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切問題,知識給我們答案。
人生中的許多問題,我們可以從知識找到答案,那麼知識在哪,怎麼去尋找知識,怎麼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成為我們尋找知識解決問題的一大難點。
知識要麼來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要麼來自個人去探究知識。
為了搞清楚這個這些問題,我們先從自身的3大問題找出路,有人迷惑自己要幹什麼,有人迷惑不知道自己在哪,更有人迷惑像“我是誰”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太隆重,也很深沉,即使是這樣,我們不妨試著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探尋一下這些問題。
第一問:我是誰?
我是誰這個問題太重要了,當然我是誰並不僅僅指的是你的名字,而是我們步入社會需要面對的一個頭疼的問題。
我是誰,有很大的學問,這裡面涉及到了很多人,第一類人則是你的父母,因為他們更有解釋權來回答你這個莫名又奇妙的問題;第二類人則是你熟悉的人,因為這類人會給你打上他們心中所認為的標籤,從而對你進行劃分,然後告訴你他們是怎麼劃分你的,你從他們的劃分瞭解到自己的性格,瞭解自己的強弱,也瞭解自己的好與壞;第三類人則是教育多年的老師,老師們總是給每個人模稜兩可的回答,只要你去問,他們的答案似乎都是“你很好,只要努力一點,你也可以……”這些答案看似沒有什麼,但好好一想,這種回答就是肯定每個人的價值,然後讓他們自己去追尋自己的價值,這就是引路人的作用,剩下的路需要你走完;第四類人,則是你自己,通過前三類人你終於搞明白你是誰。
第一類人可以解釋你的來歷,你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成長經歷,我們從模糊的回憶找到模糊的自己,最後又將模糊的問題帶到模糊的世界,然後用模糊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當我們看到世界上的形形色色,當眼睛的模糊逐漸轉為清晰時,我們逐漸從“我是誰”迴歸到“我知道我是誰”。
第二類人以他們所能感受到的詞語來描繪你對他們的印象,這類人往往為了不得罪你而說出許多違心的話,然而你從這些華麗的詞語找到了定位錯誤的自己,然後自以為是胯下海口,而後又潦草收場;這類人中還有一些最真誠的人被你忽視的像透明玻璃一樣,因為這些人說了最透明的話,遭到你最透明的眼光,這些人會說出你的好與壞,但你聽到的只有壞,沒有好。
第三類人給你模糊的回答,讓你從第二類中的回答分辨清楚真實的自己,然後擇其不善二改之,擇其善而從之。
終於到了第四類人,你自己。所有這些關於自己的問題,最終還是要自己去判斷,然後通過自己的判斷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然後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把自己的定位超出自己的預測範圍。
到了這,“我是誰”這個問題依然不能解決,我們只能從身邊的人來慢慢搞清楚自己,當然,最後我們要做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口中的那個他,但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顧及別人口中的那個自己,所以,有時委屈,有時糊塗的快樂,這或許才是我們自己。
第二問:我在哪兒?
從“我是誰”過度到“我在哪兒”看似跳躍很快,實則很慢,當我們逐漸明白“我是誰”之後,有一個清晰且讓人抓腦殼的問題出現,然後針對這一問題,又和自己開始較勁。
較勁一,人這輩子難道除了奔波就只剩奔波了嗎?沒錯,或許人就是奔波的人,人生就是奔波的人生,這才有了奔波的你。奔波在現實的世界顯得很累、很難,為了奔波人們面對與家人之間的分離,與情人之間的分別,與朋友之間的離別,這“三離”加劇了人生的節奏,從而按下快速進度條讓分離顯得更加長久,在空間上顯得更加遙遠。最後我們還是回到那個問題,這是哪裡?
較勁二,終於發現,人也可以居無定所。或許這個問題只有那些常年漂泊,常年不歸家的人才有的感受,沒到團圓之際,這些感受倍感交加,而後產生思念,然後產生人生的又一個哲學問題:不是動物才可以居無定所嗎?原來人也可以。
自己跟自己較勁是個有意思的過程,從來不愛思考的我們,為了較勁開始思考起來,然後和自己過不去,和自己過不去要好過和別人過不去,和自己過不去頂多是產生另一個過不去的問題,和別人過不去那就是對別人的傷害。
“我在哪兒”最終會以發現弄一個新的“心靈安撫問題”而結束,這就是許多問題有了開始之後就沒有了答案,也就是我們經常問的,我們可以看見黃河,但從沒看到黃河的源頭,當然現在許多人看到了,以不同的方式見到了黃河的源頭,恭喜自己有了一下小的突破,然而等待我們的下一個突破點是:“我在哪兒”最終解決的問題是清除自己周邊的環境,然後根據周圍的環境然後調整自己的地理位置,然後尋找一條合適的路線,然後向下一個問題出發:我要幹什麼?
第三問:我要幹什麼?
到現在你終於可以明白問題後面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即使有一個問題有了答案,而這個答案背後或許會有另一個問題,所以,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問題背後還是問題,問題背後的答案還是會出現另一個問題,人生就是問題的大雜燴,需要攪來攪去,攪拌均勻,然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我要幹什麼涉及到我們上學時,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學習上,而不是考慮“我是誰”、“我在哪兒”這樣的問題,所謂,把當下的問題迴歸到當下,學習是我們唯一一件可以繼續做的事情,也是一件終身要具備的能力,所以,在學習時,不要再問我要幹什麼這類問題,你要乾的是學習,牢牢記住就好了。
我們工作時要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就像蘇軾給王庠的學習方法,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又看到自身精力有限,先讓自己專注起來,然後在考慮融會貫通。工作需要的是一份專注和責任心,專注來自專一,專一來自專業,而專業來自你要幹什麼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根據你現有的環境來改變的,所以千萬不要糾結自己要幹什麼,當你糾結和思考要幹什麼的時候,直接去做就可以了。
且看且思:最終,這些問題都將潦草收場,為了讓此處的結尾變得華麗些,我們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從“終身學習,求得知識”來揭開謎團。
這三個問題的主人公是“我”,最後也由“我”結束。一般以“我”結束的最佳答案就是保持終身學習,知識會給你答案,如果知識給不了你答案,那麼請讓這些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繼續來困惑你,伴你一生,耗你一生之精力,你卻始終笑臉待之。
最後,我們向那些讀書者看齊,有一句話必須要說說,書讀多了,腦袋也就靈光了,從書中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因為很多人遇到的疑難雜症都記錄在書上了,你不去看看書,不去在腦海中裝點知識,實在虧待了“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幹什麼”這三個哲學問題。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閱讀更多 啃書少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