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人生的至暗時刻,如何以希望之光重燃生命價值

我發現自己是如此的激動,以至於不能靜靜地坐下來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獲自由即將踏上新徵程的人們才能感受到這種即將揭開未來神秘面紗的激動心情。我希望跨越千山萬水握住朋友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夢中的一樣藍:我希望。 ---艾利斯·波德·瑞德

藝術最珍貴之處在於,它從未脫離生活。與其讚揚它高於生活,不如稱讚其是現實生活的寫照。1995年誕生的《肖申克的救贖》就是這樣一部處處引人共鳴、深思並讓人深受啟發的佳作,20多年來,它向一代又一代人深刻地詮釋了關於生活的希望與生命的價值。

只不過,壓抑的監獄題材與當時美國浮躁的時代氛圍大相徑庭,所以,即便《肖申克的救贖》被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音響獎等多項大獎提名,卻與所有獎項無緣。但幸好,時間是揭開傑作面目的有力方式。近年來,《肖申克的救贖》一直居於電影榜單的NO.1,在豆瓣被打出9.7的高分,因為它喚起了人們對希望與自由的思考,對個體價值的體悟,並讓人從中感悟出生命的救贖之道。

《肖申克的救贖》長達142分鐘,但每一秒都彌足珍貴、有意義。導演從容不迫地向我們講述,一個銀行的副總裁安迪蒙冤入獄後,策劃一場近20年的越獄經歷。而這看似”輝煌“的行動背後,暗藏著每一個鮮活生命對生活最基本的“希望”與對人生價值最根本的尊重。

《肖申克的救贖》:人生的至暗時刻,如何以希望之光重燃生命價值

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制度化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人在“時間流逝、環境改造”這樣的大環境下的脆弱與無奈。你會看到一個殘酷、壓抑的環境是如何精確而結實地對個體進行毀滅,你也會看到本該在監獄中荒度餘生的人,是如何憑藉自身對生活的希望,以及聰明才幹,將日子過的有滋有味,讓生命自在地散發著獨屬於自己的價值。

對監獄裡的每一個人來說,獄中生活都是一場漫長的煎熬,唯獨安迪將這份艱難困苦轉化為能夠救贖自己的希望與力量,這樣的行為看似瘋狂,卻淋漓盡致地向我們展現了人生價值的真相:“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希望”這一主題是如何貫穿整部電影,延伸至我們的內心,療愈傷痛,給予力量,點亮人生的價值。


01 個人的希望,源於對現實的認清、樂觀的心態、內心的充實、對自己能力的篤定和踏實的行動

故事的起因是銀行副總裁安迪的妻子與情夫被殺,安迪被律師誣陷入獄。就這樣,一位典型的青年才俊來到了有著“把信仰寄託於神,把賤命交給監獄長”宗旨的肖申克監獄。

眨眼間,安迪前半生的種種輝煌如泡沫般幻滅。他和來到這的每個人一樣,接受畜生般的清洗、除蝨後,如新生兒一樣赤身裸體來到狹小的牢房,開始新的人生。事實上,大多數人在那一刻,就已經了結自己的人生,他們心如死灰,空蕩蕩的軀殼裡只剩下無窮盡的悔恨和崩潰。而安迪一聲不吭,彷彿身披隱形衣,與這個本就不屬於他的地方相隔絕。

我猜,安迪是恐懼的,不過,樂觀的他通過審視自身所處的環境,找到了對抗恐懼的事情。在監獄的第一晚,愛好地質學的他就發現監獄的牆存在質量問題,容易被挖掘,也許能挖出一條逃生通道。心中的希望,就此燃起。

達爾文曾說:“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著你從危險峽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著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安迪對待現實的理智、樂觀的心態,都給人以希望的啟示。生活中,當我們不如意、低迷、失敗時,我們很容易失去冷靜分析現狀的能力,彷彿被蒙了雙眼般落入抱怨與自棄的陷阱中,我們缺少的恰恰是遇事不慌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如果說,清醒地認清現實與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燃起希望的基石,那麼,鞏固這份希望的”502粘合劑“,則是安迪的能力與他對這份能力的篤定。

監獄裡,安迪憑藉銀行家的知識與經驗,幫獄卒和典獄長逃稅和洗錢;還有他對地質學的熱愛與深究,助他挖出了一條在別人眼中不可能的越獄通道;更有那份持之以恆的耐心與一絲不苟的本性,讓他在壓力和時間的折磨中,完美佈下越獄這盤大棋。

但一直以來,有不少人質疑這部片子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為什麼安迪牆上那麼大的洞都沒被發現?萬一有人來跟他同住呢?萬一有個人和他換了牢房呢?

