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

史海扯谈


秦始皇到底是暴君还是英雄?这个问题要看站在哪个立场和哪个角度去说。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主要的是要看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是推动了历史进步,还是阻碍了历史进步?

我们来看一下秦始皇在历史上的表现。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生灵涂炭,百姓困苦。秦国当时作为西北小国,一直不在王化之地。孔子西游不入秦。可见中原六国对秦国的不屑。秦国到了嬴政执政的时期,事情开始起了变化。

赵嬴政这个异人之子,接了名义上的父亲秦庄王的位子,开始他的人生之路。他的功业,有一句诗说得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统一六国,天下归秦,结束了千百年的动乱分离,成了中国历史上第1个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他所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意识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说这是千秋大业,绝不为过!开辟了这一份大事业的人,怎么能不算英雄呢?

大秦帝国成立之后,秦始皇建立的帝国,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有力地促进了帝国之内的交流和沟通。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功劳。如果没有他,也许我们会和欧洲一样,继续生活在无数的小邦小国之中。当时地球上的国家,如果要看出来与世界接轨的口号,那一定是得先向东方的秦国去学习!这样的人够不够资格称得上英雄呢?

几乎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会有被人诟病的地方。千百年来对秦始皇的诅咒也从来没有断过。比如说废书坑儒这个事就是他身上最大的污点。然而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件事可能有点儿冤枉了他。他的问题还有修筑万里长城,劳民伤财,但这当时是为了抵御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他的继任者汉朝也一直在利用他修的这个军事建筑物。直到明朝,几乎没有一任帝国不为北方的少数民族而头疼。仅仅只靠传说中的孟姜女的一哭来否定嬴政所做的这一件事情,理由是不够的。而这个建筑物今天几乎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他会被人所诅咒和诟病?是因为他所建立的帝国存在的时间太短了。秦国的历史是被后人所书写的。老刘家为了取得天下,让天下人知道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的合法性,自然要不遗余力地否定前任!秦始皇的残暴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传开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国古代哪个马上开国帝王的陵前,没有无数的冤魂在啼哭呢?

这就是历史的悲催之处!我们可以说他打天下可以,治天下不行。我们可以给他找出好多好多的问题和毛病,但是在千千万万个历史人物里,他怎么说也算得上是个英雄!


去影


评价秦始皇,一定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功盖万世的千古一帝和好大喜功、杀伐果绝的暴君这几个标签他并不矛盾啊。

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给秦始皇洗白的人都有点丧心病狂了,非要把秦始皇説成是一朵没有污点的白莲花。比如帖吧或秦粉的一些圈子里,都开始叫政哥哥了,非不承认秦始皇暴君的那一面。

他们的逻辑也是很清奇,那就是秦始皇都没有杀过功臣,刘邦杀了那么些功臣,刘邦都不是暴君,秦始皇怎么能是暴君。

这些人都把自己带入到王侯将相的角色中去了,却没有了一点点对于普通百姓的怜悯。读书人读史书,心里面要是装不下一点点老百姓,那么我感觉他要么是良心坏掉了,要么就是中二病的时期还没过。
这些人,只要是大秦粉或秦始皇的粉丝,或者是喜欢法家的。每个人都喜欢説,是儒家抹黑秦,是后世抹黑大秦,是儒家抹黑法家。

然而自始皇之后一直到今天,肯定秦始皇的功绩一直是自古以来大家的共识,哪有刻意抹黑?连被你们一口咬定抹黑秦始皇的太史令都説:“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二説:“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柳宗元説:“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这些人难道没有肯定秦始皇的功绩吗?然而有功绩和是不是暴君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如果秦始皇不是暴君,那么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那数以百吨计的水银是谁开采的,怎么运送来的?

那七十多万的工匠死上十之六七全是活该吗?万里长城和阿房宫地基下面的累累白骨全都应该为这所谓的“万世之功”而去死吗?

失期法皆斩,那大泽乡的贱民真的就只是阴谋吗?

