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小小棣


因为在北洋政府的军队建制中,“师”是最大的建制了,再往上既没有什么军,什么路军,什么方面军,更没有集团军。

在袁世凯还是大清“忠臣”的时候,他的北洋新军军阶依次是棚、哨、队、营、标、协、镇,袁世凯。

民国建立,万象更新,民国军队军阶被改成了班、排、连、营、团、旅、师、袁世凯。

其实是一回事。依然还是袁世凯的部队。

你看,在北洋政府,能坐上一师之师长,那真是一人(袁世凯)之下,万人之上了。

要什么自行车呢?

一镇的最高军事长官被称为“统制”也就是师长。我们来列举几位北洋名人好了。

王士珍,段祺瑞,段芝贵,曹锟。都是做过执政做过总理做过总统的大人物吧!

他们四个人一开始都是北洋新军“镇统制”。也就是一师之长。


大名鼎鼎的辫子帅,有能力搞复辟,后来的长江巡阅使,两江总督张勋是个什么官位呢?

一开始,张勋只是袁世凯北洋新军的工程营管带,一个小营长罢了。

后来因为镇压义和团有功,得以慈禧垂青,平步青云,去带巡防营的兵了。


占据山西38年之久的阎锡山一开始也是北洋新军的军官,他拿下山西省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级别呢?

26岁的阎锡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当年11月,奉召赴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会试,考列上等(分优上中三等),被赏给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予协军校(相当少尉)的军衔。当时陆军部提出新军协统以下军官须以学生或带过新军者充任,阎锡山在几个月之内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

你看,既不是“镇统制”(师长),也不是“协统制”(旅长),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统(团长)的阎锡山,没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山西省。

你说,一镇之“镇统制”(师长)有多大力量吧!

前面已经说过了;

  1. 曹锟是北洋新军第三镇统制,他可以做总统,大人物吴佩孚为他马首是瞻。

  2. 段祺瑞也是镇统制,他可以做一任国家元首,四任国家总理,四任陆军总长。

  3. 段芝贵做到陆军总长。

  4. 王士珍也做过民国总理。


葭明通半瓶历史


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因为师长这个职务,对一个军阀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很多军阀,宁可不当都督或督军,也要当师长,因为,丢了师长这个职位,基本上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件事,从北洋第三师的师长延续中可以看的很清楚。

北洋第三镇,肇始于清朝的北洋新军第三镇,是北洋六镇之一。第一任统制为段祺瑞,后来成了皖系军阀首领,他的势力就是在担任北洋第一镇统制期间建立起来的。

北洋第三镇的第二任统制是曹锟。1907年,曹锟带着第三镇出兵东北,支持徐世昌在东北搞官制改革,让东北成了北洋军队的大后方。东北剿匪过程中,吴佩孚担任管带(营长),功劳很大,被曹锟赏识,提拔为统带(团长)。

民国建立后,北洋第三镇改为第三师,曹锟继续担任师长,吴佩孚是炮兵第三团团长。袁世凯实行帝制时,吴佩孚就做到了旅长的位置上。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皖系军阀掌握北洋政府,谋求武力统一。段祺瑞最聪明的一点是,自己不直接掌权,而是让自己的四大金刚徐树铮靳云鹏等人出面干预政治。1918年,段祺瑞扶持徐世昌当总统,让靳云鹏当总理,又让徐树铮组织安福系掌握议会,靠着老徐和小徐,段祺瑞就掌握了整个北洋政府。

1919年,围绕巴黎和会的讨论的山东问题,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并且迅速蔓延全国,皖系军阀统治面临最严峻的考验。段祺瑞让徐树铮联络张作霖阎锡山等人,并且专门告诉徐树铮,注意探听吴子玉的意见。

徐树铮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吴佩孚算个什么东西?能和一省督军相提并论?

