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物極必反”,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兩大流派的主要共同點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兩大主要流派: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這兩大思想流派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相同呢?

《莊子》說:儒家遊方之內,而道家遊方之外。這裡的“方”就是社會的意思。

簡單說,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的哲學,而道家是一種出世的哲學

更通俗地講,儒家思想是一種社會組織的哲學,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學。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倫理,希望建立一個理想的以道德倫理為基礎的和諧社會,個人通過修身實踐而獲得人生的意義。

而道家思想強調智慧的覺悟和解脫,希望返璞歸真、順應自然,建立一個知足常樂的人間樂園,通過個人修身養性獲得人生的智慧。

有人說,孔子就像個躊躇滿志的年輕人,而老子則更像個繁華看盡的老人。

除了差異,這兩大派哲學思想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

最典型的共同點就是 “物極必反”,意思就是:一個事物發展到極端之後,就會走向相反的另外一個極端。

原來“物極必反”,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兩大流派的主要共同點

《易傳》一書中有說:寒往則署來,署往則寒來。

《道德經》裡也有一句經典: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深刻地反映了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

“反”可以是事物的反面,或者說矛盾的對立面。“道之動”可以理解為事物的運動,或前進的動力。所以“反者道之動”的第一層意思,可以理解為: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它們會相互轉換。而第二層意思則揭示了,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是循環往復,週而復始。

這是一種典型的辯證思維,一種用發展或者批判的眼光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後半句“弱者道之用”的“弱”可以理解為柔弱、弱點、不足或者弊端。意思是,正是這種柔弱才是“道”的最大作用。一個人的弱點和劣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則可能變為優勢,強弱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句話更深層次的含義,則反應了道家思想“順勢而為”、“順其自然”的思想境界。萬物相生相剋,萬事陰陽共存、利弊共生。

所以,不管是反者道之動、還是弱者道之用,都是一種辯證思維方式,這種以運動、變化和矛盾對立的方式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這種“物極必反”的思想對中國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以至於中國的統治階級在繁榮昌盛時期都非常謹慎。這也是一種心理武器,即便在最黑暗,最艱苦的年代,絕大多數人也還是滿懷希望,憧憬黎明即將到來。甚至可以說,也正是這種信仰和意志,幫助中華民族度過了歷史上很多艱難的時期,讓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之久。

中國人謙虛、謹慎、節儉而勤奮。從思想根源來說,可以追溯到道家和儒家的“物極必反”思想觀念,它讓我們懂得,即便在豐收的年份也要未雨綢繆,懂得節儉和儲蓄的重要性;也讓我們在順風順水的時候不至於狂妄自大,多了一份謹慎和謙卑,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正如,這次的新冠疫情,天佑中華,相信疫情過後,中國龍將更加騰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