从天下苦秦久矣到天下皆反真的就只是夸张的文学写法吗?我想不全是的吧。

有人会説了,没有阿房宫,我真心希望你有空去西安旅游一下。02年之后的考古发现,光阿房宫前殿建筑群的地基就占地800亩,这等于是上百个足球场的大小。这还只是前殿群的地基,可能连阿房宫设计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且阿城遗址也找到了。

所以説,千古一帝的大英雄和不把百姓当人看的暴君这两个标签他矛盾吗?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夏天的雷风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赢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一、秦始皇的功绩不容忽视

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秦始皇善于用人、勇于改过

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至221年,先后灭了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这并不是哪朝皇帝所能轻易做到的。而是秦始皇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

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就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国所有的一流军事家和政治家。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发挥他们的长处,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正。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将全国之兵交付于王翦,结果取得了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的善于用人和勇于改于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秦始皇的另一过人之处在于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他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还创立了“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布统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弛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石门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三)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布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秦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制造神学根据,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确实施。

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将原有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仅迁至咸阳者即达十二万户,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十二个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

二、秦始皇的过失

秦始皇有着不容忽视的功绩,他的雄才伟略无人能比。但是他也有着不少的过失,做过不少的错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规模的修建宫殿和陵墓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辨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这里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满布机关。最后,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二)残酷的刑罚让人闻风丧胆

秦皇始的刑法也是很残酷的,秦国统一前夕,秦始皇的思想导师韩非在极力鼓吹“重罚少赏”,他说:“重罚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弄,上不爱民,民不死赏。”,他也曾警告说;“用赏过失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也就是说无论赏罚都要有个合理的限度,超出这个限度,赏罚就会失去它的作用。可惜的是,在韩非建构的君主极权理论中,这种合理的声音非常微弱,以至于完全被秦始皇忽略了。“重刑主义”到了秦始皇手中,它的道义基础,它的合理限度,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秦始皇既不主张“以刑去刑”,也不主张“重刑厚赏”或“重刑少赏”,而是主张“专任刑罚”的“重刑不赏”。

而这种极端思想被秦始皇的政治设计师李斯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名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在统一六国后,四海之内的臣民都已匍匐在他的脚下,诚惶诚恐地期盼着这位“兴义兵,诛残贼”的皇帝能够在战乱之余赐给他们福祉、和平和光明。可秦始皇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只有他一人有资格从黑暗中阔步走出,享受光明的沐浴,而那些芸芸众生为了给他营造一个一系万世的永恒帝国,则必须留在黑暗、恐怖、毁灭中。

出自这种专横的设想,他在统一战争刚刚结束,就立刻建立起“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而不赦”的霸权主义。历史记载,秦始皇对“黑色”情有独钟,他认为黑色是一种吉祥的的颜色。因为他的生活始终在与黑暗和恐怖相伴,黑暗扼杀了他的童年,夺走了他的欢乐。所以他也要让的臣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以至于他要用如此名目繁多、阴森恐怖的刑罚,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制造一种他所需要的“黑色恐怖”气氛,才能使那些笼罩在“黑色恐怖”阴霾下的人们达到李斯所说的“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的火候,从而使帝国的臣民成为任之驱使的人形畜生。

秦始皇更迷信“暴力万能论”,更相信在“刑罚主义”的大旗下,他的任何想法都能够实现。基于些,他竟然把在战场上用来对付敌人的办法拿来对付自己统治下的民众。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有意制造恐怖气氛,他视民为草芥,他把法律当成是他可以随心所欲滥用的皮鞭和屠刀。为了满足他那永无止境、荒诞不经的丑恶私欲,法律在他手中不仅不是制止犯罪、保证社会安定的工具,相反却成了制造“犯罪”的工具,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帝国建立后,他接连颁布了“妄言法”、“焚书令”、“挟书令”、“诽谤法”等禁锢思想的苛法。另外又把已有的刑法作了加大惩罚力度的处理。如,秦统一前的《徭律》规定:“失期三日到五日,赀一点;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到了秦始皇手中居然改为“失期,法皆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三)焚书坑儒

秦始皇的最大过失在于“焚书坑儒”和寻求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乘机捧场称赞秦始皇:“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人人自安乐,元战争之患,传之间万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后喜形于色。博士齐人淳于越当即加以驳斥:“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历史上把这次廷争称为周、淳之争。