這些問題在原著小說中都有明確的回答,雖然電影沒有表現出來,但我認為這正是影片對現實最真實的精妙映照。這些細節雖令人細思極恐,一不小心,安迪的越獄計劃就會被曝光,

但它們不正是我們做一件事時,必須承擔的未知風險嗎?沒有什麼事情是萬無一失的,風險的存在,就是用來剔除一些沒有資格獲得成功的人。當然,安迪的成功的確離不開"幸運"二字,畢竟,幸運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不過,獲得這份好運的前提是”行動“。

在別人眼裡,安迪或許是個過於樂觀的理想主義者,但事實上,他是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兼行動派。這也是希望最強大的力量所在,能推動人不斷邁向目標。監獄生活從來都不是什麼童話故事,它像是一個殘酷、無情、自私的主人,以各種方式壓榨著獄中所有人。是希望,支撐著安迪採取行動,對抗著他內心深處那些因糟糕環境激發出來的消極影響。

在希望的火光下,安迪開始有條不紊地行動。他總是能在最理所當然的場景中,向什麼都能搞到的瑞德購買想要的東西,比如在下棋時故意提到西洋棋,以自己想做棋子為由,索要石頭;又因自己對地質的喜好,購買小錘子;還在看電影時,藉由大夥對女明星的興奮,購買海報,遮擋越獄出逃的通道。每一步,都自然而精妙,天衣無縫,讓人毫不起疑。

行動,是綿延希望、戰勝恐懼、實現自由最好的方式。對於個體來說,自由大致分為兩種:身體自由與精神自由。

  • 精神自由,指的是個人在特定環境下自身內心的思維可以自由的展開
  • 身體自由,在法律上來說,又稱人身自由,指公民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人身和行動完全受自己支配,有不受非法拘禁、逮捕、搜查和侵害的自由。

莎士比亞說:“有力的理由造就有力的行動。”而安迪就是將內心強有力的精神自由造就出在束縛的監獄裡,難能可貴的身體自由。

除此之外,還有安迪內心始終存在的美好,比如音樂。他是這樣描述的:“有音樂才不會忘記這個世上有些地方是這些高聳的石牆關不住的,還是有些東西在人們內心,是他們這些人碰不到、奪不走的,完完全全屬於你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人生的至暗時刻,如何以希望之光重燃生命價值

由此可見,安迪個人的希望信念,是源自他對現實的清晰認知、樂觀的心態、內心的充實、對自己能力的篤定和踏實的行動。這可能是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畢竟,怯懦、逃避、聽天由命是容易、也最舒服的人生態度。但安迪用他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希望於生活來說,是強大且珍貴的力量,人生低谷也不過是巔峰的前奏。


02 希望是可傳遞的溫暖,以光的方式,照亮每個人的內心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安迪是強者,更是聖者。他用心中那份小小的希望燃起全監獄人心中的希望,並掀動整個監獄的改變。這份能量遠超我們的想象。

幾十年來,安迪總是通過各種微妙的機會,讓自己與夥伴感受片刻奢侈的自由與希望。

戶外勞動時,安迪憑自身的學識幫助監官逃免稅收,請夥伴們每人喝3瓶冰啤酒,彷彿他們在做正常工作般,有勞有得。影片中沒有明確安迪這麼做的目的,或許他是想收穫友誼、或許他只是想感受短暫的自由。但至少,那一刻,他將心中對自由的渴望與希望傳遞給了他的夥伴。

還有一次,安迪在獄警的辦公室裡,擅自使用監獄的廣播,為獄友們放起了《費加羅的婚禮》。那群整天勞累於黑暗中的人已經不知多久沒有聽到這樣悠揚美妙的歌聲,即便他們聽不懂歌詞寓意,也依舊能感受到歌聲中難以言喻的美。音樂彷彿插上了翅膀,直上雲端,帶領他們越過監獄的高牆,飄向更高更遠的地方,體驗無限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人生的至暗時刻,如何以希望之光重燃生命價值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曾寫道:“藝術是什麼?藝術是感情的表露,藝術是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安迪利用藝術這種巧妙地魔力將心中說不明也道不清的希望準確地傳遞給所有人,勾起他們好好生活的希望,燃起人人內在本就有的生命力。此刻,安迪救贖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活,更是無數顆早已迷失自我的心,還有無數個被打落至塵埃中的底層人。

不僅如此,更瘋狂、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數年時間裡,安迪每週堅持給州參議院寄信,因而獲得每年500美元的支持。於是,他用這筆錢接洽讀書會、慈善團體,買入舊書,將原本臭烘烘的儲藏室改造為新英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每一位獄友都能在這裡接受知識的洗禮,甚至考取高校的文憑,當我看到那場景時,我差點以為那是是大學圖書館!

