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蔣新國


先回答問題:床前的地上霜,不一定是在室內,也就是說,當時的床,不一定非要放在室內,也可以放在室外的。所以,床前是有可能看到霜的。

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明白中國傳統的床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尤其是唐宋時期床的樣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思

李白這首詩中的“床”,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五種結論,分別是:

一、井欄說。

二、井臺說。

三、現代床鋪說。

四、通假“窗”字。

五、胡床說,即現在常說的小型坐具:馬紮。


以上五種說法,網上可查到詳細資料,此處不再贅述。持某說者,或引經據典,或因事說理,各有各的依據,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終究沒有確鑿的實物證據。


我在這裡給大家提供一件物證,而且是實證:五代北齊時期楊子華所作繪畫《校書圖》的宋代摹本。一幅繪畫作品,距離李白所處時代不遠,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如下圖:

在這幅畫中,有兩件重要傢俱:

其一,是圖畫正中央的大床。

其二,右側一組人物中,坐著的那位長鬍子老頭兒,他屁股底下坐著的那件小型傢俱,是胡床,也叫馬紮。

至此,在一幅畫中同時畫出了“床”和“胡床”這兩件傢俱,如此直觀,如此形象,自不必多言。


先仔細看看這張大床: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的床,就是這樣的大型傢俱,就是這樣霸氣穩定的造型。

從這樣的造型可以看出,古人自然有古人的氣魄,這可不單純是拿來睡覺的,這分明是另一個時空好不好。

現代人的床,也不單是用來睡覺的,在床上打遊戲、吃東西,做些其他的活動也是常有的。

古代的床,那功能就更多了,有此畫為證,尤其是唐宋時期,床的造型決定了其功能絕不會侷限於睡覺。這不,本來畫的內容是校勘圖書,多嚴肅的事情啊,可是這哪裡像在進行嚴肅的文化事業,分明是在吃喝玩樂大聚會,玩耍是主要內容,好像校勘那只是隨手的事兒,玩夠了,隨手校幾個字幾句話而已,你可以說他們不認真,但也可能,對他們來說校書本身就是小菜一碟兒。

看看床上的各種器物:隱几、古琴、投壺、果盤、多足硯等等,這不就是直接在床上轟趴的節奏嘛,校勘圖書也好,吟詩作畫也罷,吃喝玩樂也不耽誤,彈琴投壺的活動也可以同時進行啊,這都畫著呢。

在這張床上,所有的活動完全不受拘束,抬頭看看月,低頭瞧瞧腳丫子,即便探下頭去看看床底下,又算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嗎?


數一數畫中這張床上坐多少人?四個,四個人可以同時坐在床上開展活動,讓我看,再坐上兩個人也完全不是問題。


這樣的床,可以在室內,也可以放在室外,如果在室外,床上的人看到霜或看到霧,也很正常。放在室外也有圖為證,比如《宋高宗書馬和之繪孝經圖》中就有兩幅。看圖:

這是其中一幅。畫中的床,就放在室外,而且在水邊,松樹下,這有什麼問題嗎?古人的日常就是這樣的。看到霜,只是日常小意思而已。至於畫的什麼內容,自己搜搜看。


注意,《校書圖》和《孝經圖》這兩幅畫,圍繞著床一圈的,不少人呢。


回來再看看《校書圖》中圍繞著這張床的人,可以這麼說,其他所有不坐在這張床上的人,是不是都應該算是圍繞著床的?所以,李白詩中那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又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呢?這樣的床放在室外,想怎麼繞怎麼繞,想繞幾圈繞幾圈,是不是?如果床在室外,別說騎著竹馬繞,就是騎著真馬都能繞,完全沒問題,畫的左邊不是真的有兩匹馬嗎?


