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削藩為什麼失敗?

大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希望改變肅、代以來疲弱、因循的政治形態,有所作為,因此頗有“中興之象”。德宗執政之初,採取相對務實的內外政策。楊炎被任命為銀青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一方面大力推行兩稅法,改善財政;另一方面繼續強化京西北防務,以對抗強大的吐蕃。

唐德宗削藩為什麼失敗?

安史之亂後,募兵制徹底取代了府兵制,要讓這些“驕兵悍將”進入指定戰場作戰,唐王朝需要承擔巨大的經濟負擔。募兵是職業士兵,需要“仰縑廩,養父母妻子”,因此唐廷不僅要供養兵士,也要為士兵家屬提供生活資料。為了激勵募兵的士氣,除了正常的軍費開支以外,唐廷還時常要提供賞賜,“舊制,諸道軍出境,則仰給度支。上優恤士卒,每出境,加給酒肉,本道糧仍給其家。一人兼三人之給,故將士利之。各出軍才逾境而止,月費錢百三十餘萬緡,常賦不能供”。因此,和府兵制不同,安史之亂後唐廷要發動戰爭,需要鉅額軍費開支。

唐德宗削藩為什麼失敗?

自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就對藩鎮武裝極為忌憚,即使是對守衛西北“藩籬”的京西北邊鎮,也同樣不信任。為了確保唐王朝的軍事安全,唐廷從代宗朝就開始組建直接隸屬唐廷的神策軍,並以此壓制京西北邊鎮。建中削藩戰爭中,德宗就以兵力有限的神策軍作為主力,制約邊鎮,並享有政治和經濟上巨大的特權,這進一步激化了削藩戰場神策軍和京西北邊鎮之間的矛盾。在這種背景下,唐廷與京西北邊鎮之一的涇原軍矛盾的激化,導致了“涇原兵變”的發生,則直接中斷了削藩戰爭。

唐德宗削藩為什麼失敗?

事實上,唐代的“藩鎮”作為一種地方政權,不僅掌握政權和財權,而且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安史之亂後,不管是“聽命”唐廷的藩鎮,還是“拒命”藩鎮,都具備割據的基礎和可能。“聽命”還是“拒命”唐廷往往取決於藩鎮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割據傳統、外部軍事、政治環境,以及節度使的個人品質等。但是,假如唐廷要動搖“藩鎮體制”本身,那麼任何藩鎮都將轉向唐廷的對立面。因此,“朝廷伐叛,詔諸道會兵,才出界便費度支供餉,遲留逗撓,以困國力。或密與賊商量,取一縣一柵以為勝捷,所以師出無功,這也是唐廷無法解決藩鎮問題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