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風口,死於模式? 商業模式如何再造?

導讀:商業模式並非萬能,當大家都以其為王之時,恰恰也是其掉下神壇之際,如今伴隨行業和企業同時進入洗牌與調整,商業模式的再造已經開啟。

據機構IT桔子的新經濟死亡公司數據庫“死亡公司公墓”顯示,截至2019年12月6日,2019年關閉公司327家。

從IT桔子的死亡賽道總體統計數據(包括歷年來的死亡公司數據)來看,共有近6000多家公司被關閉。

生於風口,死於模式? 商業模式如何再造?


這些公司中既有被風口吹起來的“豬”,也有已然成長為估值超過 10 億元的知名企業,甚至還有10 億美金估值的獨角獸。

從“陣亡”企業的死因來看,死於缺乏商業模式的企業佔16%。

具體到行業,因缺乏商業模式而死的企業,佔垂直社區死亡企業總數的34.43%,佔交友社區死亡企業總數的36.11%,佔服裝服飾死亡企業總數的19.44%,佔生鮮食品死亡企業總數的18.6%。

缺乏好的商業模式、把某個商業模式奉為圭臬,對企業持續經營都是一場災難,畢竟,當某個商業模式被追捧的時候,恰恰也到了跌落的邊際。

01 商業模式面臨再造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商業模式已無以為繼,不僅去中介化壓扁了曾經長長的供銷鏈,以致經銷商大批出局,而且開放分享的思維更將商業原先固化的載體全部打碎,如今誰都無法忽視線上的力量,不管是粉絲的膜拜還是共享的魔力,一切舊有模式都將被互聯網“格式化”。

於是,一邊,行業越來越無邊界,並在產能過剩中蒸發與洗牌;另一邊,企業屬性越來越模糊,這不僅有經營多元化使然,更在於它越來越只是一個平臺,比如,華為模仿小米1+4+X生態戰略升級為1+8+N,通過其在5G領域的優勢,從產品向全場景智慧生活過度,最終像12年前蘋果那樣,整合自己的生態鏈。

生於風口,死於模式? 商業模式如何再造?

因此,當世界從單一實體維度變成實體-虛擬兩個維度,創新顛覆就成為了常態,比如全球最大出租車公司UBER沒有一輛出租車;全球最熱門媒體Facebook沒有一個內容製作人;全球最大住宿服務商Airbnb沒有任何房產;全球最受歡迎的Costco的優勢是售賣服務而非商品。

未來若連所有物品都帶上芯片,物聯網一旦成型,或許所有健康數據、貨幣流通都在光速之間,商業模式又豈能不變?

02 商業模式再造四大要素

伴隨行業和企業同時進入洗牌與調整,商業模式的再造已經開啟。對此,企業究竟如何下手?且看商業模式再造的四大要素:

一是關係。

如果說農業、工業經濟時代商業模式是基於事物,靠毛利率生存,那麼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則基於關係,事物將變成零毛利率。

因為互聯網或許不能改變10%的事物成本,卻可能將90%的中間成本變成零。正如裡夫金所言,互聯網的最大貢獻在於產生了協同共享的組織模式,零邊際成本社會到來,未來商品和服務將趨於免費。

比如在美國一座中等城市,八成的汽車可能取消,人們將使用更便捷更便宜的“汽車共享”。數據顯示,每次汽車共享都可以少生產15輛汽車。相比當前全球數十億的轎車、公共汽車和卡車,如果全實現共享,2億輛車就可以滿足人類需求。

既然基於事物的毛利率越來越小(趨零),即不能只從事物本身賺錢,那麼有句話叫“羊毛出在狗身上”,就要從事物的關係上賺錢。

尤其在產能過剩下,產品在質量等方面都無差異之時,關鍵就在於能否吸引人氣,經營好用戶關係。

因此對商家來說,以前經營實物,現在經營關係,實物是手段,用戶才是資產——從共享房屋到共享汽車,“共享經濟”模式即是典型。儘管共享模式在中國被炒作、洗牌,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環保節能要求的提高,共享經濟仍將是未來商業模式的大方向。

二是連接。

因為互聯網的基因是 “三互”,即“互聯、互享、互動”,互聯網將實體系統的“N”,通過互聯在信息系統聚集成“1”,由於信息交互創造新的價值,再回到實體系統在“N”中實現。

如果說在實體系統,節點的價值是加和;那麼在網絡系統,節點的價值是乘方,互聯網的價值與節點平方成正比,即從N+N到N2。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既是節點的連接器,更是價值的倍增器。


生於風口,死於模式? 商業模式如何再造?

