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谈教育,一语中的,值得广大家长和教师借鉴

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当中,认识和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是我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对实践的总结而形成的经验,反过来会指导实践。

这种情况在教育中依然是成立的。我们开展教育,然后在教育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教育理论,然后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

提到教育理论则不得不提到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理论。


爱因斯坦谈教育,一语中的,值得广大家长和教师借鉴

  • 1

在学习上,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构建知识体系。

这一点其实是比较好理解,无论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例子。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儿。比如我的侄女,经常问她妈妈:妈妈妈妈什么是蝴蝶呀?妈妈妈妈那玩意好吃吗?妈妈妈妈我多沉呀?其实这就是孩子在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不同于我们的学科教学体系,它没有那么系统,它是零散的,零星的,但这些零散零星的知识,最终会构成一个庞大的认知体系。


爱因斯坦谈教育,一语中的,值得广大家长和教师借鉴


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奇怪的问题。在办公室里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们谈,这些孩子一天脑子里都想些啥?尤其是科学老师那里,奇怪问题最多了:老师老师,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呢?老师老师,世界有多大呀?老师老师,鱼为什么淹不死呀?老师老师,为什么有的人在水里不沉底儿啊?

这在有的老师眼里可能觉得是闲玩,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

这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正如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值得广大家长和老师借鉴。他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爱因斯坦谈教育,一语中的,值得广大家长和教师借鉴


虽然儿时的爱因斯坦口齿不清,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老师都认为他“做什么都将一事无成”,但是他从小就充满了旺盛的求知欲,兴趣爱好广泛。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重要。即使他今天学科成绩不好, 他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充满热情,不断地刨根问底,最多是个大器晚成。

  • 2

对于教学,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爱因斯坦谈教育,一语中的,值得广大家长和教师借鉴


他认为要掌握学科基本结构要遵循四大原则,分别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所谓动机原则,就是强调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包括好奇心、成功的欲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所谓结构原则,就是他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征形式来呈现,这一点稍微有些难理解。所谓程序原则,强调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所谓强化原则,就是教学中要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这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爱因斯坦谈教育,一语中的,值得广大家长和教师借鉴


对于布鲁纳的教学观,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的。但是他的教学观与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比如他强调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但是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而言,似乎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我们不仅仅要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还要去了解学科结构上衍生出的很多变化。

就拿数学学科来说,学生们测试的内容已经超出了课本内容,它测试的不再仅是简单的例题。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但是教育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教育资源进行一个合理的分配。我们在教育之余,又不得不考试,对人才进行筛选分流。

应试被强化了,被突出了,我们似乎处于一种竞赛之中,不断的爬高爬高再爬高。比如衡水一些比较好的学校的习题,往往就比一些普通的学校习题要难得多。拿衡水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做的题,比中考题和高考题要难。

爱因斯坦谈教育,一语中的,值得广大家长和教师借鉴


  • 总结:

正如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还是在教学当中,应该尽可能地去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内驱力。面对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筛选分流作用的教育来说,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争取为自己赢得一个较好的资源

。家长要做的就多了,一面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内驱力,另一面要鼓励孩子直面竞争,努力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