《肖申克的救贖》:人生的至暗時刻,如何以希望之光重燃生命價值

當然,監獄是個固執腐朽的地方,給人的固化也是如此。儘管安迪做出了很多努力,還是有人認為希望是危險可怕的東西,而且這個人還是安迪最好的夥伴——瑞德。

瑞德在聽到安迪對希望的認同時,氣憤地反駁:“希望能讓人瘋掉,希望在牢裡沒什麼用,你最好還是認命吧。”

《肖申克的救贖》:人生的至暗時刻,如何以希望之光重燃生命價值

好在安迪沒有生氣,他仍心懷希望地送給瑞德一個他曾經熟悉的樂器,希望以藝術的美燃起瑞德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信念。我想,安迪可能知道,瑞德的憤怒只是他恐懼的面具。他仍需要時間,耐心地瓦解瑞德因害怕而為自己在心中建起的高牆,幫助他感受美好生活的可能性,讓他心甘情願地衝破那阻礙自己追求美妙新世界的障礙。

電影的最後,安迪也用寧靜舒適的海邊生活向瑞德證實了自己的話沒有錯:希望是件美麗的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死的。


03 希望的最終目的,是打破“恐懼與自棄”的牢籠,以希望與行動完成對自己與他人的救贖

曾經看過一個段子:一個人向別人推薦《肖申克的救贖》說,《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太好看啦,裡面那個叫肖申克的人真厲害!

看似有趣的段子,卻引起了我的注意。對啊,這部片不叫《安迪的救贖》或其他任何人的救贖,

而是整個監獄的救贖。

有意思的是,監獄是贖罪的地方,卻在無形中施加了一份人性的另一種看不見的、普世的“原罪”——對人生的麻木。影片中,瑞德的一番話就藉由監獄很好地描述了這份原罪: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肖申克的救贖》:人生的至暗時刻,如何以希望之光重燃生命價值

一位卑微的老人,布魯克斯.海特倫,正是典型的代表。他在監獄裡負責打理圖書館。但在服役50年,獲得假釋出獄後,因習慣了監獄裡的體制而無法適應外面瞬息萬變的新世界,最終絕望地自殺。這是失去自我的崩潰體現,也是體制化的悲哀之處。如果說宇宙中真的有平行世界的概念,那老布一定是瑞德的另一生活版本。瑞德很幸運,因為安迪一直在給他希望,這才有了電影結尾處,瑞德與安迪在太平洋的岸邊相逢,開啟理想中的悠閒時光。

其實,生活裡有太多的“布魯克斯”。看似自由的我們,也生活於一些僵硬的規定與制度下,通過在有限的世界裡尋找短暫且易逝的快樂,來麻痺自己的精神與靈魂,逐漸失去自我。

這不是聳人聽聞,類似的戲碼,每天都有人在上演:“名校畢業生墮落啃老”、“被迫下崗的體制內人員的絕望”、“寧願996也不願選擇月薪更高的自由職業的職場人”......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自由的代價,便是失去安全感。”

沒錯,自由有著令人害怕的一面!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習慣了被人管教、習慣聽從別人的安排來過自己的人生。所以,在自由與安全感的單選題面前,即使我們身處一邊抱怨自己被掌控,一邊渴望自由的窘境中,我們也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安全感”。我們擅長用環境遮掩自己的怯懦,逃避、墮落彷彿無可厚非,是人云亦云般的“正確”選擇。可當你拋棄自己生活的那一刻起,時間真的會偷走你的才能,然後無情地丟棄你。

男主安迪在監獄中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上帝的化身,他帶著希望與自由的信念降臨於肖申克監獄,這個本和大多數監獄一樣充滿頹廢、絕望的地獄。無論是私密精準地計劃越獄,還是為獄友建造精神食糧,安迪所做的一切,都直指一個目標——完成對人的救贖。

監獄禁錮人們的四肢,恐懼拴住眾人的內心。安迪用知識與藝術帶來希望與自由,逐步驅散這個監獄裡的陰霾。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原本萎靡不振的每個人都能因此在絕境中看見希望,直面悲慘的遭遇,然後以親身行動來一場漂亮的絕地反擊,找回自己生命的意義。

《肖申克的救贖》:人生的至暗時刻,如何以希望之光重燃生命價值

結語

經典電影的意義,在於每次都能讓人深思出新的意蘊。

這是我第5次看這部影片,每次感受都不同,但不變的是那份能在我人生至暗時刻給予我希望的力量。

我反覆問自己,如果我不幸落入了肖申克監獄中,我會是一名合格的囚犯,還是一位心懷希望的自由人?

我選後者,願你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