吴佩孚确实资历太浅,从两年时间升了旅长又当了师长,对于徐树铮这样的北洋老人来说,实在太嫩,但是,徐树铮不知道,在北洋体系中,一个有分量的师长,能量绝对超过一个省的土皇帝都督。

可巧的是,吴佩孚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年后,就是吴佩孚带着第三师,以及王承斌、阎相文、肖耀南3个混成旅从湖广地区北上,彻底击溃了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徐树铮组织的安福系土崩瓦解,从此,以曹锟和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掌握北洋政权。

吴佩孚能力实在太强,利用直系军阀掌权的前两年时间,把河南、湖北和湖南收入囊中。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更是让吴佩孚成“中国最强者”,吴佩孚和曹锟的地位发生逆转,吴佩孚成了主角,曹锟成了配角。

段祺瑞、曹锟和吴佩孚都是北洋第三师的三任师长,而他们又存在着北洋政权的继承关系。不得不说,做师长,是北洋时期最为有前途的工作。

为什么北洋军队中的师长职位这样重要?笔者认为,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

1,师是北洋军队中最高一级的编制。清朝一开始筹划建立36镇,到灭亡时,也仅仅建立了26镇,形成了后来的26个师。这26个师,分别驻扎全国各地,互不统属,谁要是能把自己的师战斗力经营起来,就能称王称霸了。

2,一个师兵力达到一万二千多人,足以掌控一个省,拥有自己地盘,就能继续扩军成就霸业。比如张作霖的27师,虽然不是北洋嫡系,而且在民国时期才建立,可是张作霖就利用27师掌握奉天,进而控制东三省,成了东北王。较弱小的阎锡山和冯玉祥,都是民国初期的混成旅旅长,后来也又不错的发展。

3,作为一个师长,或者混成旅旅长,就有在政治舞台上发声的权力,在政客们的纵横捭阖中,攫取更大权力。典型例子就是1919年爆发的湖南驱张运动,湖南人除了搞轰轰烈烈的请愿运动,还请出了与张敬尧有矛盾的吴佩孚师长和冯玉祥旅长,这两人表示,给一笔开拔费,直接撤出湖南。张敬尧的湖南本来就是吴佩孚和冯玉祥打下来的,这两人一走,张敬尧自然就任人宰割了。

师长这个职位,在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中是高级将领,放在国民党时期的新军阀混战中,有是举足轻重的地位。

蒋冯战争前,韩复榘被冯玉祥免去师长职务,怀恨在心,中原大战中带着国民军第20师投靠老蒋,得到了山东省主席的职务。另一个师长石友三,带着24师投靠蒋介石,则得到了安徽省主席的职务。

蒋桂战争中,蒋介石重金收买了桂军的三个师长胡宗铎、陶钧、夏威,这三人表示通电下野,服从中央安排。于是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都没咒念了,只好宣布失败。

不同的是,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新军阀混战,虽然每次兵力也就是十几二十万,并不比直皖战争直奉战争规模大多少,可是他们的编制明显高很多,上千人就能组成一个师,然后上面有军,军上面有路军、方面军、集团军等。所以这样看起来,师长这个官,好像并不大了。

军阀混战的年代,能掌握一万多人的一支军队,谁敢轻视?这就是民国师长职位被人们追捧的真正原因。


历史知事


北洋时期的师长,都是本人核心的武装力量,是安身立命的本钱所在,不会轻易丢弃掉。自然就是如此了。

北洋第三师训练:

比如曹锟。1907年被袁世凯任命为北洋第三镇统制,辛亥后正式成为第三师师长,到1917年才让职给亲信吴佩孚。

曹锟:

吴佩孚又长期兼任师长,1924年北京政变后第三师被北京奉系明确宣布解散。吴佩孚也就让出职务给亲信张席珍,该师于北伐战争中覆没。

吴佩孚:


四川達州


“死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题主所问好像有些内涵啊,话中有话的意思便是北洋军阀时期,70多个军阀头子都将自身的长远目光放在了“师长”这一职位之上了。但是师长以上还有军长或者司令呢,北洋军阀头子为何只将毕生心血付诸于谋求师长呢?但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上来了,看过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时期)的影视剧作品的读者都几乎对这么一个镜头似曾相识吧?那就是北洋军阀当中,级别职位最高的就是师长了,当然,北洋军阀政府的总统和副总统除外。其实,题主发问还应该完善一下,那就是“北洋时期的军阀除了紧紧抓着师长一职,还有就是北洋政府总统的职位了”。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张作霖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不假,但是他依旧是名副其实的第27师师长,直系首领吴佩孚则是名副其实的第3师师长,只不过后来张作霖坐到了大元帅、吴佩孚坐到了总司令的职位上。