更進一步看,PC時代互聯網連接網頁,移動互聯網連接人,“互聯網+”則讓互聯網連接需求與供給。互聯網是大開放,可以組織強大的生態系統,將所有供應商、合作商、分銷商、服務商到用戶全部互聯互通,企業由此變成“平臺”,因此,商業模式再造需要以“連接”打通“奇經八脈”。

畢竟,相比工業時代的正態分佈,互聯網時代的分佈是冪律分佈(80%的財富集中於20%的人),比如支付寶、微信都屬於贏家通吃型(適應度最大的節點佔有所有連接,而其他所有節點幾乎沒有連接)。

未來,隨時隨身的連接可能是“人物時點”的自由“連接”,屆時,產品是1,社群是0,基於產品和點建立連接將加倍變現商業價值。

三是嵌入。

既然未來將“連接一切”,那麼商業自然將呈現“大平臺+小而美”格局,企業要麼處於中心,自己變成一個生態系統,要麼融入其他人的生態,甘心做個節點。這也意味著,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企業將在彼此嵌入中發揮“1+1〉2”的力量。

比如,疫情期間,京東發起“餐飲零售發展聯盟”,有49個餐飲企業完成入駐京東生鮮的流程,包括嘉和一品、老城隍廟、紫光園,還有102個餐飲企業即將入駐;據2月27日淘寶發佈的《淘寶經濟暖報(十一)》,“過去 1 個月, 16 萬線下餐飲、食品企業通過淘寶、餓了麼轉戰線上。其中開淘寶直播的,比去年同期多了121%。”

這種嵌入還只是構築一個各司其職的戰略聯盟。互聯網時代,當虛實彼此融合,“嵌入”需要把準位置,一旦掌握入口,那麼企業就好比電力公司,“哥賣的不是電錶,收的是電費”。

四是重組。

伴隨電視臺、報紙等廣告模式,被越來越快的信息速度碾壓,原本基於信息不對稱的商業模式被“釜底抽薪”。在這種舊模式的淘汰中,行業洗牌是商業模式的“鍊金石”,強者將通過兼併重組、攻城略地,進而收拾行業殘局、調控戰略格局。

而這種大浪淘沙也將迫使企業加快商業模式創新,因為模式一旦被複制,其邊際效應遞減,除非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讓他人無法複製,或者,即便被複制,也因在創新上保持領先,以致他人不可持續。

尤其是當未來各類芯片全部武裝、數據如光速流淌,真正萬物互聯,商業模式的創新勢必將需要在“三個世界”(物理、網絡和數據世界)中自由穿行。

比如傳統零售就被互聯網平臺極大替代,但體驗型、便捷性的門店可能存在,因為消費者依然有這樣的需求和生活場景。

實際上,商業模式的再造將是關係的重組,關鍵在於場景的切換。

企業卻往往將思維侷限於單純的物理世界,將郵輪僅作為交通工具,將酒店單純當成住房場所,殊不知,它們是個“創新空間”,郵輪難道就一定要達到彼岸?它也可以是移動的城市,體會遊牧般的生活;而酒店為何不可能成為產品展示和銷售的場所?酒店將顧客作為粉絲,賣藝術、賣體驗,又何嘗不可!

如此看來,不管是連接嵌入還是關係重組,商業模式的再造都將讓企業重新卡位。

而這種位置、次序的重新洗牌,則取決於企業的“自知之明”以及創新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