即便到現在,這種形制的大床其實也並沒消失,還能在生活中見到,傳世的有,新制作的也有。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就有一張和這種形制大床的合影照片,還有他的學生田家青一起,這張照片在田家青先生的《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書中,網上也有圖片,自己搜來看。一些喜歡研究古代傢俱的朋友,也早就製作出了這種傳統的大床,不過只在小範圍內玩耍,大眾不常見到罷了。

關於這種中國傳統大床,若有時間,我會再寫一篇文章進行更詳細的圖文介紹。


下面是《校書圖》的另一個局部,長鬍子老頭身下坐的就是胡床。這個造型就是現在常見常用的馬紮,一模一樣,實在沒必要多說。


有這兩件東西在同一幅作品中,其他關於井欄、井臺、通假等等的爭論,我認為已經沒必要了,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不如多讀書讀畫,所以,對李白這首詩中的關於“床”的討論,可以休矣。

3000多的回答,都累了,先歇會兒吧。

不要迷信哥,哥也就是瞎瞎說……


書殿堂


晚上月光透過窗戶照在窗前的地上,看上去白白的像結霜一樣!很正常啊,古人那時候沒有電燈💡,只有蠟燭光線有限,不如月光透亮!我小時候在我外婆家玩去,你就是這樣,透過窗子灑進來的月光照在地上!晚上出門漆黑一片,天上滿天的星星,月亮跟著我走......


V風月無邊V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其實這個矛盾是由於歷史發展,古今文化差異和缺失造成的。

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看起來公認非常簡單的古詩,簡單到入選小學低年級的課本。意思就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關鍵是“床”,不是“霜”

從中可以看出,矛盾解決的關鍵點不是在“霜”,因為李白其實給出答案了,他後來認出地上的只是月光,所以寫詩是用“疑是”,這是描述他當時一個思維過程而已。而且李白當時是在南方城市揚州,下霜的時間不多。

關鍵是在於“床”。要是這個“床”在房間內,那明月怎麼照得到室內呢?其實古代的“床”和我們現在的“床”並不是一回事。


第一,李白當時應該是在室外

現在我們課本收錄的《靜夜思》並非流傳的唯一版本,在和唐朝相近的宋朝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還有宋代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所收錄的《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

既然是“望山月”,那李白應該就是在室外才有如此開闊的視線,如果在室內那是不大可能看到山月的,起碼也要走到院落才行。

而且由於宋朝和唐朝相隔時間短,收錄的版本更有權威性。至於“望明月”版本是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才改“望明月”的。我們選這個版本入課本,估計是《唐詩三百首》名氣大,也為了呼應第一句的“明月光”吧。


第二,古代“床”可能是胡床,或者是竹床等在室外的床。

這個可能性很大,因為現在很多農村的地方把一種半臥的竹椅叫“竹床”。我自己本人在小時都坐過。農村人喜歡把這種竹床放在室外,乘涼或者休息。一邊拿著葵扇,一邊半躺在竹床,甚是寫意。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中秋之夜室外並不寒冷,他完全有可能躺在這種竹床上,賞月懷鄉,月光灑在竹床前面的空地上,好像鋪上一層白霜。


第三,“床”有可能是井欄

古代井欄為了防止人跌入井內,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高有數米。這方框形像古代的床,所以也有“床”的稱呼。

例如古詩“君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就是這個井欄,因為不可能兩個人圍著我們現在的床來玩竹馬吧?

如圖所示,這個就是一個古代井欄。

這個可能性也很大,我現在還記得我小時候的農村,水井就是在村頭的一塊空地上。那時候還沒有通電,大人們經常在夜裡在水井邊上的空地上乘涼聊天。有時候月色好,婦女還一邊聊天一邊在月下洗衣服。

李白當年很有可能就在這樣子的一個井欄旁邊賞月,從而寫下流傳千古的《靜夜思》。


還有說法,“床”和“窗”是通假字

有人說,“床前明月光”實際是“窗前明月光”,“床”“窗”是通假字借用了。這樣也就能解釋了,李白是明月夜不成寐,起來窗前踱步,看到了窗前的空地月光如霜,因而寫出了《靜夜思》。

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從唐朝來說,“床”和“窗”都是常用字,而且床和窗都是明確意義的東西,沒有必要假借。


總而說之

總而說之,“床前明月光”的“床”應該不是我們現在室內的床,而是室外的某個物件,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不存在矛盾的。

就眾多專家的認為,“床”很大可能是說“井欄”。

就我個人認為,“床”最大的可能是“竹床”。當然,我人微言弱,和專家沒有辦法相比。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自己就曾經跟隨大人們,坐在“竹床”上賞月,對於南方來說,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文藥書生