在北洋军阀时期,师级是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也是一个政府最为基本也是必须要有的作战单位。因为北洋军阀时期,在其本质上虽然说政府只有一个,但是地方政权却数不胜数。再加上,混战时期,武力资本才是立足于世的首要因素。另外,北洋军阀时期,浮现出一个尤为明显的现象,那就是“重武轻文”,因为民国同宋朝不一样,宋朝的中央集权很紧缩,而民国前期军阀遍地都是,权力十分分散。故“重武轻文”现象比较严重,而“师长”一职又是当时军队中的最高编制单位,所以说,诸位军阀头子才死死地抓着师长的职位不放。有些官职较低、势力较小的地方军阀甚至将“升至师长”当做毕生梦想。(毕竟当时全国的师长也没几个,而北洋政府的最高军队编制也只有师长)


不知道大家可曾知道北洋官制是清朝新军官制的后来继承者,也就是之前新军官制的原封不动地继承。1912年8月,北洋政府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军衔制又重新编定了北洋政府军衔制,在此基础之上紧接着又颁布了《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因为当时主要以陆军为主,所以说陆军军官仍然分为三等九级,有上、中、下三等官衔之说,在其之内,还有更为细分的“九级”。当时陆军虽然也设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军衔制,但是主要有所侧重的便只是师长一职。当时的师部军官编制军衔:①师长-中将;②参谋长-上校;③副官、军法、军需、军医处长等官职,皆为中校。


综上所述,北洋时期的各地军阀头子之所以都紧紧抓着师长一职而不放,究其根本,还是当时在师长这一职务之上最有实权。因为处于当时军阀混战的情况之下,一方面各地军阀要接受北洋政府的军队编制,另一方面还要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实力,这样“两不耽误”才是生存的王道。


小镇月明


北洋军一开始的时候,被称为北洋六阵,当然这个镇,其实我之前也就分析过了,大概就1万多人,其实也就是师长的别称,满清的话,他称呼的时候想称呼的文雅一点,所以就叫作镇。

这都不碍事,关键问题就是北洋军一开始有六个师。

可能看了后面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大家觉得一个师能够干什么事情,在战场上面一个师都快成一个炮灰了,其实大家进入了一种误解,认为在当时尤其是在民国初期的时候,一个师是一个临时编制的一支部队,这一支部队的战斗力低下,装备地下,所以不成气候,当一个师长有什么前途要当就当一个总司令。

对于当时的军阀来讲,能够掌握一个师,实际上,这就算是权势滔天了。

怎么说呢?可能是因为袁世凯对于北洋军的训练太过于深入骨髓了,所以在北洋军内部,最大的部队编制就是师,而北洋军掌握的资源又是全国顶尖,(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北洋军内部的一个师,那当然是通过重金打造出来的一支精锐部队,掌握了1万装备精良的士兵,你在中国可以横着走了。

这不是吹牛,袁世凯为什么能够逼迫革命党把大总统的位子让给他?(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为什么能够逼迫清帝退位?不就是他手里掌握着6万多精锐的装备精良的北洋军吗?有着6万多装备精良的北洋军就能够称大总统,而当时掌握了一个精锐师的师长,就能够成为一个省的省长!

