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孫二孃所殺的頭陀的行頭中有一串一百單八顆人頭骨做的珠子,這和一百單八將有聯繫嗎?

蘇軾吾師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正好我曾經寫過一篇小說,也涉及過這個問題,引其中一章來作答吧:

——————————————————

第九回  孫二孃犯貪人肉店  沙頭陀殞命十字坡

——————————————————

且說沙頭陀打探消息,卻沒有一個準確,四下尋探時卻杳無蹤跡。不得已,沙頭陀便依了傳言取道孟州。

這日,來到一條大路,到得嶺上,卻是申牌時分。雖已至初秋時節,卻也燠熱非常,沙頭陀緊趕慢趕,早已是飢渴難耐,奔過嶺來便見得遠遠地土坡下約有十數間草屋,傍著溪邊柳樹上挑出個酒帘兒。沙頭陀大喜,徑直奔向草屋。

來到屋前看時,為頭一株大樹,四五個人抱不交,上面都是枯藤纏著。看看抹過大樹邊,早望見一個酒店。

沙頭陀火燎燎快步到得門前,大喊道:“店家,備些解渴之物來!”店內窗檻邊正坐著一個婦人,露出綠紗衫兒來,頭上黃烘烘的插著一頭釵環,鬢邊插著些野花。

聽得沙頭陀喊叫,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見那婦人怎生模樣:

眼如春水流殺氣,眉似飛刀欲襲人。一對似隆非隆高顴骨,兩片半閉不閉薄嘴唇。濃搽胭脂如畫譜,厚鋪膩粉若灑銀。渾無半點女兒態,直是一副夜叉身。

那婦人便是這十字坡店主婦,人喚母夜叉孫二孃。

沙頭陀一徑跑到屋內,管不了許多,口裡只顧叫渴,自覓一桌頭坐下。

孫二孃出來迎著,口裡一面說道:“客官,本家有好酒、好肉,要點心時,好大饅頭!”

沙頭陀見是一婦人,也不及細看,心下便不怎麼在意,徑自褪下背上包袱與戒刀,橫放在桌上,道:“只是飢渴,給我來幾碗素酒,幾個饅頭。”

孫二孃出來時驟見乃一頭陀,也未在意。忽聽得那頭陀解放包袱時頗為沉重,放桌上亦自當當作響,便蹭過來,假意擦桌子,順手偷捏了捏包袱,似有許多金銀之物。便說笑道:“大師出門,莫不還帶著經卷?”

沙頭陀毫不介意,隨口道:“不是經卷,一點金銀俗物,待送與人的。”

孫二孃聽得,一面虛與沙頭陀閒話,一面回頭向夥計暗中一使眼色,那夥計微一頷首,便轉身向裡屋而去。

沙頭陀見酒與饅頭還未上來,便與孫二孃漫言道:“店家,這裡喚做什麼?可見得一僧一道兩個人來過?”

孫二孃笑道:“好叫大師得知,我們這裡喚做十字坡,小婦人孃家姓孫,人喚孫二孃。確曾有一僧一道兩個人早間打這裡經過,慌慌張張的,叫他們歇腳也不肯呢。”

沙頭陀見說,急忙道:“孫掌櫃的,趕快與我解渴果腹之物,我吃喝過便要上路,也不在貴店息歇了。”

孫二孃一揚手中素巾:“哦喲,大師哪得如此慌忙?先只管吃好喝好,晚些時涼快了再走不遲。”

說話間,夥計已盛上一壺素酒,端上一盤饅頭。沙頭陀一見,更不遲疑,抓起一個饅頭,也不將素酒倒於碗裡,就著那壺,三口兩口便吃下肚去。

轉瞬之間,壺幹饅頭盡,沙頭陀一拍肚子,叫聲飽了,便要起身去提那包袱與戒刀。突然之間,只見天旋地轉,禁了口,望後撲地便倒。

孫二孃兩手一拍,大叫道:“小二、小三,快出來!”只見裡面跳出兩個蠢漢來,也不詢問,便把沙頭陀扛了進去。

那孫二孃依舊向門前窗檻邊坐著,只顧自嗑著瓜子。

看看天色已晚,孫二孃到門前略望一望,嘀咕道:“這個不落屋的野到哪去了,今天恁晚還不歸家?”一邊關上窗檻向裡屋去了。

又過了一陣,夜幕似一張淡黑的薄紗,輕輕把天地籠住,遠山近樹已辨不甚明。夜幕中,匆匆穿出一人,徑向草屋小店而來。

只見那人挑一副擔子,歇在門首,口裡叫道:“娘子,我歸來了。”

