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同学聚会就是一群本来不熟的人装熟,一起喝酒吃饭吹牛”,对此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提升和普及,一时各种形式的网络群体相应出现,什么同学群,战友群,插友群,街坊邻居群,公司同事等等,最为热闹平繁的首推同学群,从小学到大学每个有过读书史学历的人,多少都会自愿或被动的加入其中,同学聚会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参加后就会发现一种现象,也就是虽然经过多年相聚分离,绝大都数同学的性格还是上学时的性格,同学聚会的组织者仍然还是上学时的活跃分子,仍然是充满热情忙前顾后而不疲惫,大多数随大流的同学也还是上学时沉默的大多数,个别特立独行的人也还是上学时的几个另类,这种聚会经过几次就会发现,上学时期相处好的谈的来的,又会分成不同的几个小圈子,原本组织全体同学们相聚的初衷,又回到了同学们毕业后多年相处的原点,人与人之间相识相交是取决于心相印志相同的,要好的同学关系,是不会因分别时间的长久而中断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喜好的同学大多数人平时是有经常联系的,所以大范围的同学聚会可以几年办一次,大可不必经常性的相聚,否则慢慢的会失去相聚时的新鲜感和渴望已久的兴奋感,逐渐变成了费时费力费神的负担了。


施大林67


不对!

我1987年毕业于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由于受到时通讯条件所限,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失去了联系近28年,2015年在董霞同学的多方努力下,我们全班同学又彼此建立了联系,并于同年的10月12日在母校的所在地淄博周村举行了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28年后再相见那激动的心情和热烈场面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们一起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校园,去寻觅那早已随时间远去的青春足迹,教室、宿舍、餐厅虽是面目全非,但是,再见到这些仍然是感到那样的亲切,就如同久违了亲人一样……

在这次聚会上我们约定今后每二年轮流在不同的城市进行一次聚会。2017年我们在著名的风筝之都—潍坊聚会,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世界风筝博物馆和寿光蔬菜博览会,游览了风筝广场和白浪河的旖旎风光,品尝了当地的美食……

2019年5月17日我们又如约相聚在美丽的海宾城市—青岛,我们看大海喝啤酒吃哈利,游览青岛的德式风味的老街和现代风情的“五四”广场,夜晚我们散步在海边,夜游栈桥听海的波涛,沐浴享受着海风的亲吻……

如此的美景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烦恼和不如意!尽情地嬉戏打闹,我们愉悦的笑声与海涛声、海风声交织在一起,我们真的上有点忘乎所以了,开心,开心,还是开心……

聚散两依依,临别时分我们相约2021泉城—济南再聚首!

同学聚会并不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组织好了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纯洁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品味的文化活动!


威廉1026


参加过几次同学聚会,四十多年没联系了,再次相聚肯定惊喜,聊着学生时代的趣事,也是其乐融融。后来就经常有人组织聚会,但参加的人越来越少。一个是没有新鲜感了,反而觉得陌生;再有就是感觉虽然都老了,但原来的二百五还是那几个人,凡人不理的还是那几个人,吹牛逼的还是那几个人!没劲了,所以就撤了。


桂林141680766


我否认体主所说的话,我也组织过两次同学聚会。我们全班同学共有五十六个,因病离世三个,全班同学聚会的时候有四十九个同学前来参加。现场气氛非常活跃,有几个女同学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大家都畅所欲言,回忆大家各自的童年时光。根本没有什么同学之间吹牛的。


事在人为17549


关于同学聚会,网上争论太多,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了,总认为当初纯真的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我的同学聚会与网上说的大不一样,有点错综复杂。细分三个阶段:

一、十年前

那时候27岁,同学当然也是差不多年龄,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只有QQ,联系了越来越多的人。

17岁初中毕业后,十年没有联系,刚开始大家特别特别激动,同学聚会去了有50多个人,在老家四大桌,都是初中同学,是迄今为止聚会人数最多的一次。

因为初中毕业十年没联系,大家都很激动,在一起聊在哪里工作?结婚了吗?几个孩子了?没有讨论房子、车子这些话题。

所以,最开始的同学聚会是最单纯的。


二、五年前

初中同学三年其实并不怎么了解,但通过五年的再次联系后,已经彼此了解同学的工作为人等等。开始了所谓第二阶段的“圈子运动”。

于是开始了各找各组织的混乱微信群状态,那时候我有10来个微信初中同学群,经常莫名其妙的被拉到同学群里。

也就是“占地为王”吧,就是我喜欢一拨人,咱们组一个群。他喜欢一拨人,在拉一个群。有时在这个同学群里聊的不错,在拉一个同学进来,结果有的同学和她有矛盾,她就退出了。