其实对于北洋军来讲,能够成为一个师的师长,总好过去成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大总统,军队的兵权才是所有权利之中的重中之重,成为一个能够直接掌握一个师的师长,比起什么军队都没有的大总统,这当然高下立判,如果你这个师长的头衔被其他人给抹消掉了,那底下的士兵又不认识长官到底长什么样子?他们只认谁是师长就听谁的命令,那这支军队自然就划拨给了其他的人。

而当时的北洋军对于更高级别编制的军队,又没有具体的代称和名称,所以一个师的师长那当然部队的编制算是最大的,掌握的军队算是最多的,所以当时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几个北洋军的大军阀都会挂着一个师长的头衔。

后来随着军队的扩建,以及对于军队编制的不负责任,几千多个拿着木棍的部队都能够自称自己为师长,那这师长头衔确实也烂大街了,再加上更高等级的编制开始出现儿师长自然也成为了大家眼中一个类似于炮灰一般的角色,一个高级炮灰。


漩涡鸣人yy


在经历了义和团这些乱子之后,清朝终于意识到了,他们一直仰仗的八旗军已经烂到家,继续依靠这些军队,根本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国家,之前的洋务运动没有彻底改变国家的颓势,只是稍稍缓解了矛盾,对军队的改变也不是非常大。

在内忧外患中,清朝不得不放权给袁世凯,让他到小站操练新军,正是这个决定,直接就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袁世凯操练出来的这些军队,也是当时中国最能打的军队之一,军队融入了西方的一些体制思想,他们被后世统称为北洋军。

正是靠着手里的北洋军,袁世凯带头推翻了清朝统治,他没想到自己也没能活多久,在他死之后,北洋军彻底崩溃,分成了不同的派系。像冯国璋,段祺瑞这些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拉帮结派,这就形成了北洋军不同的派系军阀,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出现一些自立的军阀,这些军阀没有能彻底摒弃旧时代的思想,他们也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他们开始主导中国的政坛。中国也进入到了长期的军阀混战中,那么很多军阀为了能扩张地盘,也是想要争夺政府的一些重要位置。

不过在这些军阀争夺的职务中,师长才是最吃香的,无论是刚刚崛起的军阀,还是已经成名的军阀,他们都死死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这是为什么呢?

师长并非是最高的军事领导人,在它上面还有很多的高官,可在北洋军里面,师长是最高一级的军衔,能得到师长的位置,自己就已经能成为一个军阀了。像张作霖,吴佩孚这些人,都是先紧紧抓住了师长的位置,打造自己的核心部队,然后才渐渐扩张了自己的势力。

北洋军与现代军队还是有一些特殊性的,袁世凯死了之后,北洋军就已经私有化了,底下的这些师长都掌握了实际的权力,他们受到的限制非常小,军队就等于他们私人打工仔。这些师长,也是非常有希望成为军阀头目的,在当时的体制里面,师长的俸禄也是最高的,一个师的士兵数量非常多,能获得的军饷也是非常高,在乱世里面,有枪有钱就是老大,这点大家心里都清楚,像段祺瑞这些人为什么到了后期就不行了呢?

很多军阀晚年都失去了权势,像张作霖这种,到死都能掌握军队大权的人是少数。他对于自己骨干师的保护与建设是非常成功的,说到底,这些军阀还是体制较为落后,当初他们发展的时候,是借鉴了西方的军事体制,可中国的传统理念毕竟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很多军人,他们并不懂得如何改革体制,让自己的权力更加稳固,他们只是盲目争夺权力,在获得一些虚职的时候,还失去了自己起家的根本。

当然,这些军阀对于底下的掌控力并不是非常强,北洋军阀的派系太过复杂,内部斗争十分激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新的人物,单单看这些军阀掌握着师长的位置,就能看出他们对于自己的控制力没有太大的信心,正是这种落后的体制,再加上这些军阀愚昧的思想,让他们最终成为了历史,这些人注定是没有办法获得天下的,到死也只能是个军阀。


猫眼观史


北洋时期就是一个武夫乱政的时期。作为军人最看重的就是手底下的士兵,有的士兵他们就能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而最为有实权的就是师长,这种职位含金量相当高。因为当时军队最大的编制就是师了。

只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时候,才会有军长司令等等头衔。这些都是临时性的,并不是常设性的。而且也不一定能够指挥得动手下的师长。当时所有的官衔都是空头的,最主要的是手里要有军队。

