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其祖父名蘇序,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是“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人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愛美食,與朋友的相處頗多樂趣。後人對他的豪放灑脫極為尊崇,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逸聞趣事呢!

一、發憤、立志

據說,蘇軾少時在父親蘇洵的教導下,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常常受到父親的詩朋詞友們的稱讚。因此自己亦有些飄飄然,一日,年少氣盛的蘇軾,驕傲地寫了副對聯貼於自己的書房門口: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老父蘇洵一日得閒,到他的書房來檢查他的學業,抬頭看見對聯,對兒子的不謙虛態度,感到很生氣。於是,找來幾本文辭深奧的古書喊道:“軾兒,你細細讀之吧!”說罷嘆息而去。蘇軾看了一本又一本,書上的字、詞、句他居然有很多不認識、不理解,心中慚愧不已。於是,他趕緊提筆將門上聯語各加了兩個字“發憤”和“立志”。從此以後,蘇軾虛心學習,日夜攻讀,終於以他的勤奮努力,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造詣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二、“出人頭地”

蘇軾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已嶄露頭角。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由於他的文章言辭鏗鏘,文氣充沛,不拘古法,活用典故,因而獲得了主考官歐陽修及其他評卷官員們的高度讚賞。據傳說,當時歐陽修本想將他評為第一,但又怕這個卷子是自己學生曾鞏所作的,所以給判了個“第二”。後來,在禮部口試中蘇軾又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歐陽修極為讚歎,說:“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放手讓他出人頭地。”被歐陽修這麼青眼相看的蘇軾之名頃刻間便傳遍天下。並且中華成語“大家族”中還多了“出人頭地”這樣的一個典故!

三、東坡涼粉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相傳蘇東坡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籤書判官時,於鳳翔東湖避暑,炎炎夏日裡無清涼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濱豆(也稱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製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之後流傳與鳳翔民間。後人為紀念他稱其為“東坡涼粉”並流傳至今。

四、東坡肉

蘇軾善烹調,盛傳他做紅燒肉的手藝最早在徐州時就已練成了。元豐三年,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雖然掛了個小小的空頭官銜,實際上過著流放的生活。他窮得甚至過不了日子,後來靠朋友的幫助,弄到一塊地,自己收拾、耕種起來。並親自整理場地,在東邊山坡上蓋了一間屋,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東坡居士。後來,人們常把蘇軾叫做蘇東坡。在此期間,他還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做法寫入一首《食豬肉詩》中。只不過,紅燒肉僅在當地有些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

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任職杭州時的“東坡肉”。宋哲宗元祐四年,蘇軾回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激蘇軾,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地去給他拜年。蘇軾收了以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把它們又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皆贊味美,從此以後,“東坡肉”便成為一道聞名遐邇馳名天下的名菜了。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還有一個傳說的說法:蘇東坡雲遊四海時來到永修境內一個叫艾城的地方。正是三伏天,機緣巧合之下蘇東坡救了一箇中暑的小孩。孩子的父親是位農夫,他特地去買了兩斤豬肉,用一束稻草捆著提了回來,問蘇先生喜好的口味。恰巧,蘇東坡正在賦詩填詞,口中朗朗念著:“禾------草-------珍---------珠-------透心香......”。孩子父母聽了,以為是讓他們把肉和著稻草整塊煮熟,並要把肉煮透。吃飯時,菜端上桌來,蘇東坡見一塊整肉,沒斫沒切,還用稻草捆著,不知什麼原因,又不好意思開口。農夫挺奇怪,就對蘇東坡說:“早上我去問你,你不是說‘和草整煮透心香’嗎?我是按照你的意思弄的這道菜,先生怎麼不吃呢?”蘇東坡聽後才恍然大悟。沒想到豬肉摻雜著稻草香味,倒也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飯,農夫夫婦出門去了。東坡見主人如此盛情款待自己,心下十分過意不去。他從包袱裡取出五兩紋銀,並留下一張字條:“主人盛情難卻,東坡不辭而別”就離去了。農夫夫婦回家後才知道,原來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學著用稻草捆紮豬肉煮著吃……後來,這種香酥可口的豬肉菜餚便被老百姓們稱作“東坡肉”,一直流傳了下來。

五、與黃庭堅的故事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①東坡魚: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肉外,其燒魚的手藝也堪稱一絕。一次,蘇軾下廚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他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右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把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也只能啞然失笑了,只得乖乖地地剛燒好的魚捧上了餐桌。

②對聯“煉”字:蘇軾與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一人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縱觀二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暱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③皛(jiao)飯與毳(cui)飯:蘇軾復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裡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麼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蔔、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又被黃庭堅戲弄了。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出於好奇,又特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終於還是去了。這天,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神侃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了,只好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到:“鹽也毛(沒,音mǎo, “沒有”的意思),蘿蔔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六、與佛印的故事

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狗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提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一日,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做好的魚端上桌,忽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佛印害怕吃魚的秘密被蘇軾發現,忙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出門迎接蘇軾。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桌上反扣著磬 ,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時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裡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著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佛印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麼這麼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不由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餘),就請讓我來大飽口福吧!”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七、吟詩鬥智

二十歲的時候,蘇軾到京師去參加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並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匆匆地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排骨。“諸葛亮隆中種菜。”最後一個傲慢地端起了僅剩的青菜。菜分完了,六個舉人正興高采烈地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併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攏到了自己的面前,愜意地吃喝起來。

八、東坡赤壁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裡,蘇軾常常遊覽山水,寫作詩歌,抒發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聽到長江邊有個名勝古蹟叫做赤壁,就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裡,約了幾個朋友,乘著小船到赤壁去遊覽。在那裡,他想起三國時期曹操和周瑜大戰的情景,觸景生情,十分感慨。回來以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賦》。不但是寫散文和寫詩的高手,在詞的寫作上,蘇軾也有很高的成就。在遊赤壁之後,他又寫了一首《念奴嬌》(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掠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雖然蘇軾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卻出了一個不小的差錯:黃州的赤壁並不是周瑜火燒曹軍的地方。三國的赤壁在今武漢的上游,而黃州卻在武漢的下游。不過,黃州的赤壁卻因為蘇軾的這個差錯出了大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大文學家,它就被稱為“東坡赤壁”。

九、蘇軾退房

蘇軾晚年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準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就在這年的七月,蘇軾客死於租住的房子之內。(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除了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造詣外,他在生活中也善於觀察學習,總能在漂泊的人生中笑對困境,從點點小事中求得生活的樂趣,這十分令人欽敬!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無往而不可。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人景仰的典範。

如何讓世界變得美好?有人這樣回答道:很簡單,那就是讓自己變得美好!”蘇軾的一生,豈不正是這樣的?他不能改變環境,不能改變其他人的看法,但是他卻能夠改變自己,不斷地改變自己,讓自己用心地去生活。世事無常,落魄潦倒時不妨學習一下蘇軾,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閒侃那些發生在蘇軾身上的逸聞趣事

△蘇堤春色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