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縣樂地村竹業扶貧 讓貧困戶持續增收有保障

*今日觀察*

鄒善水 馬奇偉

3月21日,驅車來到位於梅花山麓的連城縣莒溪鎮樂地村,探訪該村發揮生態資源優勢,靠毛竹產業精準扶貧,讓貧困戶持續增收的成功做法。樂地村海拔800多米,古木參天,叢林密佈,沿著高山谷地,一條清澈小溪穿村而下。村委會主任俞仲緣介紹,風景秀麗的樂地村人全部姓俞。全村738位戶籍人口,有林地37387畝,其中毛竹豐產林2.1萬餘畝丶生態公益林9635畝。過去,端著“金飯碗”村民難致富。

面對現狀,樂地村"兩委"多次召集黨員丶老幹部丶村民代表"分析會"丶"治貧民主會"。尋找端著"金飯碗"村民難致富的根源。討論如何"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竹業反哺精準扶貧,讓先富村民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確保村民持續增收"的規劃。

樂地村有近百畝珍稀的長袍鐵杉群落、紅豆杉群落、小葉白樟樹群落和樹高13.9米880多歲“桂花神樹王”桂花樹。據介紹,樂地村從建設生態環境入手,近幾年來,進行美麗鄉村建設,修繕古民居,架設路燈,建設珍稀樹種群落公園,開設農家樂,越來越多的人前來生態之旅和森林浴。人文生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因美景而樹立了生活生產信心。與此同時,引導村民大力發展興建竹業產業扶貧基地,提升村民增收信心,請進專家舉辦毛竹豐產林管理技術培訓班,指導村民禁用化學除草劑,採用電動割草機生態管護法劈草劈雜,去弱留壯丶留足壯年竹丶因山制宜規劃開僻竹林耕作道路丶科學增施專用肥與科學防治病蟲害等措施,建設毛竹豐產林,不僅很快増加了畝立竹量,也増加了冬丶春筍總產量。目前全村豐產林有2.1萬餘畝,毛竹林創年總產值360多萬元,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村委會主任俞仲緣對筆者說, “滿山的竹子就是滿山的錢”。如何讓貧困戶從竹山“找錢”?首先對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35人,通過專項“一戶帶一戶”結對技術培訓。從科學選育“壯年竹丶留足壯年筍”,科學釆挖春、冬筍,合理砍伐毛竹等進行傳幫帶,實現脫貧穩定增收。“伺弄竹子”就是村裡人能致富建新房的緣由——種植竹林,採收竹筍、竹材。種出來的竹筍肉厚、脆嫩,成熟時間較其他竹筍早一個月,打市場“時間差”,價格自然不錯。建檔貧困戶村民喬鳳萍一家4口人有100餘畝竹林,種植毛竹每年竹筍、竹材合計每畝毛利潤超過800元。“竹林生態好,滿山的竹子就是綠色銀行,想用錢就可以隨時去取。”俞仲緣笑道。毛竹產業帶動全村建檔立卡16戶貧困戶35人增收致富如期脫貧。

下圖為3月21日,莒溪鎮扶貧辦幹部俞金華在樂地村邱地尾山場瞭解村民喬鳳萍春筍收入情況。

連城縣樂地村竹業扶貧  讓貧困戶持續增收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