秦始皇将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去议论。时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扩大事态,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诸生”及私学。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言论,称述“五帝不相变,三代不相袭”,自古因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指责当世,惑乱百姓,他们以“私学”诋毁“法教”,指责朝政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甚至造谣诽谤。这种现象如不禁止,必将削弱皇帝的权威,臣下结成反对的派别。于是李斯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于是在秦代首都咸阳纵起了焚书的烈火,接着这样的烈火在全国各郡或先或后被点燃了,而且在一个月内没有熄灭过。在这遍及全国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医药、种树)及神学(卜筮文献) 以外,几乎全都变成了黑炭。焚书事件发生后,对政府不信任与离心者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

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由于明知仙药是根本没有的,他们无非是借此骗取富贵,时间长了骗局终归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献秦始皇验方不灵就要被处死的规定,两位方士恐怕逃不脱一死。于是他们散布了秦始皇一系列专制独裁的过失,借口不能给这样的人求仙药而溜之大吉。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恼怒,因为他为求仙药给了这些方士巨万资财,不但没有人为他寻到仙药,而且还说他的坏话,又加上首都咸阳的儒生也有人散布妖言迷惑民众,于是秦始皇派人普遍严加审问,儒生们相互告发,牵连到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被抓去活埋。历史上把这一事件与焚书事件连起来统称为“焚书坑儒”事件。

三、对秦始皇的评价

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我们要用事实的眼光看待事物,全面,深刻的评价人物的好与坏。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我们评论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偏于一面,应当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邻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而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暴君”确实是雄才伟略,气派不凡,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如灭六国,一统天下,纵观历史,这位皇帝,留给后人的,留给历史的,论意义,断价值,是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长城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成了强盛的象征,多少国人为之自豪。还有兵马俑,被称为“第八奇迹”,举世震惊。长城和兵马俑,让国人洋洋得意,扬眉吐气,发出多少大国强国古国的黄梁旧梦,膨胀着自得自喜自尊自满的阿Q新精神;假若,长城和兵马俑,是“罪证”的身份存在,那么我们的惊叹和赞赏不是成了自欺欺人,

秦始皇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始皇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排除万难,终于统一了六国,这并不是每一统治者都可以做的到的。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去看待,而应该客观的去分析。秦始皇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完成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也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和形象,为后人在民族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遗憾。人无完人,虽然秦始皇有一些过错,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伟大功绩。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大黄扯点历史


何谓英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更挟气吞山河之势。他敢藐视一切的权威,更能挑战旧有的秩序。

他的出现,源于时势的需要,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们总是准时准点,踏着最魔魅的舞步,在最需要他们的时代里出现。

以此来回答题主:秦始皇如果都不算英雄,那么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谁敢以"英雄"自居?

在我看来,秦始皇之所为能成其为英雄,不在于他是一个新兴王朝的创立者,而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成为了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先锋,开创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因此为后来中国奠定下两千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后人推祟为"千古一帝"。

那么,既然秦始皇是盖世之英雄,何以到了后世口碑却不尽人意,大多宣扬的是他的残暴不仁呢?

正所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秦始皇所创下的文治武功,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是前无古人。他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废除分封,代以郡县,书则同文,车行同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凡此种种,后世之人穷一生之力也未必能做成一件,在他眼中却显得是如此轻描淡写。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些千秋伟业,那么,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就是他唯一可以选择的手段,纵然专横暴虐,亦在所不惜。

他吃亏就吃在秦二世而亡。秦朝过早的灭亡让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到他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同时也没有来得及为他歌功颂德,就得为新的王朝和新的主子去说他的坏话。而他的"焚书坑儒"又得罪了儒家弟子,等到西汉"废黩百家,独尊儒术"时,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煮茶道史


首先我觉得秦始皇是一个英雄,其次也不能说他是一个暴君,因为他只不过是将法家思想里面的严刑峻法发挥到了极致。

始皇嬴政吞六合八荒,天下一统,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秦帝国。嬴政这一生可以说也是经历过事情的。

