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进入金文学习阶段后,对其发生、演变、定型及衰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一个时期,我连续写了几篇青铜器著名铭文的学习体会文章,现在再把有关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从金文的源头去探寻,以期全面了解金文艺术史。


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金文亦称钟鼎文,一般指的是商、周及战国时期刻制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这些铭文最早见于商代中后期,有专家考证大概出现在商朝后三百年左右。应与甲骨文属同一时期。


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金文与甲骨文的关系、区别有哪些呢?金文与甲骨契刻文字的出现孰先孰后?从有关史料及综合当代学者意见来看,只能初步判定为同一文字体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样式。从字形结构看,商代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度较高(有人据此认为金文脱胎于甲骨文,颇有争议),有不少字甚至完全相同,只不过存在契刻与铸造的区别!甲骨显刀锋,笔道细直,书写风格单一,而金文则显现出墨迹笔痕,曲线符号增多,书写风格也丰富一些。


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商代至西周初时金文的特征、标识是什么?整体来看,其图形、装饰的意味较为明显。这反映了早期文字依类象形的特点,如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指出的“故遗结绳,取诸文,象诸形,会诸人事”,大意是放弃结绳记事的方法,取法于天象地理,创立象形万物,附会人事的造字方法,这是创立文契一一从图画仿形到抽象线条转化的必由之路,金文形成亦如此。同时,为了适应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性特色,金文带有几分宗教色彩的神秘,如常见肥壮笔画,波磔明显而独特,圆、方、锐角形成不同的块面,不少字体呈形象化的构成体态等等,如“射”字,出现弓箭形象,“鼎” 字象个铜鼎的仿形,“虎、马、鹿、象、犬” 等动物字形也仿原形(简笔模拟)等等,这些象形与线条兼融,古老、拙朴、生趣,简约图形加抽象写意就成了早期金文的标识符号。


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商代末期的金文内容,大都单一,字数很少。目前已著录的有铭青铜器五千多件,十字以下常见,少则一二字,多为六七字,到了商末周初,才出现了较长铭文,一般不超过五十字。刻的内容无外乎族徽、图腾征号、先人名讳及器主姓名等,具有浓厚的图形装饰意味。而大量字数较多的铜器铭文,出在西周中晚期,动辄几十字上百字,还有一些铭文长达四五百字,《毛公鼎》为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之最,达到498个字。目前发现上百字铭的约一百多件。


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史料称,金文由产生到成熟定型,走过千年之旅,当言之不虚。我认为,文字与书法相辅相成,文字同书体的演进,遵循的同一规律,先秦书法包括甲骨、金文,作为书法“先驱”者,为完全地线条化、字符化奠定了基础,直到汉代隶书的出现,才真正摆脱了图象化的象征,标志着书法真正成熟期的到来。


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分析金文早期的铭文笔法,还存在着明显的固有形态与书写规则。如头粗尾细的纺缍之状;前细后粗带有明显波磔的重捺;肥肚样式的横画笔道;以及较多匀称规范的圆转用笔等等。如果用概括性的语言,可否说是象形与线条相融相合中发生的“金文蜕变”现象呢!


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正因为早期金文处在逐步变化之中,结体中的自由与随意不可避免。不少字有几种异体写法,普遍存在着添笔、减笔现象。这种“仿线”写状或以形写意糅合的章法,大小参差错杂排列,给整体章法造成一定的影响。这说是先天不足的“缺陷”也可,说成生动有趣的分布亦可,这只是当时金文的一种初始状态而已。


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当然,随着金文的不断成熟,块面仿形、结体率意渐趋消亡,本着约简概括的原则,由简略图形向抽象符号化逐步演进,整饬定型后的金文在周朝后期占据了主流位置。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特征归之为“篆引”,即说“篆”代表萦绕迴叠和弯曲圆转,而“引”代表书写上的转引仿形、中含内敛等用法,也不无道理。只是各人怎样去看待、析分这种篆书渐进的过程及形成的特征,往往会有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可用不同的理念去概括、阐释,这不过是学术理论上的见解各异罢了。


早期金文产生、形成、发展的脉胳梳理

我觉得,早期金文生动有趣,形意兼容的字体构成,带着远古的悠远、沧桑与神秘,同中晚期渐趋成熟的金文相比,有其独特的魅力,挺招人喜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