正儿八经的师长。手下有万把人。的确是土皇帝的角色。完全可以发行货币甚至贩毒。

过得是非常的滋润。

真是给个司令都不换的官。

而吴佩孚则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一个师长。

吴佩孚在当时就敢于和段祺瑞顶嘴。因为他的手下的第3师非常的善战。而且驻扎在南北交汇点。

吴佩孚也是非常聪明的。无论他当多大的官,但是他一直抓着师长,这个职位不放。毕竟有兵才能够做到说话算数


奇葩历史大观


北洋军阀,是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演绎而来,自然脱不了原清末军队的某些风格,因而其确立和沿用的军事制度,包括军衔制或多或少地沿袭继承了清末新军的制度。

北京政府陆军部,北洋军的最高统帅机关,实际上乃袁世凯一人掌控耳,军队的师和混成旅,均为独立单位,是从清末新军的“镇”和“混成协”演化而来的。

袁世凯在位时,担任师、旅一级的高级军官,皆为袁氏的心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维持其对北洋军的绝对控制,各级皆不设副职。

当时,军队中的师级编制,最初是由袁世凯借鉴日本部队编制组建的,师下辖旅,旅下辖团,每个师的编制有1.8-2.5万人,每个旅的编制有5000-8000人,旅长的基准军衔是少将,而师长的基准军衔则为中将。

当时,全国的军队编制和员额并不多,只不过14个师和18混成旅,被称为“东北王”北洋军奉系首领,日后成为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的大帅张作霖,在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命其为中华民国陆军第27师中将师长。

张作霖指挥的陆军第27师,下辖3旅9团,有兵力3万余人,居然能安排其他人担任东北数个省的省长了,绰号吴大舌头的吴俊生,尽管是个旅长,被张作霖安排当了黑龙江省长,巅峰状态时,其军队扩展到8个团将近2万人的特大旅,已经是一个师的兵力了。

北洋军阀时期的师,不能与此后的师相比较,那时的一个中将师长已经非常牛逼了,整个北洋初期,也只不过封了24位上将而已,基本上都是从此前的中将师长晋升上去的。

能成为领军的中将师长,可谓凤毛麟角了,基本上都能够雄霸一个或多个省了,14个师长加上18个混成旅长,基本上都能当省长了。

绝大多数的中将师长自兼省长,在一个或两个省,都是中将师长军政大权在握的背景下,有权有兵有地位有女人,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知道有多么威风和显赫。

在北洋时期,能当上一名中将师长(全国只有14个师),土鸡都能成金凤凰,自然都对中将师长的宝座虎视眈眈了,争权夺利大有人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此美事,是男人有能力自然会去一搏。


国平军史


这个问题严格的说是军阀为什么抓着军权不放,倒不一定是师长的职务。

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后,曹锟为首的直系击败了奉系,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大权,一时如日中天。然而直系的二号人物、曹锟的心腹吴佩孚却意识到此时的直系有一个很大的隐患,就是随着直系势力的扩张,原来隶属于曹锟或者依附曹锟的一些军头也有了自己的地盘,隐隐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新势力。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在北洋时期由于中央政府收入有限,各省的军队大多是自筹军饷,谁地盘大,能筹到钱,就能自己养更多的部队,对于北洋政府的依赖性不大。所以一旦那些军头有了自己的地盘,就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从而脱离曹锟的掌控。

所以吴佩孚提出了一个方案,将军权上收,也就是各省的巡阅使、督军不再兼任军职,专心管理地方事务,并由北洋政府重新任命他们兼任的部队长官。然而谁都知道,军阀混战时期没有军权的督军和巡阅使就是个笑话,所以自然引起了一片反对之声。

不过吴佩孚不为所动,先后解除了两湖巡阅使、湖北督军兼省长萧耀南、直鲁豫巡阅副使、直隶督军兼省长王承斌、直鲁豫巡阅使署参谋长陆锦、河南督军张福来、安徽督军兼署省长马联甲、山东督军郑士琦所兼任的军职。

这几人中除马联甲兼任的是旅长外,其他兼任的都是师长。他们得知消息以后表示宁可保留军职,但是却遭到了吴佩孚的拒绝,并重新任命人员出任了他们所兼任的师长和旅长职务。

从表面来说,这些人确实是死抓着师长或是旅长的职位不放,但是其实质双方争夺的是对军队的控制权。吴佩孚不仅免去了他们兼任的军职,更重要的是不给他们重新任命部队长官的权力,而是由自己来任命。在这种情况下,萧耀南等于失去了对自己基本部队的控制权。

