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擲骰子嗎之三


上帝擲骰子嗎之三


盧瑟福的學生波爾,深刻地洞察到,原子這麼小的領域內,經典理論將不再成立,需要引入普朗克的量子新思想,於1913年提出波爾模型。

電子繞原子核運轉時,只能處於一些特定的軌道上,在某個確定的軌道時,它是穩定的,軌道之間能量態是量子化的,在不同軌道間躍遷時,吸收或輻射量子化的能量,最低能量軌道為基態。

如此,電子只能待在特定的軌道上,而不會墜毀在原子核上了。

波爾模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如耀眼的流星,一閃而過。

很快,波爾就沮喪地發現,自己的模型僅限於一個電子的原子。對於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子的原子時,它就無能為力。

波爾模型,興盛了十三年,就壽終正寢了。

波爾大膽地引入量子思想,使電子的軌道量子化,這是一項創新,但不夠徹底。

他沒法解釋,電子為什麼會有這些特定的量子化的能級軌道?

我們無法觀測到電子的每個特定軌道,也無法確定每個軌道的能級。

原子理論一時陷入了困境。

青年博士海森堡心想,既然軌道、能級等無法觀測,但原子輻射的光譜線的頻率、強度等可以觀測啊。

於是從光譜線角度出發,建立起了量子矩陣力學,創立了一種新的力學體系——矩陣力學。只是這個新體系比較複雜繁瑣。

1927年,海森堡在他的矩陣力學中推導出一個驚人的結論:一個電子的位置和速度(或動量),我們只能知道其中一個,而不同兩者同時精確知道。這就是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它不僅適用電子,也適用所有的微觀粒子。

此論一出,舉世震驚。這完全顛覆了經典物理中的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