所以有将近两年的时间,100多个初中同学们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无状态”中。同学群里聊着聊着,两男生开始揭短,吵架,或者两女生攀比家庭。

因为不太喜欢这种交往模式,与很多人因为道不同也渐渐形同陌路,更因此退了很多群。

同学聚会碍于面子虽然都去了,但变成了一起吃饭喝酒吹牛了。虽然还是好几桌,但有的人从一开始去到最后散都没有说一句话,很是凄凉。



三、现在

又经过五年的磨和与了解,确定了与自己家庭观事业观人生观都一样的20多个同学。其它的同学基本退出自己的世界。

这20多个同学如果以后没啥变化,基本可以确定能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再次同学聚会,毫无争议,已经独成一派,只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聚会。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20多年的友情更是亲切。所以在一起非常轻松愉快。


综上所述:分析我这多年同学聚会的经验,就是找对组织,找对同等圈子的同学,聚会才能够变得有意义。有些道不同的同学真的没必要联系了,还是各走各路最好。留下彼此当初最美好的形象,不要再去破坏它,就这样挺好。

说这些话或许有些辛酸,但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心,没有办法,相见不如怀念。


我的名字叫丑石


同学聚会本来是非常不错的一种集体活动。

当年年岁青葱,大家从天南海北因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走到一个学校,分到一个班级。都说相遇是缘。百年修得同船渡。几年同学情那更是一种缘分。有了这种冥冥中的安排才会走到一起,成为同学,大家一同上课,一同用餐,一同入寝,包括上个侧所也得一同去,这是一种多么熟悉亲密的一种关系。梁山伯祝英台因为先成同学,才有了而后的双双化蝶的美丽传说。

同学毕业以后,各自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环境,因为许许多多的不同,构成了同学毕业后的各自不同的劳雁纷飞。有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凳上人生的顶点。有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不到就是得不到,失意败落。大部分的虽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奋斗,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最后终落平凡,囬归自然。

同学在经年之后相聚,当年年轻的面孔都已不在,取而代之是饱经风霜的面容,酸甜苦辣,悲感交集,感慨万千均有。

赤城相待,肝胆相见,这是许多人的希望。但,人心复杂,也不排除有个别的人把同学聚会当成一种势力的显摆和宣耀。

任何事情都会有多面性,我们正确理解罢了。我也挺赞成小范围的同学聚会,这样更能畅说欲言,轻松愉快。




赵文菊4


同学毕业多年了聚会一次我不反对,都想看看曾经一起学习、嬉戏的同学变成什么样子了,都想看看同一起跑线的同学们现在各自发展成这么样子了,都想回忆一下曾经年少时候的少年趣事,加之,也可以拉近同学都关系,因为,毕竟各人的发展不同,有的已经腰缠万贯,飞黄腾达,有的身居高位,身世先和,甚至为主政一方的大员,有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默默无闻,生活尚且拮据,捉襟见肘,贫困潦倒,总之,各不相同,聚会可以增进友谊,互相了解,互通信息,开阔眼界,在事业上可以互帮,在生活上可以救助困难者,所以聚会大有必要,但是为什么有的同学不想参加同学聚会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

1、聚会时有的同学炫耀装酷,极尽显摆之能事,不尊重其他同学,成功的和成功的在一起,不理甚至看不起一般默默无闻的同学,对平庸的同学,不屑一顾。致使一些人遭受冷落,好像是多余的,很是尴尬。

2、聚会时铺张浪费,大吃大喝,完了还要平摊费用。所以,有的同学聚会,只聚了一次,就再也聚不起来了。

我也参加过好多同学聚会,有的是参加学生的聚会,有的是我们的同学聚会,我觉得,聚会应该是让一些大款出资,不应该平摊,因为毕竟每人的状况不一样。

再就是聚会不谈成功,只谈过去,只回忆美好的同窗之事,当然个别人可以一起讨论事业、买卖。还有就是,全体少聚,小范围多聚,义气相投的多聚,事业买卖有来往的多聚,有同学情的基础,可以事业上互进步,买卖上可以帮助,何乐不为呢。