原來這人便是孫二孃的丈夫,姓張,名青,原是此間光明寺種菜園子,是以人稱菜園子張青。為因些須小事,一時性起,把那光明寺僧行殺了,放把火燒做白地,後來也沒對頭,官司也不來問。那張青便在此大樹坡下剪徑。忽一日,有個老兒挑擔子過來,張青欺負他年老,搶出來和他廝並,鬥了二十餘合,被那老兒一匾擔打翻。原來那老兒年紀小時,專一剪徑。因見張青手腳活,便帶歸去到城裡,教了許多本事,又把女兒母夜叉孫二孃招贅張青做個女婿。後來老人故過,張青夫婦本是貪閒之人,又沒個手藝,失了這依靠,在城裡怎地住得?只好依舊到這十字坡蓋些草屋,賣酒為生。實是隻等客商過往,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藥與他吃了便死。將大塊好肉,切做黃牛肉賣;零碎小肉,做餡子包饅頭。張青每日也挑些去村裡賣,如此度日。

聽得張青聲音,那孫二孃手裡提一壺酒,端一盤菜放桌上,口裡怨道:“不死在外面,還知道這裡是家啊?”

張青賠笑道:“今天突然遇著個熟人,歸得遲了些個。”說話間便看見那還放在桌上的戒刀與包袱,又問道:“店裡來客人了?”

孫二孃嘻嘻一笑:“好叫當家的得知,今天來個胖大頭陀。這廝須是個出家人,身上竟也頗有些財物。吃我麻翻了,這戒刀與包袱俱是他的。”

張青捧著戒刀端詳,問道:“那頭陀現在甚處?”

孫二孃白了張青一眼:“你問的什麼話哩,自然已經讓小的們處理了。”

張青一聽,急叫道:“快!快讓他們住手!”邊說邊向裡屋跑去,孫二孃不明所以,也只得姍姍跟去。

到了裡屋,只見那兩個夥計正把那胖大頭陀平放在案上,手裡執著尖刀解卸。

張青大喝一聲:“住手!”

到得面前,那頭陀一領皂直裰和念珠已被脫在一旁,四足早已卸下,血流滿案一地。頭上一個箍頭的鐵界尺剛被取下,還在一個夥計手中,另一個夥計把了尖刀正切割下那頭陀的頭顱。

張青一把奪過那尖刀,不住跌足道:“可惜可惜!我回得晚了!”

兩個蠢漢面面相覷,手足無措。隨來的孫二孃也是一臉茫然道:“當家的,你今天是怎麼了?”

張青拿了皂直裰、念珠與鐵界尺,不住搖頭,一面拉了孫二孃出到外屋。

張青將孫二孃按在凳上坐著,一臉嚴肅地對孫二孃道:“聽著,我有話說!”

孫二孃仰起頭,只看著張青,不作一言。

張青繼續道:“我們雖是做這見不得日的買賣,但亦要有些規矩,不然,江湖好漢們便容不得我們了。自此以後,有三等人你切不可壞他。第一,便是這雲遊僧道,他又不曾受用過分了,又是出家的人,你何苦壞他?第二等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們是衝州撞府,逢場作戲,陪了多少小心得來的錢物,若還壞了他,那廝們你我相傳,去戲臺上說得我等江湖上好漢不英雄。第三等是各處犯罪流配的人,中間多有好漢在裡頭,切不可壞他。切記切記!”

孫二孃也有些省悟,連連點頭,一面慌忙打開包袱,除金銀珠寶外,還有一本度牒,想是那頭陀遊走江湖所用,便與戒刀等物收歸一處。

張青拿著那串念珠,默默良久,喃喃道:“想是那頭陀心愛之物,可怎地只有一百單七顆?且將那頭陀的頂骨取來串在其中,湊足一百單八之數,也是讓這許多或是他熟悉的人相陪,也強似做了個孤魂野鬼。再留待有緣吧。”

夫妻倆默默地將沙頭陀屍身合為一處,用棺木盛了,便葬在十字坡上,墓前一碑,亦不便刻字,黑漆漆一整塊,豎立在秋風之中。詩曰:

從來苦行未為愚,普度眾生應不孤。

功德滿時歸塵土,一聲嘆惜一嗚呼。

此後,那沙頭陀兩把雪花鑌鐵打成的戒刀常半夜裡鳴嘯的響,張青夫婦心驚不已。後來武松鴛鴦樓殺人犯事,需要躲避官家追捕,夫妻二人便把這沙頭陀度牒、鐵界箍、皂布直裰、一對雪花鑌鐵戒刀、以及那一百單八顆人頂骨串成的念珠盡付與武松,把他喬裝打扮成行者模樣以掩藏行跡。殊不知這武松不僅藉此藏身,也恰好將這能夠節制魔性的念珠帶入梁山群魔之間,也算是借了沙頭陀行頭,也替他完成了師父交託的使命。想來世間萬事,雖是錯雜紛紜,看似毫無頭緒,其實一切皆有其前因後果,果然毫釐不爽。

於是又有一律贊曰:

幼食僧齋無父母,雲遊四海即為家。

苦行天下幹朝露,勤拭塵埃誦晚霞。

莫道聞鍾三叩首,何如綻笑一拈花。

吾身飼虎靈長在,蜀地頭陀且姓沙。

 


麒麟村民


佛教中講到人生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而要想化解這些煩惱,每天早中晚三次各數念珠一百零八遍。(即早三十六,午三十六,晚三十六。或早三十六,晚七十二,或每次一百零八。每唸完一遍,再倒回念,如此反覆。)

所以在做念珠時便穿好了一百零幾顆珠子。而珠子的大小也是有嚴格要求的。以櫻桃體積為準。材質以菩提,黃楊,黃梨,赤桃,紫檀為最佳。珠線以麻,綿,藤,葛,荊為主。所有的串珠,不論多少,都必須要合三,六,七,九,十二之數。這是從佛教裡來的。所以,他與水滸中一百零八將沒有直接聯繫。只是作者有意加工造成的一種效果。


毛月亮41422


我認為有聯繫,《水滸傳》開篇就挑明瞭108將是洪太尉放出的108個魔君,而108顆人頭骨做成的珠子正是佛家修行的掛珠,這掛珠本就是用來靜心、修行、降魔的,由武松帶上梁山,意味著佛時刻在鎮壓著魔。



書中第三十一回寫到:

“孫二孃道:“二年前,有個頭陀打從這裡過,吃我放翻了,把來做了幾日饅頭餡。卻留得他一個鐵界箍,一身衣服,一領皂布直裰,一條雜色短穗絛,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單八顆人頂骨數珠,一個沙魚皮鞘子,插著兩把雪花鑌鐵打成的戒刀。”

這就是武松那108顆人頭骨佛珠的由來。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唸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通常選用香木、硬殼樹籽製作,貫穿成串。按照制式,通常可分為持珠、配珠、掛珠三類。



持珠,即在手中持唸的佛珠,18顆到54顆子珠不等。佩珠,即戴在手腕的佛珠,以18顆子珠最為常見,俗稱手串。掛珠,即掛在頸上的佛珠,通常108顆子珠,並配以佛頭、隔珠、弟子珠。

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108下,稱為“醒百八煩惱”。108顆表示除去108個煩惱。佛教徒為除去煩惱,安定心念,每每用手指轉動一下念珠,意味著去掉一種煩惱。



正常的掛珠是由香木、硬殼樹籽等木質材料製作而成,而武松所戴的108顆珠子是由人頭骨做成的,這些人頭骨是孫二孃麻翻的那個頭陀所殺一些罪大惡極之人的,所以用來鎮魔更加有效果。

108這個數字也有深刻含義的。藏經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太長,只有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其他中品為54粒,還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這些佛珠的不同粒數各有其獨特的意義。



(歡迎點擊關注墨魚軒書畫閱讀欣賞更多文史典故)


墨魚軒書畫


《水滸傳》中,為何作者單單要寫108個好漢聚義,這是有寓意的。要想明白作者的寓意,還是得說一說武松所戴的念珠為何是108顆。

佛教的念珠是禮敬法器的一種。通常念珠數為108顆,代表斷除108種煩惱。

根據佛經上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因為佛珠過長,只供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

一般的念珠顆粒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穎、54顆、108顆、1080顆之分。佛家認為,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一種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麼地清靜,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麼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作者在《水滸傳》中之所以寫了108位好漢起義,應該是以此借喻人的108種煩惱吧!書中的108位好漢因為各種原因被逼上梁山,後來被招安以後為朝廷賣命,最後的結局是悲慘的,他們的人生一直被煩惱包圍著。108個人,108個煩惱,這是作者借佛家的108粒念珠代表著108種煩惱說法,來寓意梁山108個好漢的結局。同時也寓意人類生存時,總是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