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宮怨女淚

在歷代封建王朝的深宮大院內,曾留下無數宮女用血淚譜寫的令人悽戚之往事。

據《禮記》記載,周代的帝王有後妃一百二十一人。至漢代皇帝除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等有封號的后妃外,後宮動有“女子數千”。

封建社會早期的宮女,常來自征戰時戰敗一方的女俘。漢代以後,改由朝廷派人到民間“選秀”。於洛陽鄉中“閱視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合相法者,載還後宮,擇視可否”。這種“選秀”方法後世還一直沿習下來。

到了清代,宮女才有“退休”制度,如果至25歲時尚未被皇帝收用,則可以發放出宮,任其擇配。


深宮怨女淚

宮女圖,取自互聯網

然而在其它朝代,宮女則多半是“終身制”,被選進宮後,一般再也不準同家人團聚,深鎖在與外界隔絕的宮中。進宮尤如鳥入囚籠,從雲鬢花容到白髮滿頭,也難以走出似海深宮。

例如在明朝,北京城西便門外二十里的諸葛莊南邊,就有一個專門埋葬宮女的“姥姥墳”:“冢固累累,碑亦林立……,每於風雨之夜,或現形,或作聲,幽魂不散。”

成千上萬的宮女年輕時專門供侍帝王荒淫極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朝歌夜弦”浪漫情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深宮怨女淚

清晨後宮梳妝的鏡子相互輝映,多如天上的繁星閃爍;而洗臉的脂粉水倒在渭河裡,可使上面浮起一層油膩。然而,在眾多粉黛“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的絢麗媚人色彩背後,隱藏著無限的辛酸、悲哀和怨憤。

萬千如花似玉的少女供皇帝一人享用,真正能分享到天子“雨露”的究竟能有多少呢?“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終其生未能見君王一面者大有人在!

紅葉題詩,講的是唐代有人拾到從宮裡飄出的一枚梧桐葉上,題有詩句:“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的故事,正是女性發自心靈對宮怨的泣訴及對愛情、幸福熱切渴望的寫照。


深宮怨女淚


還有一則“縫袍贈詩”的故事。唐玄宗下令宮女給御邊將士縫棉袍,有一個士兵從袍中得到一首詩:“沙場征戰客,寒夜苦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棉;今生已過也,願結後生緣。”

這個士兵看後把詩交給了主帥,主帥又交給了玄宗。玄宗命令把這件事向後宮宣佈說:哪個宮女作的詩,只要承認了就決不怪罪。有個宮女承認了,玄宗憐憫地把她嫁給了得詩的士兵,使“吾與汝結今生緣。”

漢元帝因後宮佳麗眾多,無從逐一召見,竟別出心裁,讓畫工給美人們畫像,以便於按圖索人,遂導致“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的場面。賄賂的目的無非是想自己的形象能在畫工的筆下添輝,增加獲得皇帝寵幸的機會。


深宮怨女淚

無獨有偶,西晉武帝時宮中美女多達萬人,使“帝莫之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這種以羊車停歇的“隨機”選擇宴寢方法,使不少宮人紛紛把羊最喜歡吃的竹葉灑上鹽水,擺在屋外,以求羊能在自己的門前停下來。

到了唐代,又有因“後宮繁眾,侍御寢者,難於取捨”而發明的“集宮嬪用骰子擲,最勝一人,乃得專夜”辦法,使骰子留下了“銼角媒人”的別稱。

深宮怨女淚

為了主子的歡悅,迫使宮女們作出諸多無奈的選擇。“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而令李後主醉心的“三寸金蓮”,更不知摧殘了多少女性的身心。

還有一些皇帝迷於讓龍顏永葆的“採補”方術,為吸取女性“陰精”,竟將螞蝗放入陰道內,吸足陰血後再取出、曬乾、搗碎成粉,以備吞服;可憐的宮女們,卻被折磨成皮包骨頭、半人半鬼的樣子。

大多數帝王不僅生前極盡享樂之能事,死後還要大批宮女陪葬。早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墓中的100多具遺骸幾乎全部是女性。秦始皇死時,有數千名年輕宮女殉葬!

唐代以後雖然廢除“生殉”之舉,但代之以終年“守陵”,也是雖生猶死。明代開國初期,生殉之風一度重演,殉葬的妃嬪,朱元璋是46位,永樂16位,宣德10位,宮女殉葬是死後才給以封號的。

深宮怨女淚

在給宣德殉葬的嬪女中,有一名叫郭愛的,善文墨,入宮還不到一個月,竟不幸入選,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辭:“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為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讀之令人淚目。

不少宮女還要做一些服侍後、妃的勞動,后妃們稍不如意,則要受到申斥或鞭笞,甚至被打死。明成祖朱棣的愛妃暴死,因懷疑是宮女在茶中摻毒,一次就殺掉宮女、宦官幾百人!

宮女們有的實在不堪凌辱而自殺,也有起來造反的時候。明代嘉靖壬寅年,有16名宮女聯手,趁皇帝熟睡之機,用繩子勒住其脖頸,可惜誤把繩套拴成了死結,未能將暴君置於死地。後來,皇后和禁軍聞訊趕到解救,16名宮女全部被殘暴地“凌遲處死,銼屍梟首”。

長期幽禁的宮女得不到異性的慰藉,情緒、生理要求都得不到排遣、渲洩,從而出現種種病態。漢朝時,宮女就有相互配為夫婦的,同寢同食,習以為常。


深宮怨女淚

漢武帝時,陳皇后寵衰,武帝很少“御臨”。皇后就讓女巫著男子衣冠巾幘,與後寢處如夫婦,情愛彌篤。武帝開始懷疑,繼而下廷獄究治,始知“巫女男淫”,遂廢皇后於長門宮。這就是西漢有名的“巫盅之禍”。

清·紀昀在《明懿安後外傳》中說:“明之宮人無子者,各擇內監為侶,謂之對食,亦謂之菜戶。其財物相通如一家,相愛若夫婦然。既而妃嬪以下亦頗有之,雖天子亦不禁”。對食與菜戶,使春鎖深閨的孤寂心理,稍為得到絲絲的安慰。

當然,有極少數的宮女也可能被皇帝看中,以至被封為妃嬪。即使進入后妃之列,表面看起來是無窮的榮華富貴,但其內部依然矛盾重重。

個別長期受寵或大權在握的后妃,出人頭地,作威作福,為了使自己不失寵和不失掉當太后的機會,發現哪個妃嬪懷孕,則令人以治病為名,使其墜胎,甚至命宮婢硬是把胎兒給鉤下來……。


深宮怨女淚


聲聲哀怨,斑斑血淚,使歷代民間少女無不視入宮為進墳墓。每逢“選秀”之時,總想盡千方百計來躲避,甚至紛紛草率地婚配;一些即使是“名家盛族子女”,也不得不“多敗衣瘁貌以避之”。

隨著封建社會的終結,宮廷女性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透過這些歷史片斷,留給後人的震憾與思考卻是永無限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