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詩和詩人的詩比,到底差在哪?


人工智能的詩和詩人的詩比,到底差在哪?

詩人艾略特和他的《荒原》

小時候喜歡古詩,大學以後喜歡現代詩,也曾意氣風發組建詩社,也曾為了學懂現代詩,手抄艾略特的《荒原》數遍,邊抄邊吟誦,一吟雙淚流。當然那個時代流行抄歌詞、筆友寫信,所以抄詩也不是什麼新鮮事。遺憾的是,一直到大學畢業,後來還做了編輯,始終不能完全體會現代詩的神髓,喜歡的也都是偏於傳統的現代詩,也就是除了詞句長短靈活之外,還是該對仗就對得工整,該合轍押韻的就押得地道,仍然有著節奏之美、韻律之美、文化之美的作品。喜歡余光中先生的"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也喜歡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但對於"樹影壓在秋天的報紙上/ 中間隔著一片夢幻的海洋/ 我凝視著一池湖水的天空"這種夢幻般的詩句,還是敬謝不敏。

上面最後這句是人工智能詩人"微軟小冰"的佳句,據說,它(她?)不僅擅長包括財經評論和詩歌等在內的多種寫作體裁,還擅長唱歌等才藝。之前一些人工智能寫的新聞報道筆者也讀到過,還是中規中矩的,相信對一些要求體例明確、語言準確的體裁,尤其是非連續性文本,人工智能是能夠勝任的,甚至比人類完成的更嚴謹。但是對於詩歌這樣比較特殊的文學形式,就很難說。我們知道人工智能的"智力"來源於學習,報道說"小冰"的學習對象是上世紀20年代至今的519位中國現代詩人,在學習到第10次時,它的作品幾乎不可讀;而當學習次數達到1萬次時,她的詩集已經問世了。那麼可以推斷,一些現在不盡完美的語句和邏輯缺憾,也許在學習到十萬次、一百萬次的時候,可以彌補到近乎完美。但是,也只是"近乎"而已。畢竟,文筆好的人那麼多,能寫出名著的寥寥;唐詩不知有多少,傳世者三百首而已;絕大多數作品的門檻,在於"匠氣"二字,這也是我擔心的人工智能詩歌的走向。

人工智能的詩和詩人的詩比,到底差在哪?

人工智能的詩和詩人的詩比,到底差在哪?

“微軟小冰”和它(她?)的《陽光失了玻璃窗》

這一點,在人工智能寫的古體詩身上體現尤為明顯。"月明清影裡,露冷綠樽前。賴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這是亮相央視的另一位作詩機器人"九歌"的作品。乍看去從對仗從格律是達到一定水準的,但如細細咂摸,還是句子的堆砌而非連貫的意境表達,當然,平心而論,可能如今國人能寫出這個水平古詩的也已經不容易了,也許是我對人工智能過於苛求,但這也正表達了我的一種期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