不语怪力乱神


工作八年,同学会从未参加过一次。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来前几年偶然看过《奇葩说》的一期节目,开场话题就是辩论要不要参加同学会,傅首尔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大意是这样的:如果你混得不好,同学会一定要参加,第一,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给他们掌声,第二,要去同学会受受刺激,这样你才更有奋斗的动力,第三,要整合资源,如果你的同学里面有医生啊,学校领导啊,那爬也要爬着去。

傅首尔的观点有理有据,但我个人是不大同意的。

第一,傅首尔当然不是混得不好的那一类同学,她全无压力,所以才能如此轻松幽默地调侃,无法感同身受的观点,娱乐而已。

第二,除了同学聚会,我们还有不同阶段的同学群,但无非是建群之初,大家借着回忆的酒劲儿侃上几天,为什么说酒劲儿?因为青春的回忆醉人呐。劲儿头过了,便偃旗息鼓。

同学聚会,和同学群其实相差无几,拼命地回忆,挖空心思地寒暄,可劲儿地迎合以免尴尬。见到女同学:你是越来越漂亮了。见到男同学:张总气派。回忆这盘菜几十双筷子一拥而上,瞬间就空了,那最后是谁尴尬呢?当然是同学会不可怕,谁穷谁尴尬。

第三,人到中年的同学会,大概率会发现什么呢?当年心仪的那个篮球小子,扣篮的时候,全操场的女生都在尖叫啊,这会儿摸了摸圆润的肚子,还能再干三杯,那个文质彬彬的书生,竟时不时口吐黄段子,还有当年叫你意乱神迷的班花,怎么嫁给了一个满脸痘痘的男人,总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回忆里的美好瞬时变得很可怜,而我像蹲在路边的乞讨者,祈求时间怜悯,与其让回忆续杯,我更愿意紧紧抓住那仅存的光,聊以慰藉余生。

三五知心好友,时常问候,以前都不是那么熟悉的同学,以一场同学会的名义绑在一起,罢了,徒增尴尬。

最后,贴上一篇前几年广为流传的年度最佳短篇小说,不长。

《同学聚会》

自从毕业后,好多同学都混得有模有样,我却默默无闻,在一家工厂当制图员,每月和丈夫一起靠着不多的收入共同撑着这个家。我本不打算去,可禁不起同学们的一片盛情,只好答应。丈夫正在帮儿子复习功课,儿子就要上初中了,为了上一所好中学,这段时间丈夫没少操心,东奔西走,至今还没着落呢。看了儿子一眼,我走出了家门。天安酒店是高级酒店,我走进包房的时候,同学们都已到齐。还没坐稳,一张张名片就飞了过来,一看一个个不是总经理就是带长的,就连以前成绩总是甩尾的阿军也当上了派出所所长。望着服务小姐端上眼花缭乱的菜肴,我真感叹自己孤陋寡闻,光这一桌就足以抵我三个月的收入了。阿军像宴席的主人一样不停地招呼大家吃,不时地为这个斟酒、为那个夹菜,嘴里还说:“只管吃,算我的。”大伙也没任何拘束,一轮接一轮地交杯把盏、海阔天空地闲聊。酒足饭饱之后,天色已不早,此次聚会该结束了。可究竟谁埋单,我看大伙好像都没有要慷慨解囊的意思。这时候阿军掏出手机,按了一串号码,然后说:“小李,今晚所里扫黄抓到人没有?哦!刚抓到——好!好!随便送一个到天安酒店来给我埋单。”说完,他得意地把手机放进了口袋,一旁的同学跟着哄笑起来。十五分钟不到,一个中年人就进来了,他看了账单,不禁皱了皱眉头,看来他身上的现钞也不足。他随即也拿出手机,拨了一串号码,说:“廖工吗?我是马校长呀!你儿子要转学读我们学校的事,我今天就给你拍板定下来了……不过我今晚请朋友吃饭,你过来埋个单好吗?在天安酒店203包厢……”二十分钟后,有人敲了敲包厢的门,门被打开了。当我见到戴着副高度近视眼镜的丈夫站在门口时,我晕倒了!


小桐妹的老妈


同学三年没有说过一句话,毕业十年后见面却亲的像兄弟姐妹。人生如戏,全凭演技。




头oo条


心眼多的钻被窝,

心眼少的在唠嗑,

不多不少胡乱摸,

一个心眼在唱歌,

缺心眼的玩命喝。

半傻半捏的乱串桌

大脑进水的瞎张罗

贪小便宜的等蹭车

官当大了的不掺和

财发大了的想多说

离了婚的在踅么

没大出息的不动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