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期間 你解鎖了什麼新技能

原標題:有的變身大廚,有的變身健身達人……宅家期間 你解鎖了什麼新技能

宅家期間 你解鎖了什麼新技能

“大廚”蒸的魔性包子

宅家期間 你解鎖了什麼新技能

想蒸個電飯煲蛋糕,結果面沒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的“超長假期”把不少人變成了真正的宅男宅女。目前,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陸續復工復產,大部分人恢復了正常生活秩序。而在那些宅家的日子,市民們都經歷了什麼?只是葛優躺嗎?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市民的宅家生活豐富多彩,有的變身大廚,有的變身健身達人,當然,也有的變成了胖子。

  美食篇——變身“大廚”

  “疫情期間,我學會了做咖喱鮮蝦丸、肉鬆芝士飯糰、豌豆紅腸燜飯、咖喱雞肉、紅油餛飩、炒香鍋、電飯煲可樂滷肉、班戟、牛軋糖等美食,現在的生活除了上網課學習,就是到飯點就給自己做一份美食。”大四學生李思淼告訴記者,自己熱愛美食,是個吃貨,疫情期間索性就在家自學,通過網絡視頻進行研究跟做,沒想到都做成功了,賣相還都不錯。

  “我學會了蒸饅頭、做包子、煮茶葉蛋……家常菜也炒得更好吃了。”80後的婁女士表示,以後可以承包家裡的早餐了。

  “我本來就喜歡廚藝,這個假期我做的家常菜比以前做得更精緻了,米線也煮得更好吃了,還學會了做火鍋底料,最重要的是學會了紅燒魚、蒸魚、紅燒肉、回鍋肉、辣子雞等硬菜。”80後的陳女士介紹,以前做的菜都比較家常,不太會做硬菜,但這個假期自己的廚藝可謂是日益精湛,感覺都可以開飯館了。

  “我會用烤箱做燒烤、烤麵包、做雞蛋餅、煎餅等。”“我學會擀餃皮、做餡料、包餃子、做湯圓。”“我學會了做網紅燜飯。”“我可以用電飯煲做網紅蛋糕、蛋撻、雙皮奶和焦糖奶茶,這個假期加深了我對甜品和烘焙的興趣。”……在記者詢問疫情期間學會了什麼新技能時,不少受訪者驕傲地亮出了自己的新技能,但大多數受訪者均在“吃”上下足了功夫。

  美食帶來的可不止享受那麼簡單,“我年前51公斤,現在54公斤,在家吃的太好,而且隨時隨地都在吃,現在明顯覺得自己圓了不少。”90後的李女士表示,安逸的代價就是變胖,接下來要開始執行減肥計劃了。

  鄒女士也表示,長長的假期已放飛自我,在家整天吃不停,已經胖了十多斤。

  運動篇——變身健身達人

  28歲的林先生是一名運動愛好者,以前苦於工作比較忙,至少一週才能鍛鍊一次。他告訴記者,疫情期間,為了打發漫長且無聊的時光,自己在家“擼鐵”,每天堅持做200個俯臥撐,還選擇上午的時間戴著口罩,跟家人打羽毛球或者獨自跑5公里。

  “這段時間我學會了胭脂妝、卓瑪和麗人行幾個舞蹈,平時在學校也經常參加校方組織的文藝演出,但練舞的時間很有限,現在在家除了陪家人和吃飯的時間,其餘時間幾乎用來跳舞了。”大三學生範靈表示,原以為假期會長胖,沒想到在家練舞竟瘦了幾斤。

  “疫情發生以來,所有健身房都關門了,有些不習慣,只能在家裡練練瑜伽、做做仰臥起坐、跳跳繩,時不時陪老媽在家跳跳廣場舞。”往常去健身房的李女士表示,以前自己每個周要去5次健身房,現在在家裡鍛鍊感覺也挺好的,不但有大把的時間陪家人,還省去了一筆不小的開銷。

  此外,不少受訪者還學會了理髮、化妝、帶娃、種菜等硬核技能。

  修身養性篇——變身“茶藝師”

  “以前,我比較喜歡跟同事、朋友們去外面喝奶茶、看電影,每逢節假日也常出去旅遊,而這個漫長的假期,我跟小姨學習了泡茶、識茶、品茶,以往我根本分不清生茶、熟茶,現在不但能嚐出來,還能通過肉眼識別出來。”90後的丁女士說,小姨是一名茶藝師,除了自己以外的家人都受到小姨的影響喜歡喝茶,唯獨自己覺得那是上了年紀才適合喜歡的事。但疫情期間,自己靜下心來學習泡茶、識茶、品茶,瞭解到普洱茶的諸多益處,已經開始喜歡上喝茶。

  70後的王女士是一名文藝工作者,她表示,以往生活比較豐富多彩,經常跟同事們一起排練、和朋友聚會,閒暇時間相對較少。而這次假期雖然漫長,但自己和家人在家喝茶、讀書、養花、做飯,把院子收拾得整潔乾淨,日子也過得比較愜意,其實這樣的生活就是自己嚮往的退休後的生活。

  溫馨提醒:

  嘗試一些新生活方式

  目前,雖然疫情逐漸穩定,但並不意味著疫情結束。疫情防控,我們仍不可鬆懈。輸入性風險不可不防,不到最後關頭,任何的鬆懈麻痺都有導致前功盡棄的可能。

  每個人都是防疫的責任人,不能抱有“我沒問題,所以我可以先‘解放’先開心,其他人還是會繼續自律的”自私幻想。可以嘗試一些新生活新方式,比如:降低需求、延遲滿足、有意義的獨處……不僅為今後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甚至還有可能創造一些新的生活場景、新的玩法出來。

  疫情時期,提醒大家要牢記: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控制靈魂對自由的渴望,麻痺大意切不可;不要扎堆人群,遠離人山人海。不放鬆,不出現漏洞,我們才會更有信心地走向勝利。(來源: 雲南網-春城晚報 記者 李賽 文 圖片來源於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