嬴政的父亲当年在赵国作人质,后来认识了吕不韦。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要撕票,吕不韦花大价钱将异人救出来,但嬴政与赵姬留在了赵国。赵姬带着嬴政东躲西藏,过尽了苦日子。后异人当了秦王,赵姬与嬴政被接回秦国才过上了吃喝不愁的生活。

异人在位仅三年便驾鹤西去,十三岁的嬴政登基为王。由于其年少,王权都在其母赵太后与吕不韦的手中。其母赵姬先与吕不韦不清不楚,又又迷上了男宠嫪毐,还为了他生了两个孩子,你可以想象嬴政在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他到底得有多么的愤怒与无助。这些事情也在他年幼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秦王嬴政22岁的那年,他镇压了嫪毐的叛乱,将嫪毐活捉之后处以车裂之刑。放逐了其母赵姬,将吕不韦罢免官职遣送回河南,将王权收归,其后重用李斯,开启了霸业。

秦王历时十五年终于覆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秦王朝。这个成就震古烁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一帝实至名归。一统之后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统治之下,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车轮半径,统一了文字,统一了钱币,为后世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嬴政在位期间,北击匈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却白越,修建万里长城做出了斐然的成绩。但由于其急功近利,在取得如此的成就的背后,也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国家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秦始皇晚年过度沉迷于求仙与长生不老,对于国事更加独断专行,在继承人的事情上没有考虑充分,最终酿成了沙丘政变。

沙丘政变最终以胡亥坐上王位,胡亥接受的正式最严苛的法家思想,在他变本加厉的统治之下,秦二世而亡。

不可否认秦王嬴政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堪称旷世英豪。但是其后期沉迷于求仙与长生,发动焚书坑儒等事件,无疑也在其生涯之上留下了污点。今天的我们以一个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可否认秦王嬴政确实是个大英雄,但其暴力独裁的统治,他的所作所为说他是一个暴君也不为过。



李时针的时针


凡掌权的是神命定的!神难道会赐用暴君吗!


用户9409937187729


英雄,


崔永森


英雄,奠定了华夏大一统,要不然不会有今日之中国


用户1991096181420


若是给古代皇帝弄个暴君排行榜投票,估计秦始皇出不了前三。不过鲁迅说过,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秦始皇真的那么残暴不仁吗?

名士尉缭来秦国游说,嬴政不仅采纳了他的建议,还抬高礼节来接待他。甚至,给尉缭的衣服饮食也和自己一样。但尉缭并不领情,觉得嬴政现在这样接待自己,等到他夺得天下以后,所有人都会变成他的俘虏,于是就逃跑了。嬴政发觉把他拦回来,不仅不生气,还任命他为国尉。

韩国水利专家郑国来秦国,在关中主持修水渠。后来事迹败露,原来是韩国为了耗损秦国国力的计策。嬴政非但没有抓捕郑国,还令他继续修渠,终使关中成天府之国,为后来的大一统稳固了根基。嬴政听从宗室建议,颁布《逐客令》,驱逐来秦的列国士子。李斯上《谏逐客书》。嬴政丝毫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掩饰,直接废除了自己刚刚颁布的法令。

在灭楚的军事筹划中,嬴政问诸将要用多少军力。飞将军李广的爷爷李信说用二十万就行了(看来李广这轻敌的毛病可能是祖传)。老将王翦说非用六十万大军不可。嬴政说王翦一老胆子就小了,就让李信和蒙恬率二十万大军攻楚。李信先是大胜,后遭楚军反杀,大败。

嬴政听说后,气得二话不说,自己跑到频阳,见到王老将军就赔不是,低声下气地说道:“寡人没听你老将军的话,李信他果然败了。如今听说楚军要朝我们这打过来了,老将军你虽然病了,可也不能扔下寡人不管不问吧?”王翦这才答应出征。

秦始皇礼贤下士的做派,和哪位贤君比起来也不遑多让。此外,他勤政的程度,也让人咋舌。《史记》中记载,儒生攻击他贪恋权势,说全国上下大小事情都由他裁决,日夜不停,一天能批阅一百二十斤书简。读到此处,估计大家都会给嬴政喊冤,荒废政事的昏君挨骂那时活该,怎么夜以继日地勤于政务也得挨骂?