而曹锟、吴佩孚虽然也表面上辞去了兼任的军职,但是他们可以继续任命自己信的过的人来管理部队,这样他们不兼任师长职务,一样可以控制部队,所以就无所谓了。

所以吴佩孚和萧耀南等人争夺的,其实是部队的控制权,而不光光是一个师长的职务。


不沉的经远


答: 回答问题之前,我有一个习惯,先对题目进行分解。

1.本题讨论的核心叫做北洋时期的军阀。那么整个时间跨度就放在1912年至1928年这一段时间。

2.师长职务之于北洋军阀之重要性。这是本题的第二个关键点。那么我就来试图解释一下北洋军制以及师级单位的重要性,大概就能帮助各位理解,为何军阀要抓住师长不放了。

一、北洋军的本质是私人武装。

自太平天国之前,中国的军队是属于皇帝的。但是湘军开始中国出现了私兵并且一直持续到了北洋军队。当然湘军将领和军队都是忠于皇室的。这个和国家军队也没有什么两样。自然不会有问题。到了北洋军,自从清廷逊位了,他们得找一个头啊,于是选了袁世凯作为自己的大佬,所以军队就又听袁世凯的了。

可是这个袁世凯没干什么好事,居然想做皇帝,没几天又死了。这下这只庞大的北洋军队就没有人听了。自然就裂解为多个军阀。这就是军阀的来源。看到这里大家大概就明白了一点,这个所谓的军队派系的来源。

在北洋军政府时代,我们是见不到所谓的中华民国军队这样的称谓,最多就是某某派系之争。那么每个派系的军队的数量有多少呢?我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二、军阀的军队数量。

1.皖系军阀。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这是在袁世凯死后最先执掌政权的军阀系统。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皖系便煽动十余省区的军阀通电“独立”,发兵进逼北京。7月,张勋乘机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在全国人民声援下,迅速打败张勋,重新控制政权。直系首领冯国璋虽接任北京政府总统﹐但无实权。

接下来段祺瑞政府为了扩张军队向日本借款,再加上英美法等国的庚子赔款退款以及免除债务,使得皖系的实力迅速扩张。军队数量约有6个师10个旅。约30万人。但好景不长,1920年7月直皖战争,皖系一败涂地,一蹶不振,尽管后来段祺瑞又曾出山担任“执政”,不过是有职无权。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兴盛,亦最早衰败。

2.直系军阀。所谓的直系就是掌控直隶地区的军阀总称。直系军阀领袖大多出身直隶省,在许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鸣,故称为“直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政治上亲英美,代表旧地主。代表人物有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等。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直系曹锟、吴佩孚崛起,并于1920年7月联合奉系军阀发动直皖战争,击败皖系势力,与奉系共同控制北京政府。是时直系军阀主力有18个师和18个混成旅。湖北、江西、福建、河南共8个师、13个旅和5个镇守使等.总兵力约60万人军事势力已完全控制华北、华东及中原地区。

3.奉系。因首领张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称奉系。张作霖将奉军的“旅”改为“师”,一共编成了20个师的部队,而这20师一共辖有40多个步兵旅、十余个骑兵旅、两个炮兵旅、一个工兵团和一个辎重团。实力强悍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军队的精锐。

三、师级作战单位是各军系的核心。

从数据来看多数三大军阀最多拥有的师级单位不过20个,而西南小军阀可能拥有2-3个师都已经顶天了,这样的军队编制注定了师长作为一个军系的核心领导层的重要性,掌握了师长就等于拥有了一个方面的部队。前文说过,北洋军队就是私人武装,他们只看重上级领导的能力和实力,典型的有奶便是娘,有枪就是老子。这样的武装割据注定是短视和徒劳的。

当一个军阀失去了对军队对师长的控制权他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而已。这样的情节在日后的混战中比比皆是。不是我无情,而是形势比人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