李白24歲攜帶30萬金出川,兩年後的一個秋夜,他在金陵的一家客棧投宿。當夜秋高氣爽,月色如洗,他獨自走到客棧的院子裡,院子裡有一口水井,古代水井為了安全都會用石頭砌一圈圍欄,稱作銀床。月光灑在銀灰色的銀床上,像是鋪上了一層銀霜。這個時候的李白,30萬金已經散光了,又生了病,人在脆弱的時候最想家。於是便寫下了那首三大明月詩之一的靜夜詩。



柳舞殘陽


磚家哪去了?出來走兩步,古漢語學不會,很多詩意是理解不了的。

床:唐音[ceng5],單獨一個字表達的時候一般指桌子。而睡床的床,一般叫:[kang3]。

在潮汕地區,現代的人們說桌子,還是叫:[床ceng5],而沒有人叫[桌doh4]。

更有意思的是,老人家以前也不會把床說成[ceng5]的,也就是說,以前讀成[ceng5床]的,那不可能是床,絕對是桌子了。

現在倒是會這麼叫了,那是受現代文化的影響。

文化的流失就在眼前,要了解唐詩,你最好多去潮汕走一走,學學潮汕話,會有很多最真實的發現。

我的兒子跟我爭辯說“床”指的是井欄,我說誰說的,他說:“磚家”。我無語了。


建盞匠人愛單叢


要理解李白這首詩的意境,那首先得知道點歷史常識!過去的正規住房稱為“正屋三間”,也就是說主房是三間,中間客廳,兩邊東西房間。房屋的結構稱為五架樑。按尺寸說,前後跨度是一丈二,左右跨度是九尺六。客廳是對開大門,房間的門在第一架樑(邊桁)與第二架樑(二桁)之間,朝客廳開。房間因為門口採不到光,所以房間朝南的牆上開一小窗。但牆體厚度都是一尺,高度位置也不高,月光是照不到房間裡面的!為了採光,在房頂上第二架樑(二桁)與正樑之間開一天窗,大約寬一尺六(正常兩稜瓦寬),長二尺的樣子!房間裡一般床鋪是靠後牆擺放,東房間靠西,西房間靠東,床的寬度是三尺六,大家人家的好床會更寬些。這樣一算,床所佔的地也就是正樑與後二桁之間到後牆的距離。這樣,“床前”所指的位置也就是正樑與後二桁之間的位置;而天窗是前二桁與正樑之間的位置。“明月光”是指農曆望月前後幾天。朋友們回憶一下,正常月亮到月中時,月亮在天上什麼位置?也就是七十度左右的位置,透過天窗,月光照進房間內,月光正好是在床前的位置。因此說,李白這句“床前明月光”,可以說是記實。一點也不故弄玄虛!這也是我兒時清晰的記憶!“疑是地上霜”,那是詩人抒懷。“舉頭望明月”,坐在床邊,抬起頭,透過天窗就能看到皎潔的月亮。“低頭思故鄉”,那是在外漂流的人共同的悲涼心境!


隱約護花人


我看了大家的評論,基本大多數解釋都是錯誤的。在此我給大家詳細地解釋一下:

床前明月光,“床”指的是井床。並不是睡覺的地方。

井床,即井欄。

《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



倚窗賞雨


1.此“床”為“井床”,即水井周圍的一個臺基,好像水井的“床”一樣。月光照在溼的井床上會有反光,就像一層“霜”一般。

2.在井旁看月,加深了“飲水思源”(故鄉)的意思。而且比在屋內的睡床邊看月畫面更美。



鯤子的翅膀


要想回答小編的這個問題,必須要會寫詩,喜歡詩歌的人,寫詩的人都會用比喻誇張的手法,詩歌要有意境,場,景,才能表達詩人那種豪邁的情懷,詩人寫詩前總會喝一點小酒,充滿著無比浪漫與想象,這首詩的意境充分表達了,他對家的無限思念,李白寫的比較樸實,通熟易懂,沒有什麼難懂之處,不需要回答的那麼複雜。

