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果--山楂

《本草綱目》: “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宿滿吞酸、滯血脹痛。

【處方用名】山楂,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集註》

山楂:生用,偏於活血祛瘀 ;

炒山楂:炒用,可緩和對胃的刺激性,長於消食化積;

焦山楂:妙焦,長於消食止瀉。

【性味歸經】性微溫 ,味、酸、甘,歸脾、胃、肝經。

【功效】消食健胃,行氣散瘀。

【臨床應用】


紅果--山楂


1,用於食積證

本品消食力強,能消化各種飲食積滯,尤為消化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常炒焦並與焦神曲、焦麥芽配伍,合稱“焦三仙”,是治療食積證的常用藥組。用治食積證,單用本品煎服即效,或配伍神曲、陳皮等,如保和丸 。

2,用於血瘀證

本品性溫,入肝經血分,能通行氣血,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用治瘀滯胸脅痛及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或痛經、經閉,可單用,或配伍當歸、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此外還可用於瀉痢腹痛、疝氣痛,《新修本草》“汁服主水痢,沐頭及洗身上瘡癢。發痘疹,本草綱目記載:“治痘疹幹黑微困者,用山楂為末,紫草煎酒調服一錢”。

【現代運用】 現代臨床單用本品或經適當配伍,可治療消化不良、小兒厭食症、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症、嬰幼兒腹瀉、細菌性痢疾、產後瘀滯腹痛、月經不調、急慢性腎盂腎炎、肝炎、下肢軟組織損傷、頑固性呃逆、聲帶息肉、凍瘡等疾病。


紅果--山楂


本草摘要:

山楂:

古字作樝。瀉,破氣、消積、散瘀、化痰酸、甘、鹹,溫。健脾行氣,散瘀化痰,消食磨積。消油膩腥羶之積,與麥芽消谷積者不同。凡煮老雞硬肉,投數枚則易爛,其消肉積可知。

發小兒痘疹,止兒枕作痛。惡露積於太陰,少腹作痛,名兒枕痛。砂糖調服。多食令人嘈煩易飢,反伐脾胃生髮之氣。破洩太過,中氣受傷。

凡服人參不相宜者,服山查即解。一補氣,一破氣也。有大小二種,小者入藥,一名棠毬子。去皮、核用。一雲核亦有力,化食磨積。


紅果--山楂


現代不少老年人多喜用山楂泡水調理血脂血壓,需要注意的是多食本品可引起胃酸過多,故胃酸分泌過多者當慎用。

此文僅供參考,大家如有己見,可在評論中分享交流經驗。

持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