时,也只有感慨一句,太难了,命运是这么残酷。

蒙田随笔:“我只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

对从生到死,人应该具有同样的态度,只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罢了。忧生忧死也好,满怀期待也好,都不会让人的经历有什么变化。蒙田觉得,如果满足于程序化的日复一日,那么活了一天和活了一年没什么区别。这是最可悲的人,人应该自觉变化生活的内容,等于在有限的人生中开启了多种体验,因为每一种变化都是“唯一”的,不会重复的经历。

3

相比之同时代的哲学家,蒙田更喜欢古代哲学,尤其喜欢怀疑论的哲学家,甚至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不如皮浪,“知识越多,怀疑越大”,蒙田觉得怀疑比独断拥有更多的内涵,蒙田欣赏皮浪。

“如果自己无知,判断自己无知,谴责自己无知,这不是完全的无知;完全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

真正的博学者都是不多话的,这也是为什么学问越大的人越谦虚,反而一知半解者多爱炫耀。而怀疑能让人跟上事物的变化,不至于陷入一个固定的念头里,背负思想的负担。

蒙田随笔:“我只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

蒙田的随笔,蕴含着比字面更丰富的意义,正如他喜欢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表达爱情的方式,细水长流,让每个人“都能根据本身的资本和长处,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份欢乐。”

相信蒙田在写这些随笔的时候一定找到了自己的这份欢乐,所以他才说,

“我并不十分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只是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东西致富,而不想靠借来的东西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