床前朋月光,疑是地上霜,小編講床前明月光,光怎麼能疑是霜呢?對李白這首詩提出了疑問,從詩人的角度去看,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床前明月光這一句,是在一個美好的夜晚,夜空萬里群星燦爛,明月在天空把銀白的月光灑向大地,月光從窗外射了進來,照在李白床前,詩人把地上的月光比喻成外面的霜,那樣潔白明亮。

小編認為這首寫的有點矛盾,提出這樣的疑問,我認李白這首詩沒有什麼問題,開頭是床前明月光,肯定是詩人從門外窗外看到又圓又亮的月亮,照在房間的地上,疑是地上霜雪白明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當中,當冬天的夜色非常睛朗,那銀白色的月光鋪在大地上,與早晨大地上凌霜是多麼的相似,經常錯把月光當白霜。

李白先生藉著明媚的月光,讓他不由得想起了在遠方的親人,錯把地上的月光當成了霜,接著寫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後面的兩句通過遙看明月,心裡更增添了寂寞的傷感,坐在床邊喝小酒似醉非醉時,酒杯對著月光含淚嘴裡念著故鄉,已分不清東西南北,酒過了已分不清月光和霜了,充分體現了李白先生當時迫切思念故鄉,那種無耐的心情。

霜在城市裡看見不是那麼太明顯,水泥地上與凌霜比較相似,兩者對比度不大看不出來,在農村冬天早上起來一看,一片片白皚皚的凌霜,有顏色草地上,地面上就能看到更加明顯,當夜色的月光照在大地的草坪上,樹枝上,草葉上顯得特別的明亮,有一種讓人來到人間仙境,夢喚一般的地方,好象大地又披上白皚皚的冬裝。



鵬獻舞


這首流傳千古、婦孺皆知的《靜夜思》,其動人之處,在於平淡自然、意象真切、含蘊綿綿,讀起來琅琅上口,聲韻鏗鏘。不少人在兒童時代就能背誦如流。

可是,很多年來,對於如此簡單的20字詩,卻出現了兩處誤解,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詩中的含義和李白所處的境況,即李白何時、何地“思鄉”。絕大部分人只是望文生義,把“床前”的“床”誤認為是“寢臥之床”,將“疑是”的“疑”誤解為“懷疑”。

其實,李白此詩所說的“床”,是指“井欄”“井垣”;

疑是”的“疑”是“比擬”“比喻”之詞,應該解釋為“擬似”而不是“懷疑”。

《辭海》裡明確註釋,床是“井上圍欄”的意思。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之情。床作井欄、井垣解,_古有之。《古樂府·淮南王篇》有句:“後園鑿井銀作床。”李商隱在《富平侯》詩中有:“不惜金彈飛林外,更築銀床在井頭。”杜甫亦有詩句:“露井凍銀床。”這些詩句中,“床”與“井”連在一起,就很清楚地表明這些“床”即為井欄。

如果把古人的床全部理解成睡床的話,是很容易鬧笑話的。例如李白在《長幹行》中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難道小朋友會騎著竹子繞“睡床”玩耍嗎?另外,“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常有人把它理解為“懷疑”,把這句釋為“懷疑地上有霜”,這樣解釋是不準確的。“疑是地上霜”是用了“比”的手法,“疑”是比擬、比喻之詞,解釋為“比如”“好像”“類似”“彷彿”才恰當,即“好像地上的霜”。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宋代陸游《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裡的“疑”字,當“好像”或“彷彿”解。宋代秦觀有詩句“弱柳迎風疑舉袂”,說的是,迎風的纖纖楊柳,好像美人揚袖起舞一樣。庾信《舟中望月》“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是指:當空明月光,疑是山有雪;岸邊皎亮白,不關是沙澈。這個“疑”字,亦作“好像”解釋。

李白崇仰陰鏗,所以,杜甫有句:“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李白也師學庾信,很明顯,在《靜夜思》裡的頭二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取法於庾信所吟的“山明疑有雪”。

總而言之,李白詩“疑是地上霜”,應釋為“井欄前的月色,好像地上鋪滿一層潔白的霜”,因為,李白此詩開頭便已清楚地寫出了井前的明月光,又怎麼會“懷疑”是地上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