当然我们不能给他洗白,他杀起人来从不手软,可不至于到一个暴君的程度。总体来说,他是位奋发有为、坚韧不拔,独具人格魅力的千古一帝。

可是他这种数一数二的暴君形象是如何塑造起来的呢?在古代,掌握话语权的,始终是读书人。做皇帝的,对读书人好点,死后成不了圣君也能做明主。生前不待见不读书人的,死后名声要多磕碜就有多磕碜。

这里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之前,由于康熙为了安抚民族矛盾,也为了休养生息,对官吏和士绅,礼敬有余,便过于放纵。造成康熙后期官吏腐败,国家财政艰难,人民食不果腹。雍正帝上台后,就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耗羡归公断了官员的财路,摊丁入亩减轻了老百姓的压力,士绅一体当差直接免去了读书人的特权。

这一系列举措,充盈了国库,富裕了老百姓,当然也就危害了读书人和官吏的特权。以致于雍正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骂成了“禽兽不如”的级别,什么杀父逼目弑兄屠弟,什么坏事都干绝了,这就是帝王得罪读书人的下场。

秦始皇被人诟病的“焚书坑儒”其实规模并不大,所谓的儒生也可能只是一群术士。真正得罪读书人的是他的治国理念。秦国从秦孝公那代起,就由商鞅完成了最彻底的法家变法。秦国的法家治国理念伴随了整个秦国争霸时代,乃至于最后一统天下之后,仍然继续贯彻法家的治国理念。其实原先六国中,最老的燕国有八百多年,国祚最短的三晋也有二百多年。这不同于后代短期的军阀割据,这么长的时间里,各国百姓都有了国家认同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朱元璋用几年就能统一天下,秦国却用了一百多年。如果放在后代,齐国被联军灭到只剩两城却仍能复国的事是不会存在的。

嬴政统一六国后,人心未附,他没有适时调整治国理念,仍然完整地贯彻实施严苛的律法,这当然是不得人心的。儒家天生是看不惯法家的。后世倡导仁孝治国的儒家大师们,怎么不拼命抨击信奉法家的秦始皇呢?


晓窗幽梦


仁君,修长城不是秦一国修的。“焚书坑儒”是有术士说有药丸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秦王把术士杀了(封建迷信),其他的术士给秦王安上这一个污名。还有说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但是阿房宫根本从一开始就没有,现代人去了只发现有一点地基。秦王日理万机,统一六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兴修灵渠,开发南疆。说他是暴君他在37年里没有妄杀任何一位将军大臣,说他严刑峻法,可他又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法保护犯人权利的皇帝。荆轲行刺,他怒火万丈,但在收复燕国的时候没有屠城暴行,他收复六国没有杀一位王公大臣,自己却被他国贵族夷灭三族,司马迁是个小人,害我们现代人被雕虫小技所左右褒贬,他说的秦王的过我是没有看到,功,现在的人都能看在眼里,没有赢政他舍己为了这个国家奠定好基础,又怎么会有我们现在这个庞大的国家呢?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被污盖到秦王头上的,比如陈涉迟到要斩头,实际出土的秦简显示迟到仅仅只是罚款,但凡改革,都会有异声出现。儒生是孔子得门下,孔子要以礼,以德治天下。秦始皇认为要以法治天下(现在不就是法律的时代吗?)儒生的眼里,法律是残暴的,刑法是残暴的,秦始皇是逆天而行,于是四处宣传秦始皇的暴行,行暴政。更甚至,秦王死后,到了西汉,儒生把秦王当作负面教材,不停丑化他。事实上,秦王行政期间杀不过千人,犯罪者大部分都是行刑,在牢里的犯人,每过一段时间会和农夫一样有40天的假期。更有历史考证,秦始皇行政期间,国富民安、民强,以及人民歌颂其兴修水利....还有就是焚书坑儒,杀的都是封建迷信,坑蒙拐骗的术士,儒生为了抹黑秦王强行说成秦国是武国,秦王要是真建立武国,为什么他还精心研究法律,怎么建立利人利民的法律,再有,如果是武国,他们能说得出这种话吗?史书记载的不一定真,因为司马迁写